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宇宙

《道德经》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在我看来,《道德经》还应该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恐怖小说。它的恐怖在于思想的深度,和对宇宙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段是《道德经》的首篇,也是全书的总纲,是老子对宇宙的阐述,也是被传播最广的一篇。
大致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并不是永恒、终极的道。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名,都不是永恒存在的名。“无”,是天地的起始。“有”,是万物发展的根源。所以要经常以“无”的状态感悟天地初生的奥妙,以“有”的状态体会事物演变的端倪。“无”和“有”,从根本上来说是同源的,只不过叫法不同,同样的悠远玄妙,是万千大道的总门。
“非常道”,“非常名”中的非常,并非现代汉语中非常的意思,而是要分开解读。非,是并非的意思。常,是永恒、终极的意思。最初的《道德经》中,原句为“道,可道,非恒道”,但是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所以后人修订的时候把“恒”改成了“常”。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为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现代断句上会存在分歧,此句另有一种写法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者的两个“名”是名词。两种写法大致上意思区分并不大。但是在后一句中,因为标点的不同,会有两种大相径庭释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比较通俗的断句,即分别从“无”、“有”的状态去体会大道的起始于变化。另有一种笔者同样颇为认可的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无欲”,“有欲”的“欲”,为名词,可以理解为主观意志。“无欲”即不带任何主观情感的客观立场。“有欲”可以理解为带有目的的主动干涉。整句可以译为,“不带有主观行为,才能正清晰的看到大道的本质。有意的去研究和推动,才能发现万物变化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认为“无”和“有”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不同表现却同出一源的具有相互联系的概念。即“有无相生”,即“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宇宙的起点】
在很多译文的解释中,“无,名天地之始。”的“无”被理解为混沌,但混沌并不是无,所以我并不认可这种解释。那么绝对的“无”是什么?
空气是“无”么?应该不是,因为它或许只是空,但绝不是无,因为空气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还有其他身上的香水味。
太空是“无”吗?应该也不是,绝对的真空并不存在,如银河系太空平均每立方厘米有三个氢原子。即使凑巧某一平方厘米的旮旯没有这子那子,它却至少还有来自宇宙背景温度的热辐射。
所以宇宙中有绝对的“无”吗?理论上当下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一定要在现实中找到“无”的具体体现,那么唯一的答案或许会出现在过去的最初,那就是——奇点。
奇点,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这时候有小问号就有很多小朋友了,这算“无”?是的,因为奇点体积无限小,时空曲率无限高,是物理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并没有几何大小,一切物理定律在奇点处失效,它或许并不属于我们的维度。所以纵观宇宙,最符合“无”概念的,就是奇点了。
而老子曰了,“无,名天地之始。”夭寿啦,他老人家说的其实就是奇点吧?要不为什么说“无”是天地之始?奇点的爆炸炸出了宇宙,可不就是天地之始吗?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这么吹说,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由我国古代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李耳博士于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至于“有,名万物之母。”的“有”,可以理解为一种发展的状态,一种古老宇宙的衍化过程。在“有”的状态下,美丽的超室女座星系团里,漂亮的银河系上,水灵灵的猎户座旋臂中,多才多艺的人类在太阳系最靓的一颗星上出现了。
【宇宙的衍化】
老子用短短几句话定了宇宙大爆炸,也就是宇宙的起点。那么炸完了之后呢?似乎也得说说,于是老子琢磨了一下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网络上和各类书籍上对这句话的解释很多,观点十分杂乱。我同样有着不同的见解,甚至一度觉得,这句话可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宇宙最初的发展最科学的描述。
“道生一”,何为道?总结总结,老子在经里大致阐述了三种道,宇宙本源之道、自然运转之道、人事规则之道,简称道道道!然而道生一中的道,可以理解为原初、宇宙诞生之前的未知。在这样的一个未知的原初中,奇点出现了。也就是“道生一”。
把奇点看成“一”,那么奇点爆炸就是一个“一生二”的过程,一个“无”生“有”的过程。现代对“二”的解读,普遍认为是阴阳,在我看来无非是在描述一种笼统的、至高的、最初的、本源的对立统一。
那么如果不讲这么玄学,最符合“二”以及“阴阳”的解释应该是什么呢?
这或许就要说到宇宙诞生的万亿分之一秒后的那段时间了,以亚原子粒子的形式存在的物质,与以光子的形式存在的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不断。那时的宇宙温度足够高,这些光子会自发的把它们的能量转换为物质-反物质粒子对,紧接着又彼此湮灭,把能量重新转换为光子对。所以我认为,最具象的“二”和“阴阳”的表述,就是物质与反物质。
如果以这个思路看下去,“二生三”又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从后一句来寻找答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是对“二生三”的解释。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意思是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虽阴阳相生对等,但负阴抱阳却还是表达出了阴为辅阳为主的意思。
那么把上面的阴阳再替换成物质与反物质,“二生三”的概念就出来了。因为在极早期宇宙中的一段时间,某种作用力分离时,赋予了宇宙一种非同寻常的不对称性,其中物质粒子的数量略微超过反物质粒子:比例为十亿零一比十亿。总之正反物质湮灭的过程中正物质赢了,如果当时是反物质多了,那么现在组成我们这个宇宙的恐怕就是反物质了,我们会生活在反地球,而我们本身都会是反人类……
随着宇宙继持续膨胀、冷却,可供自发产生基本粒子的能量在减少。最终在每十亿次的粒子湮灭中才有一个强子幸存的大事件中,这些幸存者就成了产生星系、恒星、行星和苹果手机的终极物质来源。
所以,“三”就是湮灭。而“三生万物”即在正反物质湮灭的过程中,在不对称性下让正物质得以大量幸存并形成宇宙的结局。至此,老子解释了宇宙的诞生与成长。
【宇宙的结局】
那么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古天体物理学家,他对宇宙未来最终的归宿有什么观点呢?我觉得老子应该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有”和“无”出发。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老子认为,“无”和“有”其实是同一个玩应儿,只是叫法不同或者状态不同,或许就像水和冰,也就是说,有无是对立统一的,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众所周知,自宇宙大爆炸以来,万有引力就被暗能量吊着打,暗能量扯着宇宙不断膨胀。因为暗能量太神秘了,谁也说不好它和万有引力谁能笑到最后。所以宇宙的结局大致也就是开放宇宙、平衡宇宙、闭合宇宙三种状态。
如果暗能量赢了,宇宙就会呈开放状态,无止境的膨胀下去,最终归于热寂或者大撕裂。如果万有引力雄起了,宇宙就会呈现闭合状态,逐渐收缩,把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片子倒放一遍,最终物质重新聚合成奇点。
所以显而易见,符合老子《道德经》中的大宇宙结局,是宇宙坍缩,即“有”的最终归宿只能是“无”。然后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无”内部能量失衡之后再炸一次,又诞生了新的宇宙。
【最后】
根据文献记载,老子对知识非常渴望,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或许是老子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以及50多亿年前发生爆炸的大质量恒星里的核聚变,所以他对宇宙非常感兴趣。但对宇宙的认识太深刻,而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太低,所以巨人最终难免被历史所束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脆弱。于是在某个冰冷的夜里,在窗边沉思之后,老子无奈的长叹自嘲“啥也不是”。然后本着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它的想法,老子觉得不能改造自然,那就顺从自然吧。于是围绕着心中的大宇宙观,一系无为的思想迸发而出,《道德经》在西出函谷关的时候问世了。
因为邀请老子写书的是边防哨所的长官,所以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道德经》中才并非全面深刻的阐述宇宙,而更多的是修身、治国、养兵、养生之道,且多以政治为主旨。老子虽然把握住了受众的心里,解决了当时官员需求的痛点,却没能让后人深入的了解最宏观的宇宙之道。如果当时劝老子写书的是薛定谔,那么一番关于屋子里的牛是死是活的讨论必定会让历史自那时开始剧变。
最后老子归隐了,但有小道消息称,老子归隐后创立了名为“兜率宫”的科研机构,任太上老君职位,主攻医药研发(炼丹)和高科技轻工业产品生产(炼器)。不过据传,其核心科研设备八卦炉后被一只基因变异的猴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