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非遗故事|蔚县打树花
蔚县打树花

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犹如艳丽的树冠而得名“树花”。目前,打树花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暖泉古镇成为河北长城沿线著名的“非遗民俗体验”打卡地。

打树花是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打树花,又名打铁花,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表演时,艺人们用特殊的工具将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震撼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目前,此项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包括省级传承人有王德、刘尚德、薛建国,以及市级传承人有王春林、宗继武。他们中有家族传承,也有师徒传承。

蔚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很多军队在此驻扎,这也是该地区打铁聚集形成的原因之一。除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打树花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蔚县是南北区域的交界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在蔚县汇集,两个民族的碰撞使得战争频繁。元朝时期,农耕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停止,蔚县在和平状态下发展迅速。明朝时,蔚县是长城防线的重点区域,修建了大量的军堡和民堡,兵器的需求是此地铁匠聚集的重要原因。清初统一之后,这里的铸铁技艺继续传承发展,这成为打树花赖以生存和传承的重要前提。

打树花是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很多生铁铸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是,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生铁水注模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生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老百姓打树花”的民间习俗。
打树花按照分工分为“掌炉”和“掌勺”两部分,掌炉者负责冶炼、抬送铁水,掌勺者负责打树花表演。表演的当天中午,掌炉者要举行“祭火炉”仪式,祈求国泰民安,同时也保佑打树花的汉子们顺利表演。夜幕降临后,掌炉者将生铁放入炼铁炉中,熔化成1600摄氏度高温的铁水,用特制的耐火煲将铁水抬至古堡门前。打树花的汉子们,反穿羊皮袄,头戴毡帽,手拿经冷水浸泡后的柳木勺,将一勺勺铁水奋力泼洒在砖堡墙上。高温的铁水遇到冰冷的砖墙,刹那间迸溅出朵朵金花,如瀑布倾泻而下,又如一颗颗落在玉盘的珠子,发出声声的脆响,因四射的铁花犹如一棵棵大树冠,所以得名“打树花”。在观众的惊叹和喝彩声中,树花艺人使出浑身力气,愈打愈勇,愈打愈快,掀起一阵阵高潮。

为了更好地传承打树花民俗,蔚县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树花广场,打造大型实景民俗演出《火树金花》,把地方民俗特色的文艺演出与打树花结合,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和震撼。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注册“打树花”相关商标,申请“打树花发明专利”。目前,打树花成为京津冀晋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打树花是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打树花是起源于长城沿线古堡铁匠的文化创意,丰富了当地的民众生活。打树花秉承着“壮大文化产业、传承民俗文化”理念,为长城沿线的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元素,极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为观众奉献了视觉盛宴和民俗体验,成为长城沿线著名的“非遗文化体验地”和热门打卡地。同时,成功打造了河北乡村振兴发展、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的金色名片,成为长城沿线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的著名品牌目的地。
过去,铁匠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是长城有效防卫的重要后勤保障群体;今天,铁匠的后裔创新的打树花民俗表演,为我们呈现的是长城文化记忆的活态“影像”,是长城非遗文化传承的一个亮丽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