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上一章讲,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正,即说
明天下有道。在道德经里面,正用来说明天下
有道;病,则就是不正,用来说明天下无道的
种种表现。
正,上面的一,指天。一下面是止,人止
于一故能行合于天,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要
以天为准则。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天人关
系,一直都是所有华夏思想里面,最基本的出
发点和依据。它是其他各种关系的总纲。
守于一则能止,止则静,静则明,明则
虚,虚则同于大通。
侯王治理天下,是以天下为身。如果天下
有道,那么说明天下正,百姓自会调顺。如果
天下不正,说明这个叫做天下的身体,病了。
那么自然的,构成天下的各个部件,也就是天
下百姓们,就不可能再调顺了,他们就如同疾
病中的各种正邪势力那样,不停的互相剿杀。
这就是天下大乱。
却,说文注,节欲也;走,说文注,趋也;
马,说文注怒也,武也;粪,说文注,弃除也。
却走马以粪,这句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几乎都
没讲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句应该从各个
用字的本意来分析。
却走马以粪,说的是,天下太平的时候,
性情也平和恬淡的人们,会选择弃除饲养马
这种喜欢飞奔性烈的牲畜。不打仗养马干什么
呢,耕田的话,养牛更合适。用马耕田是跟用
牛打仗一样的乱弹琴。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无道,导致
天下大乱,战争四起。郊,本意是指距国百里
之外为郊,这里指的就是战场,在国与国之间
的边境附近陈兵厮杀。沙场上,无数的战马在
驰骋在嘶鸣,这种似乎专门为战争而生的动
物,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罪,本意指犯法。这里指的是,违背了
道。道无名,欲无可欲。出现可欲,说明天下
已经脱离了大道,违背了大道。这时候,处于
风险警示状态,退一步,还可以复归于道。
祸,害也,神不福也。这里指的是,天下
出离违背了大道,那么必然的,就会招致祸
患。刚才退一步,还能有惊无险的回去,因为
不仅不退,还往前错上加错,那么就会造成大
祸。
咎,本意是指灾。跑出去之后,见什么要
什么,看什么喜欢什么,所有的人都这样呢,
那么就是互相的争来夺去。每个人都想多争
一些多得一些,凭什么比别人争的多呢,凭武
力,战争于是就这么催生了出来。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里面,知足,并非指平时人们所理
解的那样,本来可以挣一百万的,现在挣两万
就收手了,并把这个叫做知足。
道德经里面讲的知足,和流俗的知足,完
全是截然不同的意思。它指的是,人须臾不
离于大道,便能体会和理解,只有道才是完备
的,才是具足的,恒常的。天下之物,不过都
是道的演生物,它们都是细末的,不完备的,
不足全的,不长久的。治理天下的道理,绝然
不能从这些琐碎器物中得出的道理来作为依据
和法度。
能够体会通达大道,是谓知足。失道妄
为,并以妄为常,是谓不知足。体知道之足
全,并能抱道不离,这便是知足之足。能做到
知足之足,那么天下就会恒常有道。唯常足,
天下方能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