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16 夫人孙于齐

本文主要讲述了鲁桓公之死与齐襄公、文姜乱伦的事情,比较简略。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四章导读部分的第三节夫人孙于齐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春秋导读——公会齐侯于泺
大家先看课本,课本先看经文第22页。《春秋・桓公十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这个齐侯就是齐襄公。泺是泺水呢还是泺邑呢,不清楚。泺水就是济南从趵突泉到黄河,当时有一条小河就叫泺水。所以杨伯峻先生直接就说,这个泺是济南市西北的泺口,就现在的泺口。
这个泺和洛,应该是同音字。为什么我们现在出去,经常会路过泺源大街。泺源泺源是泺水之源。实际上就是,趵突泉那一块就是泺水之源。你想趵突泉趵突泉,在清代的时候,那个水还是喷得很高的,像趵突。对,趵突泉趵突泉,就是因为它像趵突,就是到清代的时候。
我听一些老教师说,到五六十年代喷得还很高的。现在喷得当然有时候都看不见了。你想,那三股水喷得很高,周围很多小泉。这样一年四季在喷的时候,它一定会形成一条河。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形成的这个河就是泺河,就是泺水。
泺水当时,因为济南市整个是南高北低,所以水自然往北流,最后进入了济水。进入济水那个点就是泺口。所以这个泺,当时这个地方有没有邑呢,不清楚。我看搞济南史的人,把这个地方也解释为泺邑,也没有什么证据。
春秋导读——公薨于齐
反正我们知道,这是鲁桓公和齐襄公,就在济南这个位置相会。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就是在这里相会之后,鲁桓公和他的夫人文姜。这个姜实际上是文姜,文姜是她死后的谥号 谥文。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本来说他是走亲戚去了,最后死在那里了。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春秋》的避讳之辞。鲁桓公本来是被杀的,但是在《春秋》当中记载,仍然是公薨于齐,与正常死亡同辞。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这个丧当然是灵柩。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春秋・庄公元年》,春王正月,这是一条。下面又一条,三月,夫人孙于齐。之所以读这么多经文,都是为夫人孙于齐服务的。
左传导读——女有家,男有室
咱们下面读《左传》,课文232页。《左传・桓公十八年》春,232页书本,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请注意这是计划。公将有行,还没有去呢。也就是在去之前已经计划着,和姜氏在会见齐襄公之后,一起去齐国。这是一个计划。
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夫有家,女有家。家就是夫,夫家为家。男有室,室是妻室。也就是说男有妻,女有家等于说女有夫,男有室等于说男有妻。
无相渎也。这个渎是亵渎,不要轻易违背。所谓不要轻易违背,指的就是男女结婚之后,不论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要轻易与其他的男人,或者女人接触。接触就是对婚姻的亵渎。谓之有礼。也就是说老老实实地,都在这儿过日子,这就叫有礼。
如果违背了这个礼,易此,违背这个礼。必败,败是出问题。也就是说结婚以后,男人再和其他的女人去联系,女人和其他的男人去联系,都会出问题。
左传导读——齐侯通焉
公会齐侯于泺。这句话是省略了,省略了是鲁桓公没有采纳,没有听取申繻的建议,还是走了。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见面以后,因为从曲阜到济南,从济南到临淄,不算很远。
齐侯通焉。在《左传》中,语境中用通的,全部是通奸。公谪之。这个谪就是指责。至于这个事情,怎么被鲁桓公发现了,作者没说。桓公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应该是骂了一顿。以告。这是文姜把桓公骂她的事情,告诉了齐襄公。也就是告诉了她的哥哥,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
夏四月丙子,享公。在这一天,齐襄公要宴请鲁桓公。使公子彭生乘公,乘公是助桓公登车。公薨于车。也就是在帮助登车,助其登车的时候,把他杀死在车里。其他书说,其他文献说是拉着胳膊,直接拉折的,死到车里边。
左传导读——请以彭生除之
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宁居就是安静地住在家里。这里实际上是说不辞劳苦,不辞辛苦,来修旧好。修旧好是续旧好,就是来延续以往的友好关系。礼成而不反。礼成是修好之礼成,已经完成了修好之礼,不反,没有回来。
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这是说我君辛辛苦苦地到齐国去,却不明不白地死在了那里。现在我们找不到一个理由,告诉大家,属于恶名。恶于诸侯是恶名播于诸侯。就是一国之君,不明不白地死在其他国家,却没有人承担责任,这是一种恶名。
请以彭生除之。这个除之是除去恶名。请用彭生为我们除去这种,国君不明不白死亡的恶名。那也就是说,要为我国君主之死,找一个承担责任的人。使我们能够告诉别人,我国国君是被彭生杀死的。现在彭生得到惩处,也算有一个交代。齐人杀彭生。
左传导读——不称姜氏,绝不为亲
下面是234页,《左传・庄公元年》,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不称即位就是不书即位。这是说这一年的经文,只书了春王正月,而没有书公即位。所以这一句是解经语,不称即位是说《春秋》,没有书公即位,文姜出故也。
这是为什么,《春秋》没有书公即位呢。是文姜出走。是因为文姜出走,所以没有书公即位。三月,夫人孙于齐。
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这也是解经语,只称夫人孙于齐,而没有称夫人姜氏孙于齐。《左传》作者解释说,《春秋》之所以不书姜氏,体现着绝不为亲之意。何为绝不为亲呢。是说鲁庄公,断绝了和他母亲的关系。《左传》作者认为,这是合乎礼制的。因为他母亲害死了他的父亲,这段经文不是很复杂。

左传导读——可否归宁?
《左传》的这一段记载,实在是过分简略,有很多东西我们不清楚。所以在导读部分,我们第一个问题讲。这是我在读这一部分传文的时候,感到了一些问题。在这一段传文当中,记载了一个后来流传很广的事情,那就是齐襄公,与妹妹文姜乱伦的事。因为很多文献对此都有记载,这个事情应该可信。
但是《左传》在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说有很多问题不清楚。第一,就是关于申繻的说法。鲁桓公在计划去会见齐襄公,并带着文姜如齐之前。申繻就认为他们不应该去,理由是夫女有家 男有室,不可渎也。
但是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她应该不应该回娘家。在这个时候,她有没有回娘家的理由。因为在《春秋》《左传》当中,我们看到,结婚以后的女人是可以回娘家的,这就是所谓归宁。归宁指的是父母在的时候,归宁是回娘家问安,看望父母。在《春秋》当中,《左传》当中都有记载。
文姜作为齐僖公之女,齐僖公已经去世四年,那她母亲在不在不知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文姜她可以不可以回娘家。按照申繻的说法,似乎不应该。也就是说只要结婚之后,女人就不应该回娘家。好像这个理由是不是有点过了,但是《左传》在这里没有交代,当时是不是确有这种制度。或者说即使有这种制度,是不是大家都遵守。
即使包括父母不在,难道结婚后的女人,一次都不能回娘家,不能和哥哥弟弟有任何来往?关于这一点,《左传》没有解释。也就是他只是说了申繻的说法,但是申繻的说法的真实性不清楚。当时是不是有这种礼制,我们不清楚。
左传导读——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
第二点,《左传》只是说文姜兄妹相见,齐侯通焉。没有说二人在之前,是不是有暧昧关系。我们引文上有,《史记》,大家看引文。《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四年,这个四年是齐襄公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尝是曾经,那也就是文姜在结婚之前,就曾经和她哥哥有暧昧关系,这是司马迁的记载。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自僖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也就是按照司马迁的记载,他们兄妹乱伦由来已久。
接着看引文,《公羊传》。夫人谮公于齐侯。谮,诬陷。所以下边的话也是她杜撰的,鲁桓公之语。也就是她跟齐襄公说,鲁桓公曾经这样说过。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同就是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这是鲁桓公怀疑自己的儿子,不是亲生的。因为当时没有办法查DNA,认为是齐侯之子。齐侯怒。我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文姜似乎也有默认,与她哥哥并非第一次通奸之意。认为她造出这种话来,也就是她和齐襄公,可能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以前就有。
谷梁传——疑,故志之
《谷梁传》说,九月丁卯,子同生。疑,故志之。在全部《春秋》当中,记载太子出生或者说公子出生,仅此一例。就是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这是经文,仅此一例。那就应该有内涵。所以《谷梁传》解释说,疑,故志之。圣人为什么记载,单独地记载这件事情呢。其他的公子太子出生,为什么都不记载呢。是为了体现疑。
这个疑也是疑公子同,究竟是谁的儿子。所以在下面,《谷梁传》还接着说,圣人在这里体现着,信者传信,疑者传疑。也就是说《左传》没有明确说,但是其他文献都怀疑,文姜和齐襄公以前就有暧昧关系,当然怀疑公子同非桓公之子。
其实也没有证据,因为文姜嫁到鲁国已经三年。在这三年当中,《春秋》和《左传》,都没有记载她再回去。那么三年之后生的儿子,不应该是齐襄公之子。那是不是她回去,《春秋》没记载呢,那我们也不知道。
我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谷梁传》所说,《春秋》为什么记这件事情。在整部《春秋》当中,二百四十二年,历代鲁君应该说生了很多的儿子。那为什么都没有记载,单独记载一个子同生呢。这就会引起我们思考,子同生是不是有人,专门选择记录下来的。这就牵扯到是不是真的,有孔子作《春秋》之事。如果没有,如果《春秋》就是,历代鲁国史官的实录,不可能单独一次记载太子之生。
左传导读——是不是在有意地选择记载
第二点,关于文姜的记载。在整部《春秋》当中,是记载最多的一个君主夫人。《春秋》记其他的鲁君夫人,记的事情都很少,唯有记文姜的事情最多。为什么,圣人是不是在有意地选择,是吧。这是两个点。第一是子同生,一个是文姜夫人。
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比如一个,还有一个伯姬 ,也就是宋共姬。在《春秋》当中,记载的鲁君的女儿,又称伯姬、叔姬、季姬。所以前人说这是字,我说这不对,因为它历代都是。我说大妮就叫伯姬,二妮就叫叔姬,三妮就叫季姬,它就是排行,历代都是这样称的。
这个伯姬是宋宣公之女,她嫁给了宋共公,所以又称共姬。《春秋》记她从订婚到出嫁,到晋、卫、齐来媵,宋迎女。甚至包括她结婚以后的,婆家到娘家来慰问、回门,最后记载她死和葬。这在整个《春秋》当中,也都是很特殊的。
如果是没有选择的,历代鲁国史官真实记录,他为什么单独地记伯姬这么多事,而其他的姑娘都记得很少呢。所以以往的经学家,根据这些东西来反问,你们说《春秋》就是史官所记,那么你们怎么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也没办法解释。
所以我说我读这些年,一开始我是坚决不承认,孔子作《春秋》的。但是随着这些年读的书越来越多,似乎我对自己产生怀疑,《春秋》应该是有人改修过的,不全是鲁国史官的原始记录。所以最大的可能,我认为是孔子从鲁国太史那里,有选择地挑出了一些东西来记,形成了今本《春秋》。
那这就带来了问题,圣人为什么挑这些内容,他有没有改写。如果我们承认它做过课本,把《春秋》做过课本。那么他是如何给学生讲,这些课本的。这就牵扯到了,三《传》内容的来源问题。所以说《春秋》学是一个,许许多多都说不清的一门学问。仅这一点,我给大家就说到这儿。
关于这一点,我还想再说一点是什么呢。就是申繻建议,他不希望鲁桓公带着文姜去。如果按照第二点,我们刚才说的这个内容。那是不是文姜在嫁鲁桓公之前,声誉就不好?确实曾经有过这样的传言,申繻才认为她不应该回去?这种可能性也存在。换句话说,《左传》记载了申繻之言,或许又暗示文姜在此前,和襄公已有暧昧的这种内涵。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四章第第三节夫人孙于齐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