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14 北戎伐齐

本文主要讲的是鲁桓公十年的这一次战争,郎之战。战争的原因在于桓公六年北戎伐齐,太子忽有功,鲁人排序把他放在后面,太子忽怒。中间还有齐僖公两次嫁女太子忽的这么一段插曲。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四章导读部分的第一节北戎伐齐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历史追溯——北戎伐齐
《左传・桓公六年》夏,北戎伐齐。北戎在《左传》中有时称山戎,他大致上活动于今天山东的北部,和河北这一片区域。齐侯使乞师于郑。这时候的齐侯是齐僖公,是派使者乞师于郑。乞者,求也。在《春秋》和《左传》中,多次用到乞师。乞师就是请求军队援助,因为他遭到了戎族的入侵,所以他请求郑国派军队来支援。
郑大子忽率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大良、少良其实就是大良、 小良,少就是小。我想这也是北戎当中一支,他的部族首领,他是弟兄俩。甲首三百。甲首是披甲者之首,也就是战士之首。也就是这次战争中,太子忽他率领的军队,就杀死了三百个戎族的战士,包括他们的大良、小良二帅。
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诸侯之大夫戍齐是说,除了郑国之外,还有其他的诸侯国,也派来了大夫率军队帮助齐国,援齐。齐人馈之饩。饩,生食,包括牲畜,禽鸟,粮食,生的食物。友军来打仗,必须给友军提供食物。
使鲁为其班。因为各国诸侯的大夫都在这里,所以在领这些东西,分这些东西的时候,要有一个先后顺序,这个顺序,往往代表着你这个国家的地位,所以这和滕侯薛侯争长是一样的。这时齐僖公请鲁人为其班,为其班就是为其序。请鲁人来安排各国诸侯大夫,他们的谁先谁后。
后郑,后郑就是以郑为后。因为鲁人在排序的时候,把郑国放在了最后。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我说这句话,如果我们解一下言外之意是说,如果他没有功,是不是就承认了呢,对不对。因为他有功,你还把他放在最后,所以他怒。我想这里潜台词也应该有,太子忽实际上是承认,郑国的地位是低的。只是因为我有功了,你还把我放到最后,心里很不平衡,所以就导致了郎之师。
历史追溯——郑忽怒,故有郎之师
所谓郎之师就是下文,桓公十年的郎之战。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这个公是指的鲁桓公。未昏于齐是,没有和齐僖公之女文姜结婚之前。鲁桓公娶文姜,是在鲁桓公三年,也就是在这个事情的三年之前。那么说公之未昏于齐也,那又在桓公三年之前。
也就是说,文姜在没有嫁给鲁桓公之前,齐僖公曾经把这个女儿,许给郑国的太子忽。当然我们知道,文姜一定不要认为它是名字,它是称呼。文是谥号,姜是本姓,谥号加本姓,这是《左传》中常见的,对女人的称谓。
妻大子忽就是嫁太子忽为妻,妻是动词。大子忽辞,太子忽没有答应这件婚事。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我耦也。耦者,匹配,匹也,配也。说人人都有自己匹配的对象,齐国太大,齐郑之间不匹配,所以齐僖公之女和我不匹配,他是以这个理由推辞的。我说用今天你们的话说,这叫她不是我的菜。
太子忽——齐大非耦,门当户对
我曾经专门以齐大非耦,写过一篇小文章,当然,讨论的不是《左传》本身的问题,是说开去。我在那里主要说的是,以齐大非耦为喻,讲婚姻当中的门当户对问题。我说太子忽认识到了非我耦也,也就是门不当户不对,齐大郑小。
我说这种理念在后世就演变成了,婚姻当中的门当户对原则。在这篇小文章当中我主要说的是,尽管社会变了,但是门当户对,是不是还有它的合理性呢。我认为,尽管不必要过分苛求门当户对,但是有这么一个思想还是应该的。
为什么,因为我参与写过《后妃传》,和《公主传》。我说我看到了,大部分的驸马生活都不幸福,因为他面临的是公主。公主是君主的一部分,他虽然是丈夫,但是他的地位远低于君主。他对君主要供着,包括她的公公婆婆和儿媳妇相处,你看到的是君主,你是应该向她行礼呢,她还是应该向你问安呢。
所以看到了太多太多的,驸马生活都不幸福,要么窝窝囊囊一辈子,要是去找小三,很普遍。我说这是,男人娶一个高地位老婆的后果。换一个角度,嫁入豪门的女孩,是不是也有很多不幸福的呢。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差异,需要长时期的磨合,这个磨合是很痛苦的,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太子忽——君子曰,善自为谋
书归正传。《诗》云 自求多福。这是《大雅・文王》,当中的一句诗,自求多福是多福在于自求。也就是你的福,不是别人能够赐给你的,不是神明能够赐给你的,而要你自己去追求。所以不要希望通过祭神,通过烧香磕头,就会换来幸福,通过讨好别人就能够换来幸福。最可靠的办法是靠你自己去追求,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太子忽在这里强调的是,我要追求我的未来,我不必要利用大国做我的后盾,给我支持。齐国太大,我不想依靠这个大国做后盾。君子曰,善自为谋。《左传》作者又一次,把君子拿出来评说这件事。认为太子忽的这种做法,是善于为自己谋划,也就是支持太子忽的这种行为,赞成他的行为。这是讲鲁桓公三年以前的事情。
太子忽——齐侯又请妻之
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这已经到了桓公六年。太子忽对齐有功之后,齐僖公再次提出把女儿嫁给他。但是请注意,这个妻之,嫁女给他,已经不是上面提到的文姜。因为文姜,这时候已经嫁给了鲁桓公三年。那也就是说,齐僖公实在相中了这个小伙子,前面的女儿没能够成功嫁给他,嫁给了鲁桓公。他现在又希望,把自己的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他。
固辞。太子忽坚决不同意。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无事于齐是说,我和齐国没有任何关系的时候,我还不敢答应这个婚事。今以君命奔齐之急。以是因,君命是他的父亲庄公之命,我因父亲庄公之命奔齐之急,来救齐之急。
而受室以归。室,妻室,在这里室实际上是妻,受妻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如果我现在娶个老婆回去,大家会说我用国家的军队,为自己讨老婆。军队是老百姓,是用老百姓的死伤来给我换老婆。也就是说,别人的口水就可以淹死我。
遂辞诸郑伯。诸是之于,辞之于郑伯。因为婚姻需要父母之命,所以太子忽向他的父亲郑庄公,提出坚决不能同意这门婚事。
左传导读——郎之战
《桓公十年》的最后一段,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有辞就是有理,就是因为我有理,我有理就是鲁国有理。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周班就是上文的序,实际上也就是各国诸侯,在周王室当中的地位排序。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先书齐、卫,王爵也,所以这一整段,都是在解说《春秋》,为什么如此记载这件事。

我们这篇传文,实际上是把《桓公六年》,和《桓公十年》,两篇传文放在一块来讲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篇传文都是在讲十年的这一次,鲁桓公十年的这一次战争。所以六年那一部分可以看作,对十年郎之战的一个铺垫,一个原因叙述。那么这一节传文的,这节传文是引文上有。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左传》的解经语,包括前边的事件原因的记述,都是为这一句传文来做解释的。因为这次战争起因,是桓公六年北戎伐齐,太子忽有功,因为鲁人排序把他放在后面,才导致了郎之战。
至于文中,齐僖公两次嫁女太子忽,引起太子忽的推辞,都是主题之外的插曲。这个插曲也有为太子忽被驱逐,所做的铺垫这个含义。太子忽不是说不要大国支援吗,最后结果你的君位就坐不住,就是也有这一层铺垫的含义。
郎之战——不称侵伐
《左传》作者这一个解经语,首先是说我有辞也,说我有辞就是我有理。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呢。因为《左传》作者认为,在这条经文中没有使用,没有用侵伐,而是用了战。所以有故不称侵伐。不称侵伐就是不用侵伐二字。
这个不称侵伐二字,就体现了我有辞。我有辞,我有理。是因为我没有错,三国来伐是不对的,责任在你们,不在我们。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一条凡例,大家看引文。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这是说在军队打仗的时候,如果军队当中使用了钟鼓,《春秋》记载此战的时候就用伐。为什么呢,因为凡是敲锣打鼓,去攻击别人的军队,都认为我有理。我可以正大光明的去打你,敲锣打鼓正大光明去攻击别人的,这叫伐。凡伐体现着有理。
那么侵是不使用钟鼓,所谓侵是小股入侵,骚扰,虽然没有钟鼓,但他也认为是有理。也就是说,不论是侵还是伐都反映了,体现着侵伐方自认为有理。但是在这里,《左传》作者认为,鲁国,鲁人当时认为自己有理,那也就是对方无理。
郎之战——我有辞也
为什么对方无理呢,因为按照鲁人的理解,我把郑人排到最后没有错。为什么没有错呢,因为在整个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中,郑国最晚。郑桓公是厉王之子,宣王之弟。他已经到了西周末期,建国晚的地位就低。我想这也是称郑伯的主要原因,姬姓诸侯大部分称侯,但是只有郑伯,郑国称伯。
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序,他的地位也是低的。所以我想正是因为这个理由,太子忽也自认为自己的地位,郑国的地位远低于齐国,他也知道鲁人的排序并没有错。关键是因为有功,而感到心里不平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鲁人就认为,我没有做错 你们来打我,当然是你们错了。所以在记载这个事件的时候,鲁国史官不用侵伐二字,用的是战。所以《左传》作者认为,不用侵伐二字体现着我有理。同时,他在对这次战争参与者的排序,也体现着,也有内涵。
先书齐、卫,王爵也。这里潜含的一个原则是,当《春秋》记载一次战争的时候,一般是把主战方,战争的主导方放在前面。那在这次战争中,郑人无疑是主导者,他不过是请齐师相助,齐也拉来卫人相助。
郑国是主导者,齐卫是辅佐者。但是在《春秋》中书写的却是,齐侯、卫侯、郑伯,又把郑伯排在了最后。尽管你是主导者,我仍然不承认你是老大。《左传》作者认为,这种书写体现着王爵也。那就是你在周王室当中的地位。
就是如此,我不光是在现实当中安排你最后,我在记历史的时候,也把你放到最后,你不服气也没有用,这是王爵。所以这个王爵和前面的周班,在内涵上是一致的,这是《左传》作者,对经文所做的解读。

左传导读——鲁国在春秋初年的地位
第二点我想强调一下,通过这次战争体现出来的,鲁国在春秋初年的地位。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家一般都会认为,齐国一直强于鲁国。我们山东是齐鲁大地,齐鲁两个国家都是东方大国。因为齐桓公曾经称霸,鲁国似乎一直是二等诸侯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春秋时期的齐鲁关系变化述论》,我是在强调,齐鲁之间在春秋初年,地位是不相上下的,实力也是不相上下的。因为齐桓公的改革称霸,才导致了两国实力距离的拉开,地位上的拉开,实力上的拉开,地位上的拉开。
从这段传文中我们看到,齐国请各诸侯国大夫,来帮助的时候,他是请鲁人,去安排各国的先后顺序。我说尽管后来引发了郎之战,至少也表明当时公子忽,依然违心地接受了这种排序。齐人去请鲁人来排序,各诸侯国大夫,也都接受了鲁人的排序。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鲁国此时,的确具有东方大国的地位,并且得到各诸侯国的认同。
鲁国地位——周王室的东方代言人
第二点,《左传・隐公六年》,看引文。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周王室发生了灾荒,发生了饥荒,他是去请鲁人告诉大家,希望大家把粮食卖给周天子。因为周人挨饿了,需要粮食,希望大家卖给他。但谁来主持呢,让鲁人来主持。也就是由鲁隐公负责,去向其他诸侯国,为周王室购买粮食。
我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春秋初年,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最为亲密。同时鲁隐公也具有,周王室的东方代言人的这种地位。我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到,他和周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样也反映着他的地位。
鲁国地位——齐僖公的态度
第三点,我们知道,郑庄公一直担任着王室卿士,并且史称郑庄公小霸,春秋初年的两个小霸之一。但即使如此,太子忽仍然认为地位远低于齐国,实力远小于齐国。不敢娶后来被称为文姜的,这个女人为妻。但是齐僖公的这个女儿,这个女儿不仅嫁给了鲁桓公,而且是齐僖公亲自把女儿,送到了鲁国的欢地。
尽管有的经学家认为这种行为,非礼也。就是自己把女儿送到人家国土上,是不对的。但我认为实际上这里反映的是,齐僖公对鲁桓公的尊重,对鲁国地位的认同。太子忽不敢高攀的这个姑娘,齐僖公却踮着脚,把她许给了鲁桓公。我想从这里也体现着鲁国的地位。
在后来的齐鲁联姻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特别是鲁庄公,就是桓公的儿子再去娶,到齐国娶老婆的时候,地位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婚姻是政治的继续,是有道理的,反映的是地位 关系。
鲁国地位——春秋初年的鲁国实力情况
最后我们可以看一下,春秋初年的鲁国实力情况。这一次桓公十年郎之战,《左传》没有记载谁胜谁败。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郑庄、齐僖两个小霸主,共同来打(鲁)国,还要请卫人相助。就这一点,就应该看出鲁国的实力之强。否则的话,郑国也不需要请齐、请卫相助。
《春秋・桓公十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因为纪国很小,实际上等于鲁郑联合,打败了宋 卫 齐 燕,我想这也反映着鲁国的实力。
到了鲁庄公八年,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希望干预齐国内政。但是齐国内部大夫,国、高二氏支持公子小白,抢先回国继承君位。这就导致了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我们知道长勺之战,鲁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同年的夏六月,公败宋师于乘丘。也就是说在鲁庄公十年以前,他可以打败郑国,可以打败宋国,甚至可以打败齐国。都反映着他的实力之强。我想总之在春秋初年,无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实力上,鲁国都曾是东方大国。只是在齐桓公称霸以后,鲁国才被视为二等诸侯国。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四章第第一节北戎伐齐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