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阶梯》第14集——巴门尼德:“无不存在,皆为有”

2022-01-27 08:26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14集——巴门尼德:“无不存在,皆为有”

原创 大现场 THE MOMENT 中文 2021-04-29 10:18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14集







巴门尼德:“无不存在,皆为有”


(视频版)





,时长10:13







(文字版)



巴门尼德:“无不存在,皆为有”


文/曾斌





巴门尼德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具形而上学特色的一位,也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名字成为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一篇文章的篇名,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的哲学内容以近乎无懈可击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完美的错误”,深深地影响以及困惑了西方哲学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也对科学的发展造成了评价不一的结果。

 

最有趣的地方是,这么深远的影响,竟然完全来自思考的力量,让“存在”这个问题从巴门尼德开始有着截然不同于感官的理解。巴门尼德能产生这么大影响的原因,来自赫拉克利特的统一性和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论。在这两个“一”当中:前者告诉我们,在表象与实在之间,我们应当摒弃感官所察觉的现象,选择思维中才会出现的实在;后者告诉我们一个逻辑上的问题,那就是永远不能以偏概全,用自己的想法宣称真理。

 


(Pic/Google)


面对赫拉克利特与克塞诺芬尼的哲学,巴门尼德用下面的两句话,提出了划时代的改变:

 

1. 你不能,也无法知道,任何“不存在的东西”;甚至不能说出它是什么,因为说出它,等同于说出我们所想的,而这就是存在于意识中的东西。

 

2. 怎么会有“变成什么”呢?或者,怎么会有“从什么变来”呢?如果是“从什么变来的”,那么它原来不存在;如果是“变成什么”,那么它变后也不存在。因此,“变成什么”就消失了,而也没有听过“从什么变来”。

 

我必须说,用中文翻译这两句话并不容易。第一句话包含两部分,一是逻辑中的存在,二是想象中的存在。在逻辑上,我们当然不能也无法知道“不存在”的东西。但在这里,所谓“不存在的东西”是连想象都想不到的东西。我们平常会觉得存在是可以看得到的,看过后的东西就成为记忆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巴门尼德说的“存在”,包括狮身人面的动物,因为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生物存在,甚至还可以知道它的像在哪里。

 

第二句话否定人拥有决定东西是否存在的能力,而这其实就是否定变化的存在。当我们说“老鼠跑了,变不见了”,我们知道,这只老鼠依然存在,只是眼下看不见了,所以原先说的“变不见了”的“变”只是脱离视线,但依然存在。如果再引用前一句话中的“想象中的存在”的话,那么存在不但不会改变,而且只要是存在的东西就必然存在。因为存在的理由来自被想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而是思维推理的结果。因此,从存在的角度而言,根本就没有变化。

 

巴门尼德哲学的关键在于,人是有限的。所以,人看到的都是有限的,都是经验的。存在呢?从巴门尼德的哲学来看,存在是思维的,是可以说出来的,说出来的结果是用来沟通的。对于存在的思维与语言两个层面:前者需要通过经验加以检验,后者则是任凭语言自我翱翔;前者有一个大致的客观性,后者完全肯定叙述的主观性。巴门尼德肯定了后者。

 


Pic/Google)

 

存在与否不是人能决定的,因为人本身的存在也是被决定的。既然如此,那么“存在”是谁决定的呢?人甚至无法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人只知道,“凡是存在的,必然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必然不存在”。所有能够表述的名词都存在,也包括我们回答“无是什么?”。如果我们说“无是空虚”,那么这表示“无”存在,就是“空虚”。巴门尼德的理由是,只要能够用系词(例如是、有、为或在)加以叙述的名词,就是存在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巴门尼德为什么会说“无不存在,皆为有”。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巴门尼德的哲学。对于一般人而言,如果我们问,孙悟空与文天祥哪一个比较忠于国家,答案极有可能是一个个白眼,不知道在问什么。但是如果我们问,你知不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与作《正气歌》的文天祥哪一个比较忠于国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会比较具体。这也就是说,在提供背景后,我们知道“孙悟空”与“文天祥”分别指的是什么人。孙悟空是一只本事很大的猴精,文天祥是一位忠于国家的知识分子。这么一回答,纵使我们可以坚持认为孙悟空是虚构的,文天祥是历史上有名的真实人物,但就“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而言,他们都存在,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都有意义,都可以用系词来叙述(孙悟空“是”本领很大的猴子,文天祥“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对于巴门尼德而言,语言的表达并不能帮助我们区分虚构人物与真实人物。其实,语言甚至不能帮助我们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作出区分。即使我知道他们都是以前阅读学习来的角色,但一旦我说谁“是”什么,我所表述的仍然是我当下的感觉。语言这个呈现意义与不分时空的特征,立即让我理解,只要是用思考、理性以及语言探讨存在问题,我们只能预设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统一性”,也就是说,“能存在的,必然存在,否则,必不存在”。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对于存在与否的问题,我们会以为,亲身接触的事实具有某些认定存在的特别地位,其实不然。存在必然就是一种状态的叙述。无论说的是记忆、感觉,还是精神的状态,我们都必须承认,在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区别存在与不存在的标准。因此,存在是统一的,只要是语言能表达的,思想能考虑的,没有可能不存在。

 

巴门尼德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观念:没有变化。当一般人感觉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时,巴门尼德却以“没有虚无”这样一个深具物理学意义的话回拒了变化的存在。在看了他的理由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巴门尼德的确是一位极具创意的哲学家。他的论证使得自他以后,西方哲学一直饱受“没有虚无”的困扰。从此以后,若是想要合理地解释现象中的变化,哲学家必须依赖想象,假设所有的变化是观察下的错误。多元学派由此而生,他们认为,所有看起来会变化的事物其实都是不同元素的组合,而元素本身是不变的,变化只是来自我们在表面上所观察到的结果。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哲学阶梯》第14集——巴门尼德:“无不存在,皆为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