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72 形而上学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72、形而上学
在中国亦译作玄学,是指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1]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不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没有飞跃;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宇宙观的要害就是反辩证法。它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走向它们的反面这样一个真理。因而它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最后势必导向唯心主义。
在人类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有辩证法,就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在古代就产生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和辩证法的发展,形而上学也不断地变换它的形式。
古代的形而上学是笼统地否认事物的变化,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在我国,春秋战国时的儒家,为了维护和复辟奴隶制,反对新兴地主阶级变革,鼓吹“无变古,毋易常”,认为古代奴隶制是永恒不变的;孔丘还把“中庸之道”说成是最高的道德,宣扬折衷主义调和论。道家庄周从相对主义出发,得出“万物皆一也”、“莫得有偶”[2]的荒谬结论,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充当儒家的同盟军。在欧洲,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对立的东西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转化。埃利亚派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他们在政治上都是为奴隶主贵族统治辩护。
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3]在中国,西汉儒家董仲舒,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4],主张“奉天而法古”[5];他还认为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阳永远是主导,阴永远是服从,因此臣要服从君,妻要服从夫,子要服从父,永远不能改变。董仲舒的形而上学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后来的儒家,从东汉《白虎通义》的编纂者到近现代的张之洞、曾国藩、蒋介石等,为了搞复辟倒退,无不宣扬这一思想。在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大多数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
在近代,欧洲的形而上学成为系统的思维方法,这是跟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的。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家在分门别类地积累材料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考察问题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十七世纪被英国哲学家培根、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领域中来,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恩格斯在揭露形而上学的特征时指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6]欧洲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庸俗进化论,都属于这种形而上学。在中国,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拥护庸俗进化论。帝国主义走狗、买办资产阶级奴才[-]也拥护庸俗进化论。
一切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都把形而上学作为推行机会主义路线的理论基础。苏修叛徒集团大肆鼓吹“矛盾融合论”,为社会帝国主义的法西斯专政效劳。叛徒[-]抛出“合二而一”论,为[-]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服务。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宣扬“顶峰论”、“合二而一”论、“中庸之道”,玩弄诡辩术,为其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教员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7]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在革命队伍中也有影响。有些同志看问题主观片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等等,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有形而上学观点的人,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长期性,不懂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沿着螺旋式的道路向前发展,不懂得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成绩总是主要的,形势总是大好的,缺点和困难是局部的、暂时的,不难克服的。他们在团结和斗争的问题上,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就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不知道斗争过程中有起有伏、有张有弛;不知道联合过程中包含着对反动事物、分裂倾向和错误思想的斗争等。这些都是执行和捍卫教员革命路线的障碍,是继续革命的障碍,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极大,必须注意克服。
教员总是教导我们要重视学习和宣传唯物辩证法,反对和批判形而上学。他指出:“不论是用肯定一切的观点或者否定一切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工作,都是错误的。对于这些片面地看问题的人,应该进行批评”。“我们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地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8]我们必须遵循教员的教导,努力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彻底批判和克服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称呼,从字义上,即“物理学之后”的意思。我国在翻译这一词时,根据古代《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在十八世纪末叶以前,形而上学是指研究经验以外的对象[9]的哲学。
注:
[1] 《矛盾论》。
[2] “没有对立”。
[3] 《矛盾论》。
[4] 《举贤良对策三》。
[5] 《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24页。
[7] 《矛盾论》。
[8]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9] 如上帝、灵魂、意志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