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后生还者2和它的岁月史书

2022-10-25 07:46 作者:喵喵的一次元世界  | 我要投稿

最近看了一下最后生还者2代的各种评价还有当年写的各种文章,哎呀,2022年了,最后生还者2代居然还有粉丝给他岁月史书,而且不断地抹黑各种给他打差评的人,我真的是看着就觉得恶心,于是就专门写这篇文章出来以供大家参考。不要觉得我是在情绪输出哈,我写东西说话都一个语气,尤其是我骂人的时候,都是一样的。

先说一下我是个什么样的玩家,我是一个基本上玩游戏就当做是在看剧本,看游戏表现形式的玩家,所以对我而言,剧本的占比非常的重,而且我平时喜欢写作,对此方面有一点兴趣和研究,所以如果我玩一个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这个游戏的剧本有着浓重的兴趣,我steam库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算是文字游戏,另外三分之一是rpg,最后三分之一是独立游戏。

我一直没有去玩一代,所以我对一代仅仅是知道大概剧情,我对里面所有角色均无任何感情,虽然我喜欢剧本,但是我是个没有任何代入感的人,从小到大没有代入过任何一个角色或者剧情,简单来说就是,我很跳脱,我完全不能感同身受,你们要说我带入什么乔尔觉得艾丽是女儿这种想法,乔尔死的时候我眼睛都没有眨一下,更不用提游戏里面其他角色了。

那么我正式开始,我不会去详谈游戏里的东西,因为我不想要再去看一遍这个游戏的视频,游戏本身内容非常长,再看一次无疑会浪费不少时间,我仅仅是在谈这个游戏的评价。关于这个游戏的评价一直都非常两极化,无论是豆瓣还是国外游戏评分网站(最后生还者是我的毕业论文相关,他的销售量评分等等我比你想象中要清楚很多)其评分都是c字型的(高低分居多,中分少)结构,这种结构倒不是说游戏很差或者很好,而是指游戏质量充满争议,这个争议是个客观现实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形容。

而且就算是游戏刚刚发售的时候,他的评分也不是低分居多,而是高低分均有之的c型结构,也就是说从游戏面世开始,这个游戏就已经充满了各种争议,在这种争议性的前提下,除了日本IGN以外,各种游戏媒体频频打出官方高分,直接导致了游戏媒体和玩家的一系列摩擦。游戏媒体打出的高分哪怕是现在来看也是非常之离谱的,这个游戏争议如此之严重以至于直接影响销量到大批量光盘卖不出去,然后一大批博主无论是通过文字或者是视频的方式来骂这个游戏有多么恶心人,而这些博主很大一批也是做游戏评测的博主,并指出了游戏内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基本上是指向剧本。

如果你真的去看过这些个视频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游戏博主大多数都会在评测之中说一句:我不介意乔尔死。

意思就是,他们真的并不介意游戏角色的死亡,作为玩家的代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游戏玩这么多,游戏里面死得比乔尔惨的数不胜数,乔尔的死恐怕真的算不上什么。

在中国,因为最后生还者2所造成的问题,多家游戏媒体接连被冲,其中被冲得最惨的是机核网,在机核网的评测中,对最后生还者2极尽赞美之词,不知道是出自真心还是拍马屁反正结果就是被冲,机核网也不是个什么干净的媒体(装逼的媒体能干净吗),他们还有自己的黑历史,如此当头一棒,直接让他们过去的黑历史(那也是真的黑,不值得同情)一起被报出来,从此之后机核网差不多也就没落了。

在2020年11月机核网上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做:

为何从游戏剧本的角度看,《最后生还者2》的体验并不好? | 机核 GCORES

这篇文章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我现在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至少稍微读一遍,不读也可以,反正下面写的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一定看得懂。

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如果你真的信了他说的话,那就说明你其实没有怎么用脑子读过这篇文章。

我首先指出这个文章的一个基本错误,那就是这个文章的作者没有搞过创作——不是评测的创作,而是小说或者剧本类似的创作,所以他对创作过程并不了解,他可能写过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达不到长度和水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对一个作品的判断很可能会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写出来就是有意义的,有意义就是合理的。

在这种人眼里,一个剧本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某件事一定是影响到了某件事所以编剧才会把他写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剧本的意义不是自发生的,是由各种片段无限制串联所导致的。

这种想法不仅违背了我们现实生活,还违背了剧本创作,因为剧本本身有其密度和节奏,如果真的有那么高的串联性,那么剧情看上去就会非常的引人疲惫,而且会无限制增大实际上的工程量。像是《红楼梦》这种巨著,按照当前学界研究也不是由曹雪芹一个人写出来的,而是前前后后几个版本几次编纂,由很多很多人一同写出来的作品然后挂名了给了曹雪芹的可能性很高,只有在这种创作结构的情况下,跨越足够的时间和人员才能保证作品的密度是足够的,况且就算是红楼梦也达不到句句都是在传达某种意义或者信息的程度,难道这个游戏能够比《红楼梦》还厉害?

我们从逻辑上来讲,这篇文章的作者举出了五个片段来说明艾丽为什么要放过艾比——片段ABCDE作为证据证明编剧有意将这些片段编纂出来给了艾丽不杀艾比的理由,这是文中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因为这个说法只能建立在ABCDE同时推动事件“艾丽和艾比的决战”这个前提下才能够成立,任何一个剧本片段必须要对主要剧情产生足够的影响才能被认为是推动人物行动的片段,否则这些片段就可以都归类为烘托或者过度片段,因为任何片段都可以用正反两种解释,比如说片段五那段拷打之后的告白,我们完全也可以解释说,既然艾丽之后还是去找艾比报仇了,那么这个片段就是在烘托艾丽的恨意和善变,而不是艾丽的善良——毕竟两者都是人性。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善良的女孩A救下了濒死的杀手B,在朝夕相处中两人产生了爱意,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朝夕相处是没错,但是编剧是不可能将朝夕相处给表现出来的,而且就算是朝夕相处也不代表就一定能产生爱意,可能会停留在友谊阶段,所以就算是朝夕相处有无数个事件,实际上能够产生爱意或者说让感情突破某个阶段的只有一个事件,其他的所有事件都是为这一个重要事件服务的。

所以任何作品的片段,实际上能够解释任务行为的只有寥寥几个,其余的再怎么写,也最多是丰富人物的形象,片段——尤其是非重要片段不可以被拿来作为解释人物行为的重要证据。包括像是电视剧这种极为紧凑的剧本结构,也不是每个片段都能拿出来解释的,这也是因为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顺着故事线索前进的过程,没有接触故事线索本身那么这个片段就不够重要。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红楼梦里面写了很多暗笔和伏笔,但是红楼梦的暗笔和伏笔的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正常作品能够达到的水平,你要说最后生还者2也写了很多高质量的暗笔和伏笔啊,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这是从创作基础上的一个错误,接下来讲第二个错误,玩家会产生愧疚感或者说玩家会按照剧本设想的那样产生愧疚感。

既然编剧使用了这种在你操控角色杀了另一个角色或者动物之前或者之后就给你展示这个角色或者动物的一生的手段,那么他肯定是希望你对这个角色或者动物产生愧疚感的,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如果真的写过东西甚至稍微了解一点文学理论的话,就会知道,这种行为就约等于你把闯进你家里人的人杀了,然后有人马上出现请你去看了一场关于你杀的这个人一生的电影一样,不仅蠢的要死,而且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看了一场电影就对某个人产生愧疚感。

在很多视频评测里面,这些视频博主也谈到了关于游戏内杀生的问题,但是就观察他们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并没有因此产生任何的愧疚感。

不如说我倒是想要问为什么要愧疚?就算我了解他的一生,我就不会杀他了吗?我有别的选择吗?而且这还是个虚拟角色,而且还是个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的虚拟角色?人该怎么对这种事物产生愧疚感啊?在违反自由意志的前提去进行的行为是无法产生任何愧疚感的,愧疚感的内核是后悔啊,不后悔怎么愧疚?

无论玩家是不是艾丽或者观众是不是艾丽,都不代表玩家或者观众会因为自己看到的行为或者实际上被迫操控的行为产生愧疚感,玩家为什么要为编剧或者剧中角色的不合理行为负责或者产生感情负担呢。

所以玩家在诉诸说艾丽屠杀和艾丽放过的矛盾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整个剧本的展现是荒谬的,他的因果关系是矛盾的,是没有办法用理想能说的清楚的也无法产生任何共情。因为如果要共情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如果共情屠杀则支持杀害艾比,如果共情放过则反对造成屠杀,而这个游戏给了个不合理的必然选项,就算是拍成电影也不能让整个剧本的自相矛盾问题解决掉。

游戏强迫玩家执行或者观看暴力行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否认了放过的可能性,场面越是血腥暴力就越是否认这种可能性,所以最后玩家感受到的其实是对一个不合理结果的愤怒。

接下来作者又举了另一个例子就是为什么艾比要救那两个小崽子,但作者的说辞也完全是错误的,我接下来要讲一个文学创作或者说任何创作的观念——观众(玩家)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没看到就说明不存在或者不重要。

第一就是,作者提出的两个片段就像是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其实不能够构成一个角色的事件的动因,而且如果这个动因甚至需要联想才能够成立的话,就更不能够构成动因了。

在剧本创作中,动因是一定要被解释清楚的,要么是角色的特质(比如角色善良,看不的人受苦),要么是某个事件,前者需要数个事件的铺垫,后者则需要一些冲突,仅仅由角色的嘴巴里说出来的话是不能够作为动因驱使的。

艾比的内疚这种说辞,是建立在艾比当年没有保护好他父亲这种情况下的,但是如果要触发这个内疚就应该用一个和他父亲差不多的角色去呼唤这种内疚的成立而不是一个仅仅是无助的角色让其成立——何况这种事情在此后立刻被认为是背叛组织,这种行为是存在巨大代价的,那么艾比就更应该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理由。因为反过来说,她也完全可以认为,既然父亲当年都受害了,凭什么这两人就不能受害,这种内疚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解释的。

第二就是,无论是什么作品都不应该要求读者去事无巨细的进行体验或者阅读,因为很多体验和阅读过程是无聊的无趣的,如果很多读者没有注意,说明这个事情在剧情之中就不是那么重要啊,如果真的重要谁会没法注意到呢?

不能说游戏编辑就一定比大多数玩家更加认真的游玩或者说没有代入感的方式去游玩这个游戏会更好甚至说缺乏代入感就是正确的,而且就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很多人表示这个剧本实在是不怎么地,网上也有很多专门研究剧本剧情内容的作者对这个剧情提出了批评。

而且前所未见的,游戏媒体打出几乎一致的高分现象难道是在说这些问题他们都没有发觉吗?一面说着游戏编剧比大多数人正确聪明仔细,一面事实就是这个游戏问题多到几乎全网都在骂,而游戏编辑们一句话不提(日本IGN除外),难道你能看出来游戏编辑看不出来?这难道不是说明游戏编辑是缺乏专业性的吗?

这种说法前后矛盾又违背了游戏创作的初衷,游戏是为了让人玩的,如果某个地方没注意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应该有某个部分没注意而获得负面的体验,尤其是线性游戏这本来就是应该做好的基础内容。

后面作者还提到说尼尔曾经把这个故事拿给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看过,然后有人流下了眼泪。

我就提一嘴,郭敬明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很多人也为他的作品流下了眼泪。

最后我想要问大家一句:

为什么要觉得沉淀下来之后说出来的话才是对的?为什么玩完之后感受到的情绪然后因此破口大骂是错的?难道现在人都已经可以不尊重别人的情感了吗?如果因为对角色有感情所以对这个游戏产生不满,甚至愤怒,难道是不正确的行为吗?

我希望大家记住,那些叫你沉淀或者理智的,大部分只是缺乏同理心或者喜欢装逼而已。

最后生还者2和它的岁月史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