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42、相对剩余价值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42、相对剩余价值
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样,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一种基本方法。所不同的,绝对剩余价值是靠绝对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取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取得的。
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取决于劳动日的长度,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但是,劳动日的延长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既受到工人生理的限制,也受到社会道德的限制。由于这种延长以牺牲工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为基础,所以工人是竭力反对的。这表明,仅仅采用延长劳动日的办法,不能完全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要求。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呢?有的,这就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靠改变劳动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即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举例来说,假定劳动日的长度为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便为100%;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由6小时延长为8小时,即比原来增加2小时,而剩余价值率就会增加为200%,即比原来提高一倍。
那么,必要劳动时间又是怎样缩短的呢?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时间,而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因此,只要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就会随之降低,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也就会随之缩短。但是,生活资料价值的高低,是由生产这些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的,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便越高,反之便越低。所以,要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时间,归根到底便是要提高生产生活资料(如粮食、布匹等等)各有关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由于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中,还包含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例如,棉布价值中就包含着棉纱和织布机的价值,棉纱的价值中又包含着棉花和纺纱机的价值。如此等等。因此,为了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还必须提高生产生产资料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可见,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只有当社会所有主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便宜了,劳动力的价值下降了,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够缩短。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可以把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这样按照社会价值出卖以后,他就可以比一般资本家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得到一份超额剩余价值。由于各个资本家都这样竭力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结果就推动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