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课程全集 共30讲 2020年春

孔子的文学理论
“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政治服务
一,孔子诗教的文化背景: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子)。”
1.孔子面对的社会情况:礼崩乐坏
礼乐文化流于形式-真实与道德的两种极端
2.拯救方式(一体两面)
复古——形式/开新——精神,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文艺内容与形式关系
(一)文质彬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内在品格 ——内容
文-外在仪表 ——形式
野-粗鄙;史-虚浮;彬彬-恰当
~仁的品格,礼的文饰------外在仪表与内在品格要兼
~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1.“质”有无善恶?
质:表达内心直接性 ——不经由他者表现自己
文: 表达内心间接性——中介 (意象)
文质关系:(1)要在质中,就是真实的显现自我
(2)真实的自我必是经由一个我们所不是的他者折射和反映出来的。
2.“文”“质”轻重关系
<表现形式是否恰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文”表达自我的恰当形式
(二)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善”:孔子仁政德治以及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1)核心主张:并重
(2)从艺术方面:提倡一种雅正中和之美。
(三)辞达 语言表达技巧
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不主张过分的文饰 “辞达而已矣” “巧言令色,鲜矣仁。”
三、论文艺与政治、道德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的教化作用
“兴于诗”: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立于礼”:遵守日常生活规范
“成于乐”:道德修养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诗经》为中国传统所塑造的与其说是“诗艺”传统,不如说是“诗教”传统
——诗歌文学性(令人陶醉)但是诗教所希望的是政治理想,道德教化下的君子
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关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作用:通行语言,奢侈品(身份地位的象征)
四、文艺批评标准:“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思想内容
无邪-归于正
(一)“思无邪”的解释:思想纯正
1、“思”-思想观念
(1)思-诗三百的思想观念(做诗人思无邪)
A、‘归于正’B、作诗人思无邪
(2)思-读者之思(读《诗》可以使人思无邪)
A朱熹
2、无邪-诚、正
3、“思无邪”-“思想纯正”
(1)在《论语》的义项:
有思考,思念的含义
------思想观念的义项在先秦没有出现
(2)“淫奔”与“无邪”的矛盾问题:君子好逑 ---不正,思想不纯正
(二)“思无邪”的解释:内容充实,丰富多彩【并不是一种文艺批评标准】
1、思-句首发语词
2、邪-余或困;无邪-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3、思无邪-《诗经》内容丰富多彩
五、文艺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
(一)“兴观群怨”说的内涵
1. 基本内涵
兴:文学审美作用---诗歌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情感,获得审美享受涵
观:文学认识作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状况、道德风尚状况、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文学团结作用---人际交流,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作用。“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朱熹 感发志意(学诗者) 考见得失(诗本体) 和而不流 怨而不怒
2、“兴观群怨”的语境和对象
①语境化问题
(1)先秦时无文学艺术概念,主要对政治思想方面
(2)《诗经》虽为艺术作品但并非孔子本意
(3)远离文学艺术,从各家自身的理论特点出发发现其本来面目
②言说对象(目标人物)
读者----by对《诗》的涵泳研习,达到这种境界‘兴观群怨’
3、具体解读
(1)诗可以兴
“兴”《说文解字》“兴,起也”振兴而复起也
艺术手法-赋比兴(四声),但孔子本意不是;当时没有概念
艺术效果:平声 “感发意志”
从诗中引起联想,得到启发;加深对礼和仁的理解
【兴 的文学性问题】
- 随时随地感发,感发情感;
- 整个生命过程中人生志向的感发和兴起--更高层次(塑造儒家理想人格,孔门诗教的最终目的)
【兴 的政治性问题】
~《论语》中的兴,与礼乐,仁德 邦国相互联系
~具体,丰富的政治内容
【兴其他理论思考】
(2)诗可以观
观:“视”“示”《经籍篡诂》
在我方面:视 察 在诗方面:显 示
观:通过读者与作者之共鸣去认识诗中固有的内容、从而产生对仁礼、道德修养的追求
朱熹:考见得失(知识的掌握,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的途径)
(3)诗可以群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对“群”的本质规定就是“和”
从诗歌中感受这种群体的和谐精神,通过艺术的陶冶来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达到群体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理论思考】
逻辑关系:兴观是群的前提和保证;群是兴观的结果和逻辑发展
人类学角度:宗教仪式
(4)诗可以怨(温柔敦厚,怒而不怨)
对现实不良的政治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实质-非常之法行孝道
【意义与影响】
钱钟书《诗可以怨》尼采将诗人的诗歌与鸡的啼鸣相论
文艺应该干预政治,批判现实,关心民生
古典诗歌批判现实的传统
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作为批判和揭露黑暗的武器
)用其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现实社会或缺乏社会内容的依据
六、论雅乐和郑声
提倡雅乐,反对
雅乐:古乐,曲调平和中正,节奏缓慢,常用显示古代先王功业
郑乐:当时的新乐,其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容易激动人心
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正而不邪的思想感情,新乐任其发展无节制,容易诱发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
是封建社会长期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把戏曲,小说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
孟子的文艺批评观
一、孟子的文化意义
(一)其人其书
思孟学派 子思、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
黄俊杰-《孟子》
(二)社会情况
1、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言论自由(思想混乱)无定论
时代问题--个体:自我(杨子)/社会:思想混乱
2、如何面对?
知言、仁政、人性
二、哲学思想:道德哲学和人格美
1、性善论
《告子上》辩论---善的可能性-源自于人的内在,外在?
2、四端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美感共同性
《告子上》口之于味也;耳之于声也;目之于色也
两层意思:人有共同的感官,所以人有共同的美感;人的心是相同的,所以对义理必定有相同的爱好
三、孟子的文艺批评观(1):知人论世
强制阐释论---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
理论在先----阐释在后(女性主义看《哈利波特》将主角以女性为主)
(一)“知人论世”理论内涵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对作者生平和思想有所了解
论世:对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知人论世: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反对从主观出发去理解诗人之志----经典文本内涵进行客观地评价)
(二)“知人论世 ”的理论价值
1、文本阐释学的“还原法”
——把文学作品看做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
——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比较接近和还原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原义)
2、关注文本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语境意识)
体现着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史学研究传统
3、强调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永远历史化”
——文化的时代共同性构成了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语境或背景、上下文等并非可有可无的衬底,而总是参与意义的生成
4、奠定了中国阐释学理论的基础
——意义是一个自我与他者关系所构成的体系或系统
考证作者的生平、作品所涉及到的时代和社会的知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阶层
(三)“知人论世”的理论问题
1、“意图谬误”问题
——导致一种先入为主的文学阐释活动-----直接地对作者或对社会的先验理论用于对作品的解读
2、“庸俗社会学”倾向
——引导读者机械地将文学作品视同于一般的史料
——忽略了作者的个性问题/导向了作者或社会与文学作品的单线的、直接的因果论
(四)“知人论世”研究范式
1、作家主体批评方法: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
2、文学研究的历史考证方法:
胡适,鲁迅,陈寅恪
3、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定社会的文学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四、孟子文艺批评观(2):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阐释学方法论,是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
(一)理论内涵
《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文:文字,文采。
辞:辞句,原意
志:思想意志
鉴赏《诗经》时政对“断章取义”状况提出的诗歌阐释方法
1、“意”
(1)读者之意
赵岐/朱熹/朱东润
可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而且得出的“意”便可能不同,对作品评价不会有客观标准
而且文中“意”、“文”“辞”“志”并列,没有修饰限定语,则指向应该是同一人,那么便与文本意义相违背
(2)作者之意
清代 吴淇“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问题:《说文》志、意互训,志与意完全成为同义反复,也否定了“说诗者”的作用,消解了“逆”的环节
(3)作家作品之意与读者之意的结合
蒋凡: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
问题:一个特定词语担负了过多的意义功能
2、“志”
(1)作者之志
创作者的写作意图
朱熹,朱自清
(2)作品
作品所传之情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是诗人的作品客观具有的
作品所记之事
3、“逆”
迎合,揣摩,追溯,推测
阐释者by阅读的方式接触文本,并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生活艺术经验
视域融合
4、理解“以意逆志”
(1)核心是“以心揆心”,功用是心理理解
主观:解释者心灵所具有的那种先在的“意”
客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同构
(2)心理理解,必须以语言解释为基础、为前导
(3)和“知人论世”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王国维
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知文)--知辞--知志--知人--(知世)--知人--知志--纸辞--(知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以意逆志”的理论背景
1、“诗言志”的诗学传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社会公共情感--社会政教;个人内在情感--人性伦理
孟子之前,“志”只限于陈述志向的范畴
2、“述而不作”的阐释思路
强调“述”作为阐释的准则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是对孔子思想的认可与继承
3、春秋战国时代的诗学实践
教诗明志
赋诗言志
引诗说理
(三)“以意逆志”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人学理论体系之上的
人类群体性生存特性
人性皆善
(四)“以意逆志”的理论价值
1、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
对于避免“断章取义”--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2、肯定了作者及其“志”的客观性、社会性因素,为文本阐释提供了可操作性的途径
3、从解释的角度揭示出一种“文-辞-志”的结构系统
(五)理论问题
(1)它以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意为终极目标(不变),否定了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2)“以意逆志”也相应的忽视了不同接受个体存在的“先结构”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接受结果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3)忽视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多义性、开放性和审美特性,从而造成了阐释单一化,狭隘化的弊端。
五、孟子文艺批评观:知言养气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四个错误思想言论:诐辞:不公正的言论;淫辞:浮夸而不实的言词;邪辞:不合正道的言论;遁辞:搪塞的言论。
浩然之气: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知言养气:作者必须首先有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的言辞。
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文、人同一性
六、(4)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七、孟子文艺理论的影响
(1)“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词话大抵都是在此原则下进行文学批评和评论的。
(3)“气”抓住人内在最本质的蕴涵,被后人运用,形成中国文学历史上以气论文的传统。
道家的文艺理论
第三讲老庄的文艺美学思想
(孔子文学理论;孟子文艺批评;老庄文艺美学)
先秦、汉代文学理论---追认(用现代的文学理论观念解释古代文艺思想)
老庄的文化意义
一、老子的文化意义
1、老子地位问题
《道德经》万经之王
(一)文化意义
1、老子的文化处境:儒道互补---孔老同源(同一个处境--礼坏乐崩)
国家治理:恢复清明安定状态
个人处世:乱世中保全自己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2、拯救文化的方式:
原因:价值的倒置。
(1)回到朴素---------价值的倒置是源于统治者追求的不同
(2)朴素是超越价值的生活
原因:凡是价值必须是相对而生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朴素的核心:“不尚、不贵”
朴素的方法:“无为而治”-----真实
二、庄子的文化意义
(一)《庄子》
内外杂
刘笑敢认为内早于其他,从单音节到双音节
(二)哲学思想
自由
真实
一、朴素自然的审美观
朴素----人为的对应词:强调自然状态
(一)天地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大美:没有任何名利私心束缚的“忘我”境界
尊重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自然美观的形成---文学创作题材扩大【山水诗画及其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人从异化回归自然状态,打破精神枷锁,恢复自由天性,实现美的人生思想
对中国文论中反对雕琢、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二)天籁
人:借助乐器
地:自然界孔窍发出的声音,靠风力形成
天:“自鸣”之美,各有自己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各种自然声音---没有虚伪造作,更能感染人----诗歌的本质与诗歌的生成问题-----天籁反映人先天形成的、最初的对节奏的感觉(关关雎鸠四字)
(三)朴素自然审美观影响
文学批评标准:
合乎天然的艺术创作----主张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陶渊明----“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苏东坡: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
王国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二、言意关系
(一)“可道”与“常道”
言意矛盾
(二)言不尽意
“意”不可以言传
公共性与私人性
个性化的思想如何纳入公共性的语言系统
以意逆志---言意合一
(三)得意忘言
解决言不尽意又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四)道家言意关系论的意义
形成“意在言外”的传统,意境说的理论基础
刘勰:“义生文外,“言外之意”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姜夔引苏轼语“言有尽而意无穷”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创作主体心理问题
(一)虚静、涤除玄鉴
老子“致虚静,守静笃”“涤除玄览”
1、“虚静”----内外
内:精神洁净
外:无知无欲
虚静:要求创作主体(审美主体)排除一切客观因素干扰,内心虚静,然后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1)无功利:即指无日常实用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2)整体:思维对认知对象的全息性与整体性的把握
(3)本质:对事物还原性的本来状态的深刻把握
(4)物化:思维主体与被认知对象一种体验性的完全融合程度
(5)自由:思维主体无定性,无约束的自由理解与想象
(6)真实:事物以本来的面貌呈现给意识,而这时意识则是还原的纯粹意识状态
2、“虚静”的原因:
(1)主客体关系:无心无欲状态,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认知对象。
(2)认知主体:无欲无求-最自由最完美的状态
(3)认知客体:取消对立面,达到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与“道”的和谐统一。
(二)心斋、坐忘 进入“虚静的”方法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空虚的心境--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忘
(三)物化
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二为一,物我两忘,这就是物化的境界,即“以天合天”
(四)道家创作主体论的影响
体现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上的重要特点:重在内心的体察领悟,而不重在思辨的理论探索。
“澄怀味象”“澄怀观道”---宗炳
三、文质关系问题
(一)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而不信”
重“信”--真
(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大音希声:
max--无
max--稀疏的
希--希望,用眼睛去看
大音--合道之声,希声--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
2、希声--无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
(三)遗形取神
庄子--以丑为美,轻形体,重精神
影响
绘画“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雕塑“秀骨清相”婉雅俊逸
诗文“神韵”
汉代毛诗序
汉代--经学时代
儒学--经学 先秦儒学从民间上升为官方话语
在野知识阶层转变为君权与士人合作共谋的主流意识形态
汉代诗学:作为儒家意识形态建构工程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愉悦性获得了发展,辞赋特征“丽”已被捕捉到
汉代文论:诗乐理论《毛诗序》、司马王充
对辞赋的评价、对赋的评价
二、《毛诗大序》名称及含义
first古代诗论的专论(不是系统化)针对性
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进一步阐述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和诗乐舞的相互联系
突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肯定了时代和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
1、背景问题:
汉代传齐鲁韩毛四家
(1)独尊儒术是话语权的基础
《毛诗序》成功之处在于对儒家文艺理论的整合
儒家话语与封建专制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稳定的核心权威体系。
(2)教化大义是《》话语权的核心
2、结构问题:
《》有大小序之分
小序逐篇解释每一首诗的题旨和用意
大序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诗歌的本质、作用、内容体裁和表现手法等基本问题,反映了作者对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根本认识,可以看做是总论
3、流传问题:
魏晋至隋唐:毛、郑之争,共尚《毛诗》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经典地位
宋:欧阳修《诗本义》开始,就不以诗序为然,到郑樵的《诗辨妄》王质的《诗总闻》,渐渐形成“疑序”一派。
三、《毛诗大序》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艺本质问题
1、情志统一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歌本质:抒情言志,情志统一,集于中二发于外。
情:感情情绪,个人性-感性认识-人喜怒哀乐
志:意志怀抱,社会性-理性思考-人伦政教礼义得失
价值:情志并提,先秦所未见。
(1)问题:“言志”“缘情”是否是不同观念系统的理论话语?
朱自清:不能混为一谈;毛诗序:是合二为一的东西,只是表现上有所侧重;字源角度:情--实情,情理,强调真实;“诗缘情”仍旧以政教伦理为旨归
(2)情在序中的定位是什么?
a、诗三百的诱因和出发点“诗者,志之所之也”
b、变风变雅产生的触发点“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1、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规范
提出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
(1)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发挥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2)文艺美学的角度,有限制的抒情也很合乎创作的辩证规律。【限制性】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诗歌含蓄,蕴藉的风格和重视抒情性与“情志统一”传统的形成。杜甫、白居易、西游记【干预现实】
2、诗与政教关联的文学价值论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爱以思,其民困”
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密切联系
3、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肯定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不正
4、《毛诗序》功利诗学观的成因
(1)历史根源
(2)现实原因 汉代兼收并蓄
(三)艺术体裁和表现手法
1、“六义”说
艺术经验的总结;分类、表现手法
2、变风变雅
(1)为论刺之作【改变衰退的政治】
(2)商音、变调之作
(3)具体的诗篇加以界定
3、四始
风、小雅、大雅、颂
四、负面影响
(一)遮蔽文学性【政教度太高】
(二)影响文学发展【雅俗分明“小说”的地位;形式美的地位低下】
(三)情诗的缺失【性禁忌“非性”】
魏晋风度与文学自觉
问题:为何魏晋是我文艺理论以点评为主?;如何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魏晋风度基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意识与观照(李泽厚)超越(冯友兰)建构行为风范、生存范式上的人格美(余英时)觉醒、解放与自由;诗化、审美的人生
一、魏晋风度的时空问题
魏晋风度及玄学是全国性还是地域性的?地域性(曹魏和西晋)~(一)空间地域上~1、唐长孺引世说新语-南人之学与北人之学。2、支道林“北人【渊综广博--知识性--汉代经学-旧(名物度数、训诂)】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清通简要--思想性--魏晋经学-新(经典本旨)】之学,如牖中窥日。”(二)时间年代上~1、魏晋为界;2、魏晋+刘宋3、汉末魏晋南北朝二、魏晋士大夫的特征~门阀士族:尊贵地位,时代和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现1、士大夫:集所有现世优势(1)社会财富的拥有者----石淙和王恺 (2)政治权利(3)文化资本的拥有者(4)关注焦点2、放弃政治追求~缺乏承担意识~原因:(1)汉末建安年间--英雄辈出--影响的焦虑(2)上层社会的垃圾没有任何有价值的选择~三、思想的两条线索~(一)鲁迅的线索--药与酒《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药的线索:五石散散、酒--寒凉食物,旧衣服,不穿鞋----极为注意自己仪表【善玄谈;美姿仪;性自喜】2、酒的线索:竹林七贤刘伶、阮籍--极为激烈情感表达的人(二)王瑶的线索--时间与死亡《中古文学史论》1、对他们的敏感--逃避,克服~阮籍“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死亡是人生的绝对否定性环节--消磨一切差异--无美好(2)药--维持差异--礼的原则2、“礼别异乐合同”药--礼--日神--词与物的关联;酒--乐--酒神--诗性的思考风格、语言的自由3、为什么会有二分(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收回中央)(2)时代风气:人物理论四、文学自觉的问题一、提出:1、日本铃木虎雄2、鲁迅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