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解读 | “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几大看点

乌菲齐美术馆可译作乌非兹美术馆,以收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其他各画派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丁托列托、伦勃朗、鲁本斯、凡·代克等作品而驰名。
位于文艺复兴的摇篮、欧洲著名的艺术中心佛罗伦萨市乌菲齐宫内。乌菲齐宫曾作过政务厅,政务厅的意大利文为uffizi,因此名为乌菲齐美术馆。
心影传神是自画像主题展,自17世纪60年代以来,乌菲齐美术馆已收藏了超过1800幅自画像作品。展览从当中选出50幅画作,涵盖了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著名艺术家。
自画像是肖像画的特殊类别,不仅记录了画家的容貌形象,也为研究其时代风格、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更是画家精神世界的自我呈现与表达。
拉斐尔·桑齐奥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最年轻的),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拉斐尔曾在佛罗伦萨谋事,后前往罗马,迅速为两大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和利奥十世所赏识。
拉斐尔性情平和、文雅,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圣母的婚礼》(1504)

《安西帝圣母》(1505)

《自画像》(1504-1506)

在这幅半身像中,拉斐尔披着一头栗色的齐肩长发,头戴一顶帽子,一双乌黑的眼眸注视着观众,脸上流露出专注而忧郁的神情。他身穿当时流行的朴素衣着。科学研究证实,这幅画拉斐尔未打草稿,一气呵成。这幅画可能是拉斐尔送给贵族蒙泰费尔特罗宫廷的礼物。1632年,这幅肖像作为维多利亚·德拉罗韦雷的遗产进入美第奇家族的收藏,她是乌尔比诺公爵的最后一位后裔、大公费迪南多二世·德·美第奇的妻子。自此,美第奇家族将此画收入囊中。之后美第奇家族捐赠给托斯卡纳政府,成为了乌菲齐美术馆的收藏。
美第奇家族是一个名叫阿伟拉多的骑士的后裔,在8世纪,他为查理曼攻取了伦巴迪亚区。美第奇家族统治了佛罗伦萨断断续续长达三个世纪,此后统治该地的为洛林家族的法兰西斯。
提香·韦切利奥
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凡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画家之一,兼工肖像、风景及神话、宗教主题绘画。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酒神节的狂欢》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自画像》

写实的、逼真的方式描述了作者年老的样貌和自信的内心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自画像》

《自画像》

彼得·保罗·鲁本斯
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鲁本斯是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卸下圣体》

《自画像》

这是“弗拉芒画家王子”鲁本斯的著名杰作。17世纪初,他活跃在意大利,为巴洛克风格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的大半个世纪,奢华浮夸的巴洛克风格始终流行于欧洲的宫廷,这幅自画像将巴洛克风格展露得淋漓尽致。回到弗兰德斯后,处于事业巅峰的鲁本斯在46岁时绘制此画。画中他呈四分之三侧身角度,络腮胡勾勒出面部轮廓,头戴宽檐帽遮盖脱发,颈上戴一条金项链,彰显其尊崇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奥地利统治者和丹麦国王授予他的荣誉。
委拉兹开斯
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弗朗西斯科·戈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
《圣母加冕》

《镜前的维纳斯》

《自画像》

伦勃朗·凡·莱因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早年从师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
《夜巡》

《悔过的犹大送回碎银》

《自画像》

作为一位以明暗对照法来还原真实的画家,伦勃朗以其肖像画最富盛名。这幅自画像作于画家去世前不久,当时他已无意美化自己。昏暗背景中浮现出一张当代艺术评论称之为“丑陋的平民面孔”:浮肿的脸庞、眼袋、双下巴和塌鼻子。画家早年尚能利用阴影和笔触掩饰这些瑕疵,而今却被暴露在光线的审视下,甚至使用了画家晚期代表性的,偶尔用手指作为画具的厚涂技法粗暴地凸显出来,单调的画面被棕色主宰。唯有从炯炯有神的眼睛中观者仍然能看到画家有过志得意满的幸福时光,毛皮饰边斗篷和胸前的奖章,诉说着画家曾经的辉煌成就与奢侈生活。然而这一切都已褪去,被反省和忧郁所掩盖,轻抿的嘴唇似乎意味着画家比任何人都清楚,昔日荣光一去不返。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安格尔生于法国蒙托邦,是一位新古典主义画家、美学理论家和教育家。安格尔强调绘画必须重视骨骼,而肌肉远在其次,他认为肌肉绘制得过分精确会成为造型纯真的最大障碍,甚至会造成独特构思的浪费使作品平庸化。这是发前人所未想的重要美学理论,1814年他应卡萝琳皇后的邀请创作的《大宫女》就是这种理论的最好佐证。
《大宫女》

《自画像》

1839年,乌菲齐美术馆时任馆长首次向安格尔提出这幅自画像的邀约,当时画家正在位于罗马美第奇别墅的法兰西学院担任院长一职,由于事务缠身,这幅画像在当时未能着手创作,直至1858年才在继任馆长的再次请求下抵达乌菲齐美术馆。自画像中,画家身穿一件精致的翻领大衣,内里露出衬衫和马甲,胸前佩戴由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官方授予的朱红色的法国“大军官”勋章。该画作充满张力,调和的棕色背景衬托出苍白的面部,人物目光坚毅而充满力量。这是一幅典型的四分之三侧面的半身像。作品在形式上重现文艺复兴的肖像画模式,右手臂置于前景,部分双手可见,拉丁语的题字表明了安格尔画家的身份。同时,画作还具有独特的19世纪自然主义风格,这是画家对所处时代潮流的一种回应。
乔治·莫兰迪
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青年时考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曾经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
莫兰地最初沉迷于印象主义,对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画颇感兴趣,也模仿过立体主义。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莫兰迪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以静物画著称,成为20世纪最受赞誉的画家之一
《静物画》

《Paesaggio》

《自画像》

马克·夏加尔
出生于俄国的犹太家庭,家境贫困,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现代绘画史上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主要与表现主义有关。夏卡尔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
《生日》

《我的故乡》

《自画像》

在马克·夏加尔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共创作了三十多幅自画像,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这幅也许是其中最令人回味的。自1959 年起直至 1968 年,该作品历时九年才得以完成,它既是对法国的致敬,也是对生命的歌颂。画作背景是梦幻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都清晰可辨,夏加尔本人则将自己描绘成一位穿着睡袍的画家。拥有杏核眼和高颧骨的人物面部构成了作品的视觉中心,画家头顶上标志性的“新娘”和“公鸡”十分显眼。画中新娘应是夏加尔的第一任妻子贝拉,她在20世纪40年代就过早离世,画家毕生的绘画灵感都来自对她的记忆。金黄色的太阳和黑色的弯月奇迹般地照耀着同一片天空。
玛丽·路易斯·伊丽莎白·维基-勒布伦
勒布伦夫人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以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宫廷画家而闻名。作为革命时代的女画家,她是受到整个欧洲欢迎的人。因为父亲是肖像画家,她从早年就画画,据说十五岁时她的画已经能用相当可观的价格卖出。
《画家和他的女儿》

《自画像》

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清丽优雅、朝气蓬勃的少女,她侧身凝视,嘴唇微张,似乎在言语什么,她灵活轻盈的身体轻倚椅背;身着典雅的黑色丝绸连衣裙,而手腕处的褶边,和似乎刚刚用画家左手中的红色颜料涂抹出的金边胭脂红腰巾,给沉稳庄重的服饰增添了几分俏皮之感;再加上她头上轻薄柔软的纱巾下露出勾勒脸型的卷发,给观者一种天真清新的形象。事实上,画家在绘制这幅自画像时已35岁,在年龄上已然是一位成熟女性。其时正值法国大革命,这位深受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喜爱的画家因担忧安全逃离家乡,而王后于几年后也难逃砍头的命运。然而,维热-勒布伦仍选择向王后致敬,画中的她正在描绘王后的美丽容颜。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被称为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

《自画像》

在这幅自画像中,草间弥生将自己展现为超越俗世教条,永不屈服的形象。通过日本漫画般的、充满色彩与魔力的凝视,她再次使用最具特色的圆点构建自己的脸庞和上半身,搭配画作背景里的网格状图形,这种图形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我从小时候就开始……喜欢用锤子打碎玻璃、镜子和盘子”。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被粘合在一起,在画框里重新组合,这是草间弥生作为一位艺术家,通过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由的表达,找回自己内在秩序的唯一方式。
本次展览按照创作的年代排列,揭示有关“自我”与“现实”的永恒主题。
光影体验部分
通过全息投影融合技术,打破传统的静态“画框式”观看方式,将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品进行“解构再创造”数字化高清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