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型依恋/性单恋的亲密关系解读||论文阅读笔记
依赖是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依赖他人也需要承担关系贬损(relational devaluation)的风险,如果他人眼中这段关系的重要性不如我们心里的那般,我们便会经历“受伤感”(hurt feeling)。
个体会通过过去的关系经验形成内在的关系意象(relational images),进而形成对现在和未来的人际关系的假设。而过去在关系里经历过创伤的人,会发展出疏离(disconnection)的策略避免投入真实的关系。经历过关系创伤的个体,因为曾遭到依恋对象的拒绝、忽视或否定,所以形成了对依恋的趋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依恋于他们而言同时具有吸引力和威胁性,依赖他人一方面能够满足某部分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又会形成威胁,构成所谓的“依赖冲突”。也就是说,在创伤经历中,人可能会形成关系矛盾(relational paradox),即既渴望依赖他人同时又害怕,既渴望建立联结又害怕他人可能的消极回应而心生焦虑。
依赖同时也是控制方面的议题,依赖控制则是调节依赖关系对自己的重要性。个体能够通过依赖控制减缓关系创伤引发的焦虑。为了避免再次经历与早期依恋冲突相似的人际关系,个体会发展出独特的因应策略,控制自己在关系中对对方的依赖,控制人际距离。起初这种策略的确能够避免依赖冲突,但长期反复使用该种策略,便会不分场合地使用该种策略,形成僵化的人际形态。因而,在咨询中,需要识别咨访关系中重现的人际形态和依恋控制,回应个案关系创伤经验下的受伤感。
1依恋理论下的依赖冲突
依恋具有生存适应的功能,贯穿于我们的一生。成人依恋有四种类型:①安全型,在关系中感到亲密自主;②焦虑型,渴望亲密关系同时也害怕失去关系,随时都有被抛弃的感受,所以会全身心投入关系,通过别人来使自己完整;③回避型,否认关系的重要性,放弃亲密关系的建立;④恐惧型,既期待又害怕亲密干系,容易形成忽远忽近的摇摆关系。焦虑型依恋的个体会通过顺从或取悦的策略控制他人留在关系中;回避型依恋则调节自己对关系的需要,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恐惧型依恋则表现出依赖冲突,想要依靠又害怕依靠。矛盾的是,恐惧型依恋的个体一方面对依赖关系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依赖关系修复自我。
依赖控制能够同时满足人的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和关系(relatedness)三种基本需要,因而能够维持。首先,控制对依赖的需要满足了行为掌控的自主感;其次,对依赖需要的控制可以避免依赖冲突中的失控感,让人获得关系处理的自我效能感;最后,依赖控制没有否认依赖需要,满足了关系需要。个体通过依赖控制,调节自己对依赖关系的需要,进而维持自己对依赖关系的期待,降低依赖所带来的风险。
2依赖控制的四种策略
(1)控制别人
控制他人可以获得关系中的优势与主导,从而决定他人在关系中的去留,决定他人与自己的亲疏距离。控制并非所有都是强势的,也有“顺从型控制”,即运用某些人际关系策略控制对方认同自己。譬如,顺从、取悦与称赞他人,满足他人的需要,强迫性地追求让人满意的成就与完美。有些控制是为了拉开、疏远以维持安全距离,降低自己对他人的依赖;有些控制则是为了增加他人对自己的依赖,让对方滞留在关系里。
有一张特殊的状况——共生(codependency)。共生既控制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允许他人的行为控制自己,以一种控制对方依赖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依赖对方的需要,最后形成共生。共生的特点有:高控制需要,介入他人生活,自我牺牲,过度对他人负责,通过操控他人的外在支持形成自己的内在支持。
(2)控制自己对对方的需要
①扣分评价系统。恐惧型依恋个体内建一套高标准且高敏感的关系评价系统。一旦关系的发展达不到预期或是超过预期,个体就要使用该套评价体系,放大检视他人行为,从而做出“关系结束”的提前防御,获得随时逃离这段关系的控制感。从投射性认同的视角看,这套扣分系统便是将恐惧型依恋个体内心中“我是不值得被爱”、“人们终究会抛弃我、离我远去”的观念投射到他人身上,藉由扣分和放大检视,诱发他人采取和投射想法相一致的行为。一旦对方真的离开了自己,自己的一系列想法便得到验证,从而合理化自己回避关系的行为。
②关系摇摆。恐惧型依恋形成的是一种“自己不好”、“他人不好”的内部信念。当恐惧型依恋个体的焦虑升高(“他人不好”的感知增强),则会推开他人,表现出冷漠、疏离、自我中心、不在意他人;而焦虑降低(“自己不好”的感知增强),则会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表现出讨好、黏腻或过度干涉。为了避免依赖关系变成“唯一的关系”(受伤风险增加),恐惧型依恋个体很可能会预备多个替代关系,降低依赖的风险。通过摇摆于多种备用关系,动态调整不同关系的依赖程度,防止自己陷入失控的依赖(唯一的关系)。多种备用关系很容易形成多重恋情。需要注意的是,关系摇摆的策略也可能被运用到咨访关系中。来访者可能会将咨访关系视为一种备用的亲密关系,从而和咨询师时远时近,让咨询师感受挫折被推开,然后又顺从咨询师拉近距离。
(3)控制他人的正负形象
①形象保全。个体在经历早期依恋冲突问题时,为了继续从依恋对象上获得支持和保证,个体会迫使自己将依恋对象视为“好”客体,将“坏”客体内化于自身。依赖对象被视为是安全的,而自我却是破碎的。因此,早期创伤经验可能会留下“分裂防御”(splitting defenses)的因应机制,也称“二分思维”(dichotomous thinking)。在分裂防御下,个体会以好或坏的二元区分评价依恋对象或自身,缺乏程度层次上的区分。在随后的亲密关系中,个体会通过归因(合理化)、自我验证偏差来维持依赖对象的正面形象,如将伴侣外遇的线索解释为维持家庭生活开支的必要应酬,只关注和自我内在信念相一致的信息。保全他人形象的代价是贬损自我形象与自我消失。
②形象摆荡。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的形象在个案心中会正负摆荡,形成一种冲突的形象。被塑造的咨询师的负面形象能够让个案面对依赖对象的负面形象,尝试为受伤的自己表达抗议。被塑造的正面形象则让个案能够承受(“自己不好”的)焦虑。
(4)控制情绪
个体通过“情绪放空”让情绪由具体变模糊,从而使关系创伤记忆模糊或断裂,否认依赖对象伤害自己的事实。情绪放空包括情绪漠然或麻木,包括通过睡觉、滔滔不绝、不停转换活动隔绝切断情绪。在完形治疗中,情绪放空表现为:①低敏感,将感受和情绪排除在觉知外,因而显得麻木、迟钝或漠然;②偏离,借着转移、阻隔内在感觉或外在刺激,表现出打岔、快速切换情绪状态,避免意识到自身的感受;③回摄,压抑自身的情感冲动,让冲动留存在自我的内在里。
情绪放空虽然能够帮助个体逃离负向情绪的侵袭,但也会有不少代价:①无法发挥情绪的适应功能;②缺乏连贯的生活经验;③时空切换困难,对未来缺乏期待;④自我概念匮乏。
经历了关系创伤的个体为避免创伤经历再次出现,容易发展出灾难化认知,过度渲染夸大可能构成内在威胁的信息以提早防备,对依赖关系中的趋避冲突有高敏感性。对一些人而言,拥有自我效能感时,他们会控制依赖对象将对方控制在自己希望的关系距离中;对方不受控制时,则控制自己对关系的需要,降低依赖需要,同时控制依赖风险;如若无法调节自己对对方的需要,则进一步控制他人的正负形象,让形象评价和自我内在需要一致。倘若以上策略均失效,个体便可能控制自身情绪,隔绝那些威胁关系的情绪。
对恐惧型依恋的个体而言,负向关系是熟悉且具有掌控感的,正向关系反而陌生且不确定。因而他们会留在熟悉的负向关系里,抗拒尝试掌控范围之外的正向关系,最后形成依赖冲突控制的恶性循环。熟悉的负向关系容易引发依赖冲突,所以个体便会采取依赖控制降低依赖冲突的焦虑,操控他人以可预期的方式回应,形成:①疏离回避的“指责型”或“超理智型”;②极度依赖的“讨好型”;③摆荡于疏离与依赖之间的“打岔型”。
在咨询中,个案使用的依赖控制应当被视为一种生活适应的策略,一种解决关系创伤的方式。咨询师要肯定个案在关系创伤下为了维持依赖关系承受的依赖冲突的痛苦,平衡个案的趋避冲突焦虑。通过与咨询师的依赖关系,统整依赖对象的正负形象,寻找到解决核心冲突的方式,学习新的人际互动行为。
来源:
周颖奇.失控中的控制——从关系取向心理咨商谈依赖关系的内在冲突与控制[J].2020, 56(4):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