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文章目录
【1】我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群体数量大:平均下来,每3-4个初中生,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每6个孩子就有1个有严重的抑郁症状。
【2】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不开心:家庭功能的完整,青少年有积极的发展因素,可以很好地抵御抑郁风险
【3】青少年患者故事:几乎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有些是暴力,有些有关性,有些是情感忽视,也有一些是遭遇/目睹了创伤性事件。
【4】青少年患者故事2:偏偏是我摊上了特别爱我的父母。她说家长活着就是为了孩子,希望我能快乐一点。父母总想尽可能多的对孩子好,爱孩子,可我承受不了这种爱。
【5】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的责备和激将法导致了我们的愤怒,愤怒不断强化便转变成恨,然后是在超我的限制下,变成意象的攻击父母
【6】家长如何避免孩子抑郁:一切爱皆始于家庭,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有安全感的家庭里,心理需求能都够得到满足,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7】如果孩子已经有抑郁症:当下抑郁症治疗还是药物和心理治疗为主,需要和医生好好沟通,药物治疗尽量按照医嘱,心理治疗的话,可以多听听医生的,然后看一些沟通的文章
【8】求助热线:12320卫生健康热线等
【文章非原创,采集自网络】

【1】我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群体数量大
昨天,深圳市教育局紧急通知取消所有期末考试,已考试的不许公布成绩和排名,据说原因如下:
最近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很多:
6月1日,信阳8名小学生因为抑郁、压力大相约轻生自杀,幸好被家长及时发现阻止了;
6月6日,一名大学生因考场作弊被发现,哭泣20分钟后跳楼自杀;
我一直认为,这样的事件不仅仅发生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而是一直都有,只是随着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透明度的提升,我们听到的越来越多了。给大家看一篇发表于2020年5月的论文预览版,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中国目前青少年抑郁的情况,与之前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关系。参与撰写论文的团队主要由深圳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认知、心理、哲学系的专家学者组成。
正是在这篇新鲜出炉的调查报告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我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群体数量大
2008年中国健康委表示,有接近3千万的儿童和青少年(小于17岁)有抑郁情况。
2012年中国香港1万名初中生中,大约有57%的学生有抑郁情况,其中15.3%为轻度抑郁,14.3%为中度抑郁,27.4%为重度抑郁。
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10-25岁青少年抑郁比例为20.3%。也就是说大约5个孩子中有1个有抑郁倾向。
2005年,美国12-17岁的孩子中8.7%有抑郁症状,2014年该比例上升到了11.3%;德国2014年在1001名12-17岁的青少年做抽样调查,抑郁比例在8.2%。也就是说我们的数据和西方国家比,比他们高了2-3倍。
研究者对近1300名中国深圳的初中生在初一和初三分别作了两次(2016与2018年的11月)追踪性的抑郁情况调查,发现这批孩子初一的时候抑郁症状的平均比例为33.4%,初三抑郁症状的比例为28.8%,其中有严重抑郁症状的数据一直保持在17%左右。
平均下来,每3-4个初中生,就有1个有轻度抑郁倾向,每6个孩子就有1个有严重的抑郁症状。
看得出来,放眼全球,我国青少年抑郁问题已经处于相当严重的地步。青少年抑郁症,不止于新闻和别人家,它可能随时或者已经发生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自己家里。它不是个案,而已经发展为一种社会问题。作为父母,关注青少年抑郁症已经成为必修课。
❶ 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群体数量、比例、严重程度都处于高位;
❷ 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
❸ 家庭功能不全,会导致孩子容易有抑郁倾向;
❹ 15个维度,让父母知道怎么预防孩子抑郁。
❺ 积极的反馈和有爱的氛围,让孩子远离抑郁。

【2】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不开心
论文作者总结出三个核心结论:
① 整体上初中孩子抑郁程度是下降的,但患有严重抑郁的学生在三年中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达到17%。
② 女孩子抑郁的比例比男孩子高,此外,学习成绩差也是一个风险因素。
③ 家庭功能的完整,青少年有积极的发展因素,可以很好地抵御抑郁风险。
除此以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家庭中有二胎、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家庭成员间不往来、家庭收入低等因素都会增大抑郁的风险。
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很多人从一些新闻报道中会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好胜心强,玻璃心,受了打击容易轻生,但其实从大数据的分析来看,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抑郁。这也给我一个提示,那就是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抑郁,不能凭借主观臆断,还是要专业。

【3】患者故事:冷漠的家人
一位抑郁症患者描述了这样一段情形:“他们(父母)在小时候打断了你的腿,又不给你治疗,你哭着努力站起来,然后一瘸一拐的长大,有天他们突然发现,哎你的腿怎么是瘸的,你说了原因,他们仿佛失忆般不记得了,然后含混的道个歉,接着又开始责怪你的腿为什么会长瘸,为什么会和别人不一样,你的快点把腿治好才行。于是你只能沉默的转过身,继续瘸着腿前行。”
我认识的有抑郁症/抑郁倾向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有些是暴力,有些有关性,有些是情感忽视,也有一些是遭遇/目睹了创伤性事件。我的童年有很好的物质条件,看起来似乎应该知足了,但我对外婆与母亲最多的记忆就是挨打。五岁时外婆拿着一根长竹竿满屋子的揍我,我哭着逃出家门,却又被好心的陌生人送回家。
初中某一年的寒假,因为我没搭外婆说的话,她歇斯底里地从厨房拿起菜刀要来砍我,尖叫着“白眼狼!我砍死你再砍死自己!一起死!”,妈妈冲过来抱住外婆,母女抱头痛哭。从小看着她们两人仇人般的辱骂打架仇视对方,我已经麻木了,趁没人注意我跑回房间。
母亲也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她小时候对我的侦查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跟我说她出门了,十五分钟后突击回家,检查我在干嘛。我在家楼下跟同学一起唠唠嗑,她突然出现在马路对面高声喊我的名字。原来她一直在跟踪我。
曾因为晚回家而罚我跪了一整晚,一言不合被讽刺被打也是家常便饭,手机、书、电视遥控器、包包,随手有什么工具就劈头盖脸地朝我打来,徒手扇我的机会也不少。
从小学高年级起,一直到初中将近毕业,我都是独自一人居住,家务由保姆打扫。妈妈与她的男朋友住在他们的家里。后来我还有了个弟弟。过去我以为妈妈是爱我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但在弟弟出生后,我明白了真正的母爱是什么。她只是不够爱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从小时候起,校园就是我的噩梦,家庭更是我的噩梦,我的人生似乎就是在两个噩梦里穿梭,哪里都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一样是被侮辱,在学校我可以强忍着不掉眼泪,面对亲人的侮辱我却总是泣不成声,即使后来练就了铁石心肠,也会一个人在被子里在车上扭过头去偷偷抹眼泪生怕被发现。
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呀?为什么会这样?我哪里做得不对,是不是我不好,是不是我做错了。为什么我在哪里都被人讨厌,让我恨不得自己是个透明人,但为什么我希望自己是个透明人的愿望让我这么难受呢?
高中时鼓起勇气去爱一个人,结交了人生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爱情友情的双重背叛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人理解我。我设法不让外界、不让舆论对我产生影响,可是当外部世界对我是敌意的,就会让人产生敌意来保护自己。别人不理解为什么我总是钻牛角尖,认为我把自己逼得太紧,实际上我只想求得某一个真理、某一个答案。
很痛苦吗?是的,无奈吗?是的。有时候吵得我睡不着,恨不得拿针把耳膜给刺穿了,从此再也听不见就好了。
可是,刺穿了又有什么用呢?耳鸣是幻觉,是大脑出错了,不是耳朵出错了,就算是刺穿了耳膜,只要大脑还在,我就会永远的承受着耳鸣的折磨。我的世界再也不会有安静的时候,再也不能一个人真正的默默的呆着,永远都会有那么一个不悦的声音伴随你。
这大抵就是绝望的感觉吧。小伙伴跟我说话,看上去我又能有什么异样了?不会的。抑郁症也是同理,看上去也许很正常,只是情绪低落,可只要你不是,你就不能体会的。那种心理上不受控制的折磨,选择结束,只是时间问题。刚和妈妈吵过架,心里有些难过,所以写点东西。
我要上大一了,明天就是新生报道,而我还呆在家里,准确的说,我已经四十多天没踏出家门了。这一个暑假,我的状态变得更差,药量翻了一倍。
“你每天呆在家什么都不做,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我连活着的动力都没有,要什么意义”
“你脑子里整天就是这些,你真的不想活,那你去死吧”
“你这样说我就真的没有牵挂了,真好”
“我已经尽我的全力了,你为什么不能积极点,咱们一家人越过越好不行吗”
“你和我爸还有我弟去越过越好吧,我就爱呆在低谷”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样”
“我有怪过你吗,都是我的错”
以上是我妈和我的对话。
说真的,听到我妈说那句你去死吧的时候,我感到了无比的轻松,对于生病的人来说,活着的最大的理由就是家人,如果我的家人都讨厌我,那我就解脱了。怕就怕在,他们爱我。所以,我现在又感到无比的害怕,有了这句话,我在死的时候一定会心安理得,‘我妈叫我去死,我一点也不愧疚’,但如若我真的自杀成功,天知道我妈会有多愧疚,她会无数次的会想起自己说了让自己女儿去死的气话,并把我的错怪到自己身上。

【4】患者故事:关怀的家人
吃了好几年的药了,我最美好的时光,我的青春,都建立在那天要吃的小药丸上。如今副作用也渐渐显现出来,头发越掉越多,药量越来越大吃了会兴奋以至于晚上三四点才能睡。
偏偏是我摊上了特别爱我的父母。11年,妈妈在网上看了南京空军某某医院(名字我记不清了)可以查大脑里缺少的某种物质然后通过仪器治疗抑郁症,就匆匆忙忙带我去,这种治疗是按分钟收费的,我第一天做三种仪器加起来一个半小时,在加上吊瓶什么的,一天花了一万多块。
我爸妈都是工薪阶层,但是在我身上他们愿意把最好的给我。做了治疗几天后,我身体很不舒服,身体开始不协调,最后走路的姿势都很奇怪,就好像大脑不受控制,医生说是副作用。后来有医生告诉我这家医院是骗人的,我也不确定,所以刚刚网上搜了一下,提醒一下通病相连的人。
刚刚妈妈进房间,拉着我的手,让我不要生气,她说家长活着就是为了孩子,希望我能快乐一点。父母总想尽可能多的对孩子好,爱孩子,可我承受不了这种爱。我不确定自己会在哪一天突然就控制不了自己,永远离开他们。也许明天,也许我会痛苦的活着陪伴他们很久。
离开那家医院后,我去了南京脑科医院,再后来,我去了我们市的精神病院。在那排队做心电图的时候,我见到穿病号服的精神不正常的人,我好难过。我和我印象中的“疯子”一样了。我第一次自杀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我爸说,只要活着就得送医院,死都不怕你还怕什么?
是,死都不怕,我到底在怕什么。我到底在怕什么,我到底在怕什么。怕就怕在,我要对抗的东西就是我自己。杀死她,就等于杀死我自己。好几年前,我是个烦恼于青春痘和成绩的小姑娘。而现在,我已经不是我了。我很希望有人看到我说的这些话,有人能感受到我的感受。我没有朋友,没有qq空间,半年发次朋友圈,仅有的关注量多点的微博如今也登录不上去了。
有一些人给过我鼓励,从没有人说过我矫情什么的。谢谢陌生人。真的希望快乐的人好好的珍惜生命,有时候我想,如果我弟弟生病了需要器官移植多好,我就把两个肾或者什么的都给他,死得其所。
抑郁症发作的时候 就像有人在拿着一把刀
一刀一刀 划你的心脏 但是他却不会一下子直接插进去 给你个痛快
而你对这一切 无能为力 只觉得生不如死

【5】患者故事:如何跟父母沟通
我和父母断绝联系了半年。我也曾经和很多人一样,恨过父母。
冲突原因:童年带来的影响
那时候的冲突一方面来自恨父母把我培养成这样的性格造成了我的抑郁,责备父母无意识地给了我很多枷锁,需要我出人头地,而我抑郁时根本做不到。所以,每次听到“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时,我就特别责备父母,觉得父母从来都不是爱我的,而是带有条件爱我的。希望我能出人头地才去爱我的。当这种责备不断强化的时候,就变成了:恨,然后又不断强化恨,最后变成了攻击、惩罚父母,与父母断绝联系,或者通过攻击自我来惩罚父母。
实现不了父母的理想,我们开始自责、内疚。因为父母还有很多亲戚、很多朋友都在和父母比较,我也感受到父母也不认输,我应该为父母争光的,让他们脸上有光的。所以,当我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时候,我开始内疚、自责,然后不断暗示自己,就越来越强化这种情绪,演变成:恨自己;然后继续强化,最后变成越来越恨,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然后开始了:自我攻击。
当求助于父母时,因为父母对抑郁症的不了解,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内心已经崩溃。要么责备我们,觉得我们无事找事,觉得我们想多了;要么当父母看到我们意志力的瘫痪,丧失任何行为时,觉得我们是懒惰,开始不断地用他们所谓的激将法来刺激我们;再或者,父母很心疼我们,于是开始也被带入这种情绪,他们开始着急,焦虑。
责备和激将法导致了我们的愤怒,愤怒不断强化便转变成恨,然后是在超我的限制下,变成意象的攻击父母(所以我们看到群里有人说在想像中掐死父母很多次了),自控力不强的人就会真的攻击父母,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杀死周围亲人的患者。他们的焦虑则导致了我们内疚、自责,内疚自责强化的结果就是恨自己,最后开始攻击自己。
想要和父母沟通,就要先去理解他们:要明白为什么父母会对我们这样那样,为什么父母潜意识灌输了那么多价值观念给我们?其实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父母的原生家庭,父母当时所在的社会背景,他们所面临的挫折和社会的压力。
比如我的家庭,我父母对我一方面是溺爱,一方面父亲容易焦虑,所以我小时候感觉到的环境是压抑和不安全的。但慢慢学会去理解父亲之后会发现,其实父亲小时候也缺爱,因为奶奶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同时哥哥的事情导致了社会对父母的不公平对待。所以父亲才会这样
同时,要知道父母是很难了解抑郁症的(特别是我们父母已经50多岁以上时),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要知道这个社会除了真正得过抑郁症的人之外,不了解抑郁症的人非常多,更何况我们的父母?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跟他们描述清楚。
学会理解他人,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才能宽恕他人,只有宽恕,我们才会有仁爱之心,有了仁爱之心,才会有爱。有爱,世界才会变得美好。(其实,最近遇到一个朋友,觉得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坏人,都在害他。那么可以想想,这个世界还有美好可言吗?还安全吗?也许ta们曾经受过伤害,但一叶障目,变成世界全是坏人,对自己其实没有任何好处。)
和父母沟通: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跟父母沟通,告诉父母我做不到他们想要的样子,因为此刻我病了;即使我没病,我可能也做不到出人头地,因为出人头地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是想快乐地健康的生活。
当父母了解自己的各种状况之后,理解到我们抑郁中的各种痛苦之后,其实父母也会去反思。他们也会开始去理解我们,不给我们任何压力,那么内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在子女快要生命和健康不保的时候,父母首先会想到的是让子女健康的活着,而不是其他。
任何人都会有错,看看我们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有大过错,包括我们自己,又更何况是父母呢?现在我与父母关系非常好,父母不给我任何压力,我也慢慢理解他们。当关系不断正向循环时,我们就开始学会了爱。用爱代替了恨,我们的世界并开始慢慢亮起来。

【6】作为家长,如何避免孩子抑郁
防止孩子抑郁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ing)+积极发展因素(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ing一切爱皆始于家庭
家庭功能,就是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职能。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所有心理需求能都够得到满足,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一般来说,孩子对家庭的心理需求来自四个方向,这些也可以说是家庭功能的四个方面。
① 相互平等:指父母和孩子对彼此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难的时候,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也积极地给予回应。
② 交流与连结:指家里没有冷暴力,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表达真情实感,能安全地表达情绪,在一起聊天。
③ 和谐大于冲突:指虽然有冲突,但整体上家庭主旋律是和睦的、开心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调侃。
④ 积极的情绪氛围:指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温暖的,充满爱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发自内心想回家。
总结来说,这四个方面其实就在讲一个字“爱”,爱彼此并能让彼此感觉到爱。当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一定要先从自己、从家庭功能上寻找原因,看看这个家还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吗?
虽然家庭和父母是导致孩子抑郁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孩子抑郁都是因为家庭或父母,很可能和他自身看待事物的视角有关系。因为一个在肯定中长大、与周围连结是安全的孩子,才能放心地向他人抒发负面情感,进而降低抑郁的风险。
青少年积极的发展因素(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我微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对我笑
那什么才是青少年积极的发展因素呢?这个问题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研究者也给出了不同解释。
其中,华盛顿大学教授Catalano和团队在梳理大量研究后,提出了青少年积极发展的15个维度”,形成了更具操作化的定义。内容较长,但读下来你一定不虚此行。
Bonding 人与人之间连结的感知能力
建立和孩子之间的连接,最好的方式就是真实和真诚,分享真情实感,同时真诚地倾听孩子,用心交谈。当孩子能自然地寻求帮助,能有交心的朋友,也就有了连结的能力。
Resilience 抗击挫败的能力
我很喜欢一个爸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努力,是因为我们本身喜欢这件事情就心甘情愿地努力,把过程做到我们自己最满意,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父母在培养孩子抗挫败能力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自己面对“失败”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做到坦然面对失败,并愈挫愈勇,那么孩子的抗挫败能力一定不会差。
03Social Competence 社交能力
随着孩子长大,同伴的影响力会远超父母。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社交的机会,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倾听,学会真心相待,找到发泄负面情绪的窗口。
04Emotional Competence 情绪能力
情绪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正常表达负面情绪。而生活在积极的家庭情绪氛围中的孩子,情绪能力也会更强一些。因为他们在面对坏情绪时会更有弹性,也会更容易感知到情绪中积极的一面,往往一个玩笑或无厘头就可以消解。
05Cognitive Competence 认知能力
通俗点讲,就是孩子的成绩不能太拖后腿。研究中也发现,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抑郁程度,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抑郁。成绩在学校里会成为“社交筹码”,好的成绩可以成为炫耀和自信的资本。但如果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可以挖掘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比如画画厉害、唱歌厉害,或者社交达人等。让孩子知道自己总有一个认知能力超群的地方就行。
06Behavioral Competence 行为能力
指孩子是否有面对和处理棘手情况的能力,比如拒绝别人或和别人有冲突等。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平时他们经历了多少。当父母愿意让孩子摔跟头,并在摔跟头后给出建设性的反馈,分析正确处理方式时,孩子的行为能力自然会提升。
07Moral Competence 道德能力
这里主要是青少年对于“自己”的道德评价,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作出利他行为等。培养道德能力,“身教”永远大于“言传”。
08Self-determination自我决定能力
指孩子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越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是让孩子多吃亏,孩子也就越早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决定。
09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就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走出困境。培养这种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孩子,陪着孩子经历委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10Spirituality 意义感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的作者彭凯平教授曾说:“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所谓有意义,就是我们活着、做的事有价值,比如我写文章。当一个人发现意义的存在时,也就会活得更快乐。所以当孩子问“活着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时,不妨静下心来和孩子一同深入探讨,发现意义。
11Beliefs in future 对未来充满希望
为什么孩子会因为成绩差抑郁,就是有太多家长认为未来有希望的唯一方式就是好好读书,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孩子成绩差,更需要真诚的沟通。让孩子知道未来有无数可能,知道除了成绩还有很多能力更重要,比如坚强、沟通、社交等,让孩子寻找自己真心喜欢、有幸福感的事情。
12Clear and Positive Identity 清晰且积极的自我认知
对自我的认知很大部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也提醒父母们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既不能辱骂、贬低孩子,也不能夸大其词地表扬孩子,最好的做法是客观评价。当孩子说“我不行”时,要帮孩子认识到不是“人不行”而是“事情没做好”,鼓励孩子改变措辞,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样孩子就不会轻易地对自己全盘否定了。
13Prosocial involvement 亲社会性的参与
通俗点讲就是喜欢管闲事。比如什么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帮助别人补习功课。如果都很积极地参与,那么抑郁的风险也会降低。所以,周末适当带孩子干点无用的事儿也很有意义。
14Prosocial norms 亲社会性的准则
通俗点讲就是有大爱,爱憎分明。比如有些孩子喜欢喂流浪猫,愿意给偏远山区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会非常同情街边乞讨的人,会对不守规则的人非常反感,比如大声对爸爸说,你不准抽烟!父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不阻止这种表达,尊重孩子,接受孩子说得对的准则。
15Recognition Positive Behavior 对于积极信号的感知
这其实有和大人的反馈息息相关,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负面行为,也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玩游戏,每天发现对方身上2个闪光点。养成习惯后,孩子就会更容易看到别人好的地方。终于写完了15个维度,很长,但每一个对父母来说都可以立即拿来用。孩子得了抑郁症,你可以求助他们

【7】如果孩子已经有抑郁症
用当下中国心理专家曾奇峰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早年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就已经决定了孩子人格的基础。如果父母做的不好,就会诱发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解释的很清楚,根据研究发现,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中与早期成长环境与经历有关,其中家庭是我们最初的社会化场所与主要成长环境。与父母早期的互动从某种程度已经潜移默化决定了我们的性格特点。在孩子与父母从小的依恋关系模式中可以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和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患者认为自己非常痛苦,可母亲不以为然,这种感觉就像网上好多抑郁症说出痛苦后被别人来一句“抑郁症我也有,你那算什么”一样让人无奈。一些网友认为抑郁症那么痛苦,为何家长就不能理解呢。另一些网友认为小小年纪就说自己是抑郁,未免太敏感了。
这里建议家长如果确实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一定要接受正规治疗,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只是想太多。当下抑郁症治疗还是药物和心理治疗为主,需要和医生好好沟通,药物治疗尽量按照医嘱,心理治疗的话,可以多听听医生的,然后看一些沟通的文章,网络上有很多讲如何跟抑郁症患者沟通的视频和文章,值得花时间看看。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药物治疗可能会害怕副作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建议:
1、服药前,与孩子一起讨论对于服药的担心和希望并反馈给医生,尽量翔实地告知医生孩子的身体状况。
2、服药后,和孩子一起密切关注后续反应。若出现异常状况,及时联系医生并进行沟通调整。
3、尽量坚持足疗程服药。为获得最大程度的痊愈和最小的复发可能性,就国内和国际比较公认的抑郁防治指南来看,都建议足疗程服药和治疗。一般来说,通常认为抑郁症的治疗分成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足疗程治疗应该包含这三个时期,大概需要3-4年的时间。

【8】求助热线
治疗一个抑郁症患者或者改善抑郁倾向绝不轻松。如果你家孩子真的有抑郁症,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有几条热线很值得推荐。
12320卫生健康热线
12320是中国卫生健康热线,每个地方都把各地的心理援助热线并入了这条热线中,比如上海拨打12320转5号,就能接通上海本地的心理援助热线。如果你有任何需要帮助的,这个是最官方的渠道了。
12355青少年法律维权以及心理咨询热线
这条是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孩子本人如果不想父母有过多的干预,可以自己拨打,也会有专业的人士做解答。
400-161-9995
中国24小时免费希望热线,也叫做生命危急干预热线,是一个民间的组织,但是里面的心理咨询师都非常地专业,主要做生命与危机干预。
【关注抑郁症】相关文章汇总导航
认识抑郁症:纠正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治疗
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科学解读:抑郁症的成因
微笑抑郁症,躁郁症
焦虑症,急性惊恐症
自爱治疗:接纳自己的抑郁和焦虑
心理治疗:缓解情绪的具体方法
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真正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身边的朋友如何伸出援手?如何跟ta沟通?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
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危机
患者故事:关于自杀情绪
患者自杀后,身边人的看法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
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
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患者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如何帮助子女?
抑郁症名人:李若彤,崔永元,杨坤,热依扎,郑秀文,lady gaga
抑郁症名人:范晓萱,薛凯琪,周润发,陈松伶,李兰妮,张桐
抑郁症爱情故事
患者故事一:患上抑郁症的原因
患者故事二:家庭矛盾,父母的误解
患者故事三:关于药物治疗的思辨
患者故事四:自救之路
患者故事五:轻生念头
《我的抑郁症》伊丽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