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伪书,也是伪学——再议《辅行诀》(转发)
去年7月,在一文中,我们简单探讨了一下《辅行诀》真伪的问题。此文一经发表,引发了一小波讨论热潮。很多人对绵崽对《辅行诀》一书真伪的判断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人认为,《辅行诀》虽然可能是伪书,但不代表是伪学,其内容对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仍具有较大的正面意义。对此观点,绵崽本来是没想做什么回应的,所以从去年7月到现在,也没有再发过什么关于《辅行诀》的文章。但这两天在刷B站时偶然发现,很多大二、大三的中医学生仍对《辅行诀》其书、其学深信不疑,因此决定就此话题,再唠叨两句。首先,绵崽在此先亮明观点:《辅行诀》是伪书,也是伪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辅行诀》的内容。
一、理论之伪:《辅行诀》: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小阳旦汤,治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辅行诀》作者认为,天行与伤寒为同种疾病,因此将《伤寒论》中治疗伤寒的桂枝汤等方用以治疗天行。然而在唐以前,诸家均以天行与伤寒有别,例如陈延之在《小品方》中就有谈到:《小品方》: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别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中也有相关论述,绵崽在这就不一一例举了。《辅行诀》将天行与伤寒相混,无疑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误解。若将之鉴定为“真学”,恐怕会对研究中医学术史产生不良误导。
二、炮制之伪:《辅行诀》:泻肺汤,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方。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葶苈子,古方多熬用,但多熬至变黄或变紫,如《外台秘要》中有“取葶苈子一合,熬令色黄”,“葶苈子五两,取苦者熬令紫色”等记载。《辅行诀》将葶苈子熬至黑色,不符合古方炮制方法。若将之鉴定为“真学”,恐怕会对中药炮制产生不良误导,进而影响药效的发挥。
三、药味之伪:《辅行诀》说大黄是咸的,地黄是苦的,绵崽表示十分无语……可能会有支持者说这是“以效为味“,但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也并没有体现这种思想……
四、疗效之伪:支持《辅行诀》的人,经常以《辅行诀》方用之有效作为该书并非“伪学”的证据。然而《辅行诀》中的方子大多取自《伤寒论》或《千金》《外台》,有效也是张仲景、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方子,并不关《辅行诀》的事。而且《辅行诀》作者以标榜自己是依据五脏藏象理论辨病的,是依据药味与五脏体用制方的,但实际上全书除在“小泻心”“大补肝”等方名上体现了脏腑补泻之外,其余文字并无对脏腑虚实补泻理论的具体阐释。甚至即便把“小泻心”“大补肝”这些字眼拿掉,也丝毫不影响这些方子的使用。换言之,其本质仍是方证对应,和脏腑虚实补泻并没有太大关联,理论构建十分粗糙,远不如《删繁方》的五劳六极。
五、自相矛盾:《辅行诀》: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辅行诀》认为,在使用发汗、吐、下之剂后,需要服用“补汤”来补益身体。然后在后文中,却记作: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前面说补,后面说泻,其自身的理论构建存在明显自相矛盾之处,是伪学无疑。绵崽希望,还没完全入坑的中医学生在看到本文后,能够对《辅行诀》其书、其学重新审视,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素问》《灵枢》《伤寒》《金匮》等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中。
那么多真书还没看完,看什么伪书呢???
那么多真书还没看完,看什么伪书呢???
那么多真书还没看完,看什么伪书呢???
(PS: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原文作者:绵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vQKnsH6vfJANc-gWklD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