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喀什之十八——盘橐城

盘橐城是我动笔开写最早的一篇,但也是完成最晚的一篇。
橐,不是一个常用字,音tuó 。
东汉许慎《说文》中有橐:槖,囊也。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橐,用现代词汇讲就是口袋。
在喀什,与橐字相关的有一个固定词语,叫盘橐城。用在地名中的橐反而好读好认,只是不太会手写。


盘橐城是喀什有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去这个景点最好不要用网上的老资料定位,诸如喀什市东南郊、吐曼河岸边、帕依纳甫路以东、纺织厂桥南岸等,因楼房撤档、定名变迁等原因,这样胡乱找很难找到。
去盘橐城,在手机上定位班超纪念公园就行了,班超纪念公园正门就在班超路69号。


班超纪念公园建于1994年,是在盘橐城遗址上建立的,公园以盘橐城命名,公园里面有班超塑像与大型浮雕墙,讲述着班超及所帅将士征战西域的故事。
盘橐城故址就在纪念公园的边上,从方位上讲,算是北面及西面。城墙仿古建筑样式。从建筑材料及建筑方式上看,这是“修旧如新”的经典案例。
据研究,盘橐城所在的位置是艾斯克萨村,所以遗址以前遗址叫做艾斯克萨古城。
根据1984年喀什地图资料介绍,艾斯克萨古城位于夏马勒巴格乡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艾斯克萨是维吾尔语古城的意思。艾斯克萨古城从前为喀什古城一部分,现古城遗址仍存于村北。
原来的历史资料中曾有艾斯克萨古城的一段古城墙遗迹照片,城墙宽厚结实,外有护栏保护。
盘橐城在中文典籍中较早就有记载,《后汉书﹒班梁列传》写到:
十八年,帝崩。
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
超守盘橐城,与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
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刎。超还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窴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
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
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
从这段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班超守护过盘橐城。但盘橐城究竟在哪里,专家们意见并不统一,有说在图木舒克市的唐王城,有说在巴楚的托库孜萨热依古城,有说在喀什的艾斯克萨古城。据资料介绍,曾有人在艾斯克萨古城墙边挖掘出好多古钱币,这些钱币从汉代五铢钱到清朝乾隆通宝都有,历史年代承接比较完整,因此有些专家们更偏向于艾斯克萨古城就是古代盘橐城,当然,喀什本土的专家学者则认定盘橐城绝对是在喀什。
二十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曾经来过艾斯克萨古城,绘制了图纸,标注了当时的测绘数据,当时尚存的北墙长287米,西墙长205米,墙基厚约7米。城的平面近似一梯形,占地总面积近200亩。后来费尽周折还是找到了这张地图,只是一个简单的形状,标注有尺寸与方位。
无论是斯坦因、伯希和,还是国内的一些学者,都认为喀什古城、汗诺依古城、盘橐城历史悠久,但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无法准确判定,或许汉诺伊古城与盘橐城历史更为接近,或许盘橐城与喀什古城有传承关系,但拿不出来证据。


盘橐城与历史人物班超有关联,清末民初的西方探险家留存有两张喀什的照片,英文标注的意思是班超庙,但查遍喀什历史文献档案,并没有找到班超庙的记载。会不会是喀什古城中的某个庙宇被错记为班超庙,或是班超庙就是现在盘橐城遗址附近的建筑,目前查无头绪。但从照片的地势与形状上看,其中的一张照片展现的更像是当时的耿恭祠。
我居住的地方距离艾斯克萨遗址只有几百米,曾在班超纪念公园周边转悠过很多次,里里外外也没能找到照片中的城墙遗址,看来原来遗留的一小段盘橐城古城墙不见了踪影。

在公园大门的右手边有块大石头,大石头边的墙上有个指示牌,示意右侧(北侧)就是遗址墙。墙很长,里外人都可靠近。但看到的是如迷你版长城一样的黄土墙,像模像样,一看就是后建成的,有古形无古韵。
据说那段墙包裹在了新修的墙中,恕我眼拙,没看出来。
如今的艾斯克萨居民,依然生活在吐曼河与克孜勒河包围中的黄金地带,毗邻市中心,毗邻喀什古城。南湖公园、东湖公园碧波荡漾,解放南路、西环路、世纪大道南路四通八达,艾斯克萨地段,唐城国际周边依然是喀什重要的旅游地与适宜居民生活的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