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木樨肉”的历史
木樨,一般专指桂花,后用于食物、菜肴。“木樨”用于饮食应在明代以后。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便有“香茶木樨饼”之记载,应是指一种有茶香和桂花香的饼。有学者依据宋代《梦梁录》中“木樨花”的记载,认为“木樨”用于饮食可上溯至宋代。非也。经查,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夜市》中所载原文为:“四时有扑带朵花……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此文献只是谈及宋代、女子一年四季都有花戴,其中秋天爱戴木樨等花。该文献中的“木樨”与饮食并无关系。

“木樨”在清代以后又泛指“食物烹调中加鸡蛋者”,例如木樨肉,木樨汤,木樨饭等。其中,“木樨肉”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菜品。

历史上,“木樨肉”曾作为宫廷菜而存在。1918年穆诗樵所著《宫闱秘幕》中曾记有“穆宗(即清同治帝)喜食木樨肉,即鸡蛋炒肉丝,每饭必设”。而爱新觉罗·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中也曾收录了晚清宫廷“炒木樨肉”的具体烹制方式。民国以后,木樨肉则成为了流行于北方各地酒楼、饭庄的家常菜,并深受各阶层食客的喜爱。1929年《新中华报》刊载的《帝都食货志》记载了包括“炒木樨肉”在内的诸多颇受京城百姓喜爱的菜品。

而1938年11月,《滨江日报》所载《梅兰芳在美之轶闻 一盘木樨肉竟售美金七元》一文,讲述1928年梅兰芳访美期间,其琴师徐兰沅将木樨肉烹制技艺在美散叶的轶事。

目前,能查到的“木樨肉”的较早资料,可上溯至清末梁恭辰的笔记《北东园笔录·三编·卷三》之“讳不知”:尝闻有一南客,不食鸡卵,初至北地,早尖,下舆入店,呼店伙甚急,其状似甚饥,开口便问:"有好菜乎?"答曰:"有木樨肉(北方店中以鸡子炒肉,名木樨肉,盖取其有碎黄色也)。"客曰:"好好,速取来。"及献于几,则所不食者也,虑为人所笑,遂不敢言。由这段史料可知:(1)《北东园笔录》虽成书时间不详,但其最早的刻本为同治五年(1866)。由此,木樨肉这道菜的历史距今至少有160年以上。(2)木樨肉是地道的北方菜。(3)木樨肉本质上就是鸡蛋炒肉。

既然“北方店中以鸡子炒肉名木樨肉”,这道菜为何不直接取名“鸡蛋炒肉”,而是以“木樨”为名?
一般认为,这道菜的主料鸡蛋需要炒的色黄而碎,类似木樨,因而得名。除此以外,坊间也有其它颇有争议的解释:有网友认为是清代京城太监避讳“蛋”字,而更改了含“蛋”字的菜名。其实,这种说法并无任何史料依据。至少,目前从未在任何历史文献中发现记载此事。

至于,某著名历史学者所述该菜“与张骞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人已用煮肉片与苜蓿一起炒,固此叫做苜蓿肉”,这种说法就更是错的离谱了。

含“蛋”之名的菜品在清代俗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但在北方,避“蛋”字的菜名非常之多。关于这一问题,民国初年的《清稗类钞》之“饮食类”中已有解释:“北骂人之辞,辄有蛋字,曰浑蛋,曰吵蛋,曰倒蛋……顾于肴馔之蛋字,辄避之……鸡蛋曰鸡子儿,皮蛋曰松花,炒蛋曰摊黄菜……煮整蛋使熟曰沃果儿,蛋花汤曰木樨汤”,只有“茶叶所煮之鸡蛋,则不之讳,曰茶鸡蛋”。
1928年12月16日《时事新报》则叙述的更为详细,全文如下:“到北人的喫食馆,切忌说炒蛋,必要说炒鸡子,因彼等以相骂呼为炒蛋,若不知底细,冒然喊炒蛋,彼必以为故意开玩笑必不大高兴,故北人凡有鸡蛋的品,必另有一名,如煮鸡蛋,呼为窝果儿,芙蓉鸡蛋,呼为溜黄菜,这不过略举一端,其为隔阂的地方很多呢!”。
如上所述,北方菜中忌用“蛋”字,是因为北方人认为“蛋”字有骂人之意。所以,所谓太监避讳之说,实乃网友们误传!直至今日,北方也依旧因“炒蛋”谐音粗口之词“操蛋”,而用“木樨”一词代替。如,南方的“番茄炒蛋”,在北方则常称“木樨柿子”!
根据现有资料,民国初及以前,应只有“木樨肉”一名。直至上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有了“木须肉”“苜蓿肉”“木犀肉”等称谓。如,1937年1月《南京晚报》刊登的“都益虑川菜馆”的广告中的“木须肉”。1944年《复兴关训练集(训练纪实)》中便有“炒苜蓿肉”的菜品。1924年孙福熙出版的散文集中还专有一篇《吃木犀肉》。

在清末民初,“木樨肉”所含的食材非常简单。根据1935年时希圣编写的《家庭新食谱》中“木樨肉”的记载:“肉丝炒蛋,雅名木樨肉,因其色黄如木樨花的缘故。她的原料是把瘦猪肉丝、鸡蛋和调味品炒成的。炒法以油多质嫩为上,否则咀嚼如棉絮,老而不堪食了。如其酌加秋韭数十根同炒,可以增加香味,促进食欲,最为上乘。但是需要注意,韭菜的肥嫩,若瘦叶老梗均应剔去为是,方尽选料的能事”。
该书提到的具体制作过程是:“1.把猪肉用刀切作条丝,入滚油锅内炒到将好。2.把鸡蛋先行打开,调和,连白酱油、黄酒、韭菜段一并放入肉内,再炒二三十下,速即起锅”。由此可见,早期的木樨肉是由肉丝、鸡蛋为主料,再配以韭菜段提味,炒制而成。
时代在变,“木樨肉”这道当年的“宫廷菜”,在如今已成为鲁菜馆子里广受欢迎的家常菜。在各大视频网站,众美食博主在给网友们讲解着冠以“正宗”、“古法”、“传统”版本的“木樨肉”时,却忽略了给网友解释一个细节——地方风味性。绝大多数网友在评论中争论配菜(花黄菜、黄瓜、油菜、菠菜、冬笋、玉兰片)到底该放什么的时候,却也忽略了一个细节——味型。


不置可否,“木樨肉”在其一百多年的承传演变中,已经形成了若干地方风味。曾有人按木樨肉的流传地区,将其分为江苏风味、辽南风味、吉黑风味、山东风味(赵怀信《名菜赏析与烹制技巧》,2001)。这四种风味中,前三种风味配料较少,调味及烹制方式也有许多相似性。唯独山东风味木樨肉的制作较为复杂:配料中必须加入木耳、玉兰片(或冬笋)、黄花菜、青蒜,使得配菜更丰富;调味料中必须有“甜面酱”,在炒制过程中必须将甜面酱飞熟,使得木樨肉在保留咸鲜的同时更突出酱香味。正如陈宗明老师2021年11月在做菜视频中所提到的:“(木樨肉)这道菜它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酱香。第二它还有一点花椒的小麻香,花椒油的那个香气。再就是包括肉、鸡蛋、青蒜,它把几种香气都很好的融合到一块”。这便是山东风味“木樨肉”与其它地方风味的根本区别了。

(完)
(原文写于2021年11月本人微博。此次对原文内容做了大量扩充并转至B站个人账号)
文: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