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中苏三江口海战中的几种战舰
本文使用国外的说法,与国内的可能有差异
列宁级内河浅水重炮舰
列宁级内河浅水重炮舰原是沙俄“海岸防御组织特别委员会”要求建造的“风暴”级,于1907年12月5日在圣彼得堡建造,然后将组件用火车运往斯利坚斯克组装下水。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柴油机作为主要动力的船。为了在浅水区行驶,采用平底。1910年服役,交付阿穆尔舰队使用,共8艘。
一战时,这些船的柴油机被拆卸并安装到航行在波罗的海的潜艇上;战后,这些重新服役的船在十月革命和苏俄内战中被日本俘获或击伤;1921年12月23日,“暴风雨”号在哈巴罗夫斯克被船员摧毁以免被日本人俘获,剩下的在20年代进行修复和现代化改装。苏联将剩余的船改名为“列宁”级。因为英制维克斯120毫米/49速射炮数量不足,只有4座双联装炮塔,一些船不得不安装木制假炮,后逐渐换装单装152毫米/49炮。到了“斯维尔德洛夫”号已将所有炮塔都换成152毫米炮,服役至1958年。




1927年12月23日,Vikhr号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搭载4架水上飞机,改名为“阿穆尔”号; 1928年6月11日,苏联将这批船划分为浅水重炮舰。

性能:
标准排水量:977吨
满载排水量:1000吨
长度:70.9米
宽度:12.8米
吃水:1.43米
动力:4轴,4台柴油机输出1000马力
航速:10节
燃油:112吨柴油
航程:8节3700海里
装甲:水线装甲带76-38毫米;隔舱壁9毫米;炮塔76毫米;甲板19毫米;司令塔51毫米
武器:1921年起,这些船进行现代化改装
列宁级:4座双联维克斯120毫米/49速射炮,2门85毫米高炮,2门37毫米高炮,6门20毫米高炮,2挺7.62毫米机枪;
后续舰将前后2座双联主炮塔改为单装152毫米/49炮;
“斯维尔德洛夫”号4座主炮塔都改成单装152毫米/49炮,2门37毫米高炮,6门20毫米高炮,4挺12.7毫米机枪,5挺7.62毫米机枪
船员:117人
布里亚特人级内河炮舰
布里亚特人级原是沙俄为阿穆尔河舰队设计的炮舰,1905年开工,1907年下水并服役,使用的火管锅炉当时已经过时了。总数3艘:布里亚特人、Mongol和Orochanin号。布里亚特人和Mongol号在一战末期被日本俘获过,20年代被归还,后来参加了三江口之战。Orochanin号则在Zeya河被船员炸沉。
标准排水量:193吨
满载排水量:288吨
长度:54.5米
宽度:8.23米
吃水:0.91米
动力:2轴,2台火管锅炉,输出480匹马力
最大航速:11.5节
燃料:45吨煤 +36吨燃油
航程:8节1000海里
装甲:水线装甲带12毫米,甲板5毫米,司令塔8毫米
武器:2门75毫米/48炮
船员:40人


Vogul级内河炮舰
Vogul级原是沙俄为阿穆尔河舰队设计的炮舰,最初是布里亚特人级的姊妹舰,后来因为日俄战争的教训作了改进,弹药库、动力室、司令塔加强防护,被弹面减小,武器也更新了。被称为Vogul级,1905年建造,1907年下水,1909年服役,参加了三江口海战。总数:7艘:Vogul(1922年改名Bednota,1939年改名Krasnaya Zvezda)、Amurets、无产jie级、红旗、Kalmyk、Kirgiz、Korel号。
性能:
标准排水量:245吨
满载排水量:349吨
长度:54.5米
宽度:8.23米
吃水:1.22米
动力:2轴,2台火管锅炉,输出480匹马力
最大航速:10.5节
燃料:50吨煤 +34吨燃油
航程:8节1700海里
装甲:水线装甲带13毫米,甲板9毫米,司令塔13毫米
武器:2门120毫米/43炮,1门122毫米/12 obr.1910榴弹炮


Amurets号
中苏三江口富锦之战
1929年10月12日,苏联扫雷舰清扫三江口河道,雅科夫·伊万诺维奇·奥佐林率领舰队进攻。“布里亚特人”级内河炮舰“布里亚特人”号炮击东北军阵地,Pika号巡逻艇和Silnyi号布雷艇趁机投放登陆部队。

“阿穆尔”号上的Mr-1水上飞机投掷的两枚炸弹险些击中东北舰队的“利捷”号炮舰,一枚险些击中浮炮台“东乙”号。东乙号由驳船改装,水上投影面积小,难以命中。安装两门120毫米炮和一些小口径炮。本身无动力,需拖曳船拖曳。


“利捷”号原是德国1909年建造的“水獭”号炮舰,仅装备2门52毫米炮;它击中了苏联Vogul级“无产jie级”号浅水炮艇,又命中“列宁”级“孙zhong山”号(苏联船,不是中方的)3炮,但口径太小,没有造成大损伤。


Vogul级炮艇,安装2门102毫米炮和1门76毫米炮

“红色东方”号浅水重炮舰击中“利捷”号,使后者搁浅,后者被水上飞机炸沉。Buriat和Krasnoye Znamya号继续投放登陆部队,Bednota号却搁浅了。
苏联集火并击沉了拖曳船,东乙号即成为固定靶。水上飞机再次投弹,这次确实击中了“东乙”号,后者船员弃船。另外,安装4门3英寸炮的“江平”号也被“红色东方”号击沉。
“利绥”号是原德国“祖国”号炮舰,安装了1门88毫米炮,2门3英寸炮和2门47毫米炮,它炮击苏联浅水重炮舰却没有效果,反被列宁号击中撤退,水上飞机再次攻击它,未奏效。“利绥”号成功撤离。

“孙zhong山”号击沉了“江泰”号,战斗中“斯维尔德洛夫”号出现电力故障,炮塔无法转动,但未被集火。“江安”等共3艘炮艇在战斗中撤退,成为了中方幸存的几艘船之一。
“江安”号,仅装备2门52毫米炮

战斗结束后,苏联占领了拉哈苏苏的要塞,俘获“东乙”号、4艘驳船、2艘摩托艇、12门炮、13门迫击炮、15挺机枪和3000杆枪。中方阵亡200人,被被俘98人;苏联阵亡1人伤4人。
东北舰队旗舰,也是舰队最强大的船“江亨”号,装备1门120毫米炮,1门88毫米炮和4门52毫米炮;在战斗失利后只敢零星骚扰苏军。1929年10月31日,“阿穆尔”搭载的两架MR-1击沉了“江亨”号,成为苏联历史上唯一成功使用舰载机攻击敌军的案例。
江亨号的姊妹舰

苏军水上飞机还击沉了中方装备3英寸炮的250吨武装运输船,在全场战斗中都占据了完全的制空权,可以自由的空中侦察和攻击,中方的防空火力聊胜于无。10月30日至31日,中方为防苏联舰队继续前进凿沉了三艘船堵塞河道。
1929年12月22日,中华珉国与苏联签署了哈巴罗夫斯克协议,战争结束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