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简述》第一章 第三节: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第一章: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救国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足以拯救中国,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开始了。但为什么这次变法在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了呢?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一个反帝的民间组织——义和团兴起。他们是怎样与侵略者抗争的?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你知道《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之深吗?
戊戌变法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变法损害了守旧顽固派的利益。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慈禧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知识添补
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由于同治帝没有留下子嗣,作为同治帝表兄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他,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义和团运动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6月中旬,大批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大沽炮台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再加上接到了关于列强要慈禧归政给光绪皇帝的谎报,气急败坏的慈禧太后遂对外宣战。在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励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对华制裁,共计12款,还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一、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二、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三、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四、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五、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本文希望能给阅读者们带来一定帮助。
本文仅供娱乐阅读或一定的参考。
本文可能会有错别字、遗漏内容或不严谨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给予纠正和留下宝贵建议。也可私信up主 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