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58 | 《了不起的我》: 大象和骑象人的博弈

2022-11-07 20:28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今天我想换一个方式来做读书笔记。


具体怎么换,听我慢慢道来。


这本《了不起的我》的作者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了:陈海贤,著名心理学者,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拥有12年心理咨询经验。本书是他在得到App开的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合集,在豆瓣评分高达8.8分。


书中从以下五方面来讲述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1.改变行为,2.进化思维,3.高质量的关系,4.走出人生瓶颈,5.绘制人生地图。


今天聊聊第一部分,如何变成「更好的自己」。


人们都想变成更好的自己,想锻炼、想减肥、想早睡早起、想读书、想换工作、想表白、想恋爱...


我也不例外,以前我还会保持每周几次的早起锻炼,自从前一阵子北京疫情之后我就没再坚持了。好像忽然没有了兴趣和动力,一直在拖延拖延拖延……正好借着这本书,以我自己为例子,来「系统」地看看我对于锻炼的拖延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认识我的人可能会说:“伽林啊,你一个瘦子你还要减肥你是不是凡尔赛呢?”


我吧,和正常人还不太一样,如果不锻炼的话我的体重是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但是我上班的时候不喜欢动弹,一坐就是一天,加上最近没有锻炼,我肚子上的肉是肉眼可见的增长,所以我的身材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吉姆·兰德尔《毅力》


每天洗澡的时候,我看到自己的肚腩后都会自责30秒,然后抱怨一下每天没有时间锻炼。早上要做早饭,晚上又很累,周末还要准备公众号……听起来,我的借口很充分,但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我「选择」了现状。


其实关于改变,我一直有选择。


还记得「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所说的那样吗?


青年因为恐惧「选择」了闭门不出,女孩因为恐惧「选择」了紧张脸红…当我告诉自己不行的时候,我已经做了选择;当我用拖延逃避锻炼的时候,我已经做了选择;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这些都是我的选择,甚至我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这也是我的选择。


改变很难,其实难在我心里。


1.改变为什么这么难?

人们觉得改变很简单,只要做相反的事就可以了:如果我懒惰,那就勤快一点;如果脾气大,那就学着礼貌一点;如果我不想锻炼,那就动起来…我做不到是因为没有意志力,或者不懂方法。


但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简单。


我的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理性的我,一个是感性的我。理性的我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能做到,但是感性的自己就是做不到。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把人们身体里感性的自己比喻成一头大象,把理性的自己比喻成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实际上骑象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如果他和大象发生冲突,他肯定是拗不过大象的。


因为骑象人想寻求「期待的好处」(对我来说是紧实健康的身体),而大象却寻求的是「经验的好处」(对我来说是眼前的安逸)。


「期待的好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是亲身体会、真实感受到的。


每天早起是「期待的好处」,舒服的床是「经验的好处」;

不拖延是「期待的好处」,看剧打游戏是「经验的好处」;

健康饮食是「期待的好处」,胡吃海喝是「经验的好处」;

……


感性的我(也就是大象)很难改变,是因为舒服的床,看剧打游戏的爽,还有食物的美味都是我真实经历过的好处,这些经验被我不断强化,变成我的「心理舒适区」,保留在我的生命里。而「期待的好处」看不见摸不着,并没有经验给我强化。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


说到舒适,好像给人的感觉就是「骄奢淫逸」那种舒适,其实有时候,心里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适。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虽然监狱不是「舒适」的地方,但是监狱就是他的「心理舒适区」,当他被刑满释放时,他很痛苦,因为身边的一切他都不熟悉,最后选择了自杀。


来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再比如,一个人做着一份令自己痛苦的工作,或者工作中遇到瓶颈,想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但是也有很多人换过很多的工作,去过很多的国家,也并没有什么变化。


其实,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它最大的好处就是给我们带来了掌控感,如果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感觉「被牵着鼻子走,没有多少是自己能做的了主的」,那么我们会觉得失控,焦虑,迷茫。没有掌控感,人就会焦虑。越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越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掌控感,就越会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形成恶性循环。


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我要放下原来对抗焦虑的武器,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也是情感这头大象难以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2.如何看清内心?

其实,剖析或者分析的过程就会带来一些思考和改变,而不需要具体做什么。

可以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有什么行为目标?

  • 我做了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这些行为给我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 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所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

  • 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行为目标的意思是具体的、可被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目标。比如想要更自信地表达自己就是一个行为目标,因为表达是一个行为。但是注意,像想要开心,想更有创意,想挣大钱这些都不属于行为目标。想开心是情绪的目标,想更有创意是能力的目标,想挣更多钱是结果性的目标。


比如我想要好身材,想要锻炼,想要长肌肉减脂肪,这些都是行为目标。但是,我上班的时候不愿意活动,下班回家就想躺着,饮食上脂肪摄入过多…这些都是和目标相反的行为。这些行为给我带来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劳累,获得了舒适。而我内心的假设是,舒适并不会影响健康,也不会影响体态。


有时候想锻炼一下,但是又感觉自己的状态不好,想着明天再说吧。


问着问着自己,我发现我已经面对了自己的内心。懒惰和拖延的背后,是我认为不锻炼也不会影响健康和体态的假设,是我想用完美的状态去面对每一次锻炼。而事实上,它已经影响了我的体态和健康了,最近肩膀和脖子经常感觉很僵硬,就是因为肌肉保护关节的能力变弱,再加上长时间不活动导致肌肉紧张造成的。


辨识了这些,就迈出了让改变发生的第一步。


3.小步子原理

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只有做不一样的事,才能获得新经验。这时候我不知道新经验好不好,书中建议利用「小步子原理」来做实验。


小步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然后让每一次的小成功,成为下一次改变的基础。


我不用想着「一定要每天做运动」,因为一旦我把目标做到每天,那这件事儿就坚持不下去了。而且一旦某一天没有做到,心里的自责与悔恨又会油然而生。


相比之下,每周一次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始,这个频率可控,不用担心意外把计划打乱。


我把我的小步子设置成「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的力量训练」,通过这一小步,我又开始运动了。我会从中获得一些新经验,如果这个经验是好的,那我可以再往前迈一步,变成「每周一次30分钟力量训练+每周一次30分钟有氧训练」,或者「每周一次45分钟力量训练」。如果这个经验不好,我可以调整一下,比如换成「每周和妻子一起打1小时羽毛球」,或者「每周一次晨跑2公里」。


改变有时候就是这样,它好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倒。


4.嗜酒者互诫协会

「小步子原理」的核心,就是让我专注到当下的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否带来我想要的结果,不是我能控制的。我能控制的,就是专注当前的这一小步,不去过分关注最终的结果。


下面有个案例能证明「小步子原理」的威力:

1935年,一个叫比尔·威尔逊(Bill Wilson)的人创办了 嗜酒者互诫协会 (Alcoholics Anonymous) 。他自己原来是一个酒鬼,戒酒成功后,创办了这个帮助个人戒酒的自愿自助组织。现在很多国家都有分支。虽然他已经去世快50年了,但这个协会仍在正常运转,累积已经超过1000万人在那里戒酒成功。


这个组织有一个著名的「12步法」,其中第一步就是让自己承认:在对付酒精上,我们自己已经无能无力。


只有先承认自己失控了,我们才会把注意力从控制自己上面转移,然后利用小步子原理,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


比如,嗜酒者互诫协会要求会员设立「一次一天」的目标,意思是不要想着「自己一辈子不喝酒了」这样的承诺,只要承诺24小时内不喝酒就可以了,24小时之后就是新的一天了。协会解释到:不管准备地多么充分,我们还是无法预测时间的转向,如果为未来设定的任务太大了,留给自己的将只是筋疲力竭、不堪重负和心烦意乱。


改变就是这样,心里有目的地,行动上只能看清脚下,也许有一天回过头,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


5.培养「环境场」

即使「小步子」成功之后,人们也很容易中途放弃。毕竟人是社会动物,人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关系中生存的,而环境和关系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改变是否能够持续。


如何把新的经验变成长久的习惯呢?


书中给出一个方法:培养「环境场」。


所谓的「环境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比如图书馆,自习室,格子间是和工作和学习相联系的,家和宿舍是和娱乐休息相联系的。


「环境场」有一股潜在的「力量」,让我们在不同「场」中有不同行为。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如果在一个空间里,别人都埋头工作,这个环境就会暗示我也要努力工作。学生们去自习室和图书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那里学习的人多,「场」的力量比较强。


当然,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果只有到图书馆才能进入学习状态,未免太苛刻了。家里有很多个房间,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场」,比如客厅用来娱乐,卧室用来休息,书房用来学习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会被固定,我们做事也会更加专注。


如果我学习和娱乐都在卧室床上的话,那么卧室这个用来被休息的「场」就会被破坏掉。如果我在书桌上边学习边看电视剧,那么这个书桌作为学习的「场」就会被破坏掉。


好习惯会不断强化,坏习惯也会不断强化。


最初是无聊,边看电视剧边学习,时间久了可能就离不开了,到最后学习的时候不放点儿什么就工作不下去。


「场」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和行为。一个人一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越强大。


对于我来说,虽然家里锻炼很方便,也节省时间,但是这个「场」很容易被破坏,去健身房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看到别人在努力锻炼,自己可能就会更努力。现在有很多健身房都是主打不推销不办卡的比如超级猩猩,乐刻等等。对于我这样耳根子软的人来说是个福音,或许可以试一试。


「场」不只是对工作和学习有用,它可以应用在各种场景中。比如可以做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比如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独处静坐,让自己恢复能量。也可以做一个「家庭沟通」的场,找一个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与另一半做一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作者说他自己从来不在心理咨询室以外跟别人做心理咨询,因为咨询室本身也是一个「场」。


6.情感触动

作为理智的骑象人和作为情感的大象,都有各自的主张。


可大象的力量要大得多,让大象改变,就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注意这两个词的顺序,一定要先是情,然后是理。先让大象有所触动,它才能听进去道理。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的发生。


人们习惯于用焦虑和恐惧来促成改变。在学校里,老师用批评让学生听话干活;在公司,公司用KPI和末尾淘汰制让员工努力干活。


成功学也是这么喊口号的:想成功吗?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我们自然而然地觉得,用自责的方式施压来让自己进步。


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


我拖延、暴饮暴食、懒惰,就是为了应对心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而我又会不断地施加给自己焦虑和压力,那么我还是会用拖延、暴饮暴食、懒惰这些方法来处理这些焦虑和压力。这样我就会陷入了「放纵 - 自责 - 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焦虑、恐惧和内疚只能让大象原地打转,而且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更容易「躺平」。


其实那句玩笑是真的:


什么?吸烟有害健康?我焦虑了,来根烟缓解缓解吧。


如何触动大象改变呢?


事物的两面性,面对困难的工作,它可以是焦虑和恐惧,也可以是提升能力的渠道;

面对别人的批评,它可以是愤怒和记恨,也可以是修正自我的机会;

面对沉重的杠铃,它可以是痛苦和胆怯,也可以是好身材的阶梯。


改变是一把双刃剑,它背后的心理状态是对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但也可能因此让我焦虑、迷茫和自卑,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学会自我接纳,让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才是一个健康的方式。


但是自我接纳不是不改变,不是摆烂,不是躺平。自我接纳是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舍弃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7.尾巴

当写完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立马参加了一节健身的团课,第二天我浑身酸痛,任何肢体活动都会让我感到肌肉酸痛。


不过没关系,之前写过一个系列叫《减肥健身不完全指南》,我知道这种感觉叫DOMS(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延迟性肌肉酸痛)。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过几天就会慢慢消失,不用担心。


有了心理准备和基本的知识储备,第二天我就去健身房开始锻炼了,每周二周四早8点-9点,风雨无阻。在训练日,我觉得自己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忙碌且充实。


锻炼身体好像是人生中少有的「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的事情,看着自己身材的变化,自己的心情也会好起来。白天工作更有精力,晚上睡眠质量也更高了,每天还能早起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感觉人生中多了很多时间。


20次训练后,我的身体也有了一些变化,松松垮垮的肉也变得紧致了,还有了一些线条。


在那里,我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周围每个人都健壮或苗条,好像他们每天有用不完的精力,而且对生活乐观。我发现,人应该走出自己已有的圈子,去看看其他圈子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58 | 《了不起的我》: 大象和骑象人的博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