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丛高光:中村孝(上)

2022-06-12 15:18 作者:机巧莫几不会画画  | 我要投稿

Artist spotlight: Takashi Nakamura

原文地址:https://animetudes.com/2021/05/30/takashi-nakamura-spotlight/

翻校:Moji

编辑:Moji

封面:《帕卢姆之树》中村孝(?) Layout

本文属于 金田系的前世今生 系列


    金田伊功堪称全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原画,但是,为日本作画改革鞠躬尽瘁的并非只他一人。中村孝就足以和金田分庭抗礼。中村这人很有意思,他虽然受过金田影响,却依旧能被归入反金田的一派。我曾将金田描述为把握神髓的日本原画,因为他的作画能够有机结合七十年代日本动画中两种相异的美学。而中村受到的启发则更繁博,他对迪士尼和西方动画兴趣更浓。更重要的是,金田通过调整和缩减张数最大限度激发了TV有限动画的潜能,但中村的所作所为和金田可谓背道而驰。中村通过堆叠张数拔高了TV动画的作画上限,对写实主义细节的关注胜过一切。然而中村的原画功绩似乎也被欧美作画迷遗忘了,所以,现在是时候替他讨回公道了。

    中村最初的履历和我之前提到过的另一位原画越智一裕很相似。中村1955年出生于山地广布的山梨县。十六岁时,心怀漫画家之梦的他搬到了东京,并加入了龙之子工作室。起初,中村只负责上色,后来于1974年负责了《科学小飞侠》的中割。

    从龙之子毕业是中村履历的第一道高光。那时的工作室是业界中的业界,各自都有着独特的审美和作画理念。多亏了九里一平和天野喜孝的角色设计,《科学小飞侠II》看上去受到了美国动漫(译者注:指动画和漫画)极大影响,在一众日本动画中显得相当与众不同。那时工作室打头阵的原画是须田正己。虽然身为自由人,但须田不仅是龙之子的ACE,还是中村的直系师傅。除了须田,中村或许还遇见了湖川友谦,这是另一位为龙之子打工的自由人,后来成为了传说级角色设计和原画,还创立了传说级工作室Bebow。

    然而,中村早年遇见的同僚中,最重要的还是原画石之博和。石之是ANIDO的成员之一,ANIDO是一个由业界各大人物(其中包括宫崎骏和高畑勋)于1967年创建的组织,其宗旨是搭建让动画人相聚、交流、锻炼的平台,而它也确实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在世界各地举办动画电影的展映。这些展映是所有业界人物会面的重要活动,年轻人尤甚:比如,据说金田伊功与友永和秀的初次会面就是在ANIDO的某次展映上。也正是在这些展映上,中村发现了TV动画之外的作画世界:他得以观摩诺曼·麦克拉伦和亚历山大·阿雷克塞耶夫的作品,还有日本先锋独立动画人如政冈宪三和大藤信郎的作品。不过,于中村而言,意义最为深远的两部作品,是高畑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和迪士尼的《幻想曲》。最让中村印象深刻的似乎是两部电影中的特效作画,而中村也曾直言,自己独特的破片作画正是受到《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大冢康生的影响。

    ANIDO的展映让中村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放弃漫画副业(虽然他八十年代中期又回去画了一阵漫画),专心追求动画;追随ANIDO展映的同时,中村1976年从龙之子辞职,跳槽到另一家名为Waki Pro的小型外包工作室。正是在这家工作室,他参与了苇Production和日本动画公司联创的超级机器人动画《无敌飞天侠》,并首次被记名原画。在成为自由人之前,中村在小动画工作室之间辗转来回(从Waki Pro到Anime Room再到Green Box),而他的职位也在步步攀升:他在1978年《小双侠》其中几集担任作画监督,并在《漫画日本绘卷》第八集首次担任角色设计。

    1979年,中村还在Anime Room的时候,发现了金田在《银河铁道999》的作画。虽然此时的中村已经开始钻研机械和特效作画了,但金田描绘的末日结局想必让他下定了决心要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二人很快就有了打照面的机会,中村担任《永远的大和号》作画监督辅,就下属于作画监督的金田。此后不过一年,1981年,中村在龙之子的TV动画《黄金战士》实现了真正的突破。他担任了作画监督并负责了七集原画,其中有三集(第二十二集、第三十集、第四十一集)是彻头彻尾的一人原画。

    这段时期中村作画里的金田味还是比较浓郁的,尤其是火、烟、水的特效作画,还有角色作画。但将他和金田区分开来的是他对拍数的把控:中村甚至在TV动画中几乎都只画一拍一和一拍二。中村负责的剧集工期只有不到两个月,而他却能够在如此火急火燎的日程中画出如此精致流畅的作画,这恰恰证明了他无与伦比的天赋和功底。这在他画的打斗场面中更为凸显,而中村则在破片作画中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性。

    这段镜头里,尤其是在不规则的几何形破片上,大冢的影响显而易见。但真正惊人的是这些碎片的数量、运动,以及形状的多样性(每一块碎片都独一无二,也就是说中村没有重复使用赛璐珞片)。中村几乎穷尽了所有张数变调的可能来画这些岩石:它们在一拍一、拍二、拍三,甚至拍四之间自由地游荡。它们的运动看上去相当超现实。正如金田将机械拟人化而实现机械作画的革命,中村在破片上也做了类似的事情:无规律的拍数和满屏的自由运动,让这些飞翔的破片看上去仿佛拥有自我意识一般。它们迅速得名“中村破片”,并为后续出道的大张正己、冲浦启之等八十年代原画的浓密特效作画带去了深远的影响。

    中村的职业生涯的一大特点就是他晋升极快,哪怕他进入业界时如此年轻。《黄金战士》之后的1983年和1984年是一段幸福时光,这两年,中村巩固了自己作为业界最重要原画之一的地位。他参与了《幻魔大战》《风之谷》和《超时空要塞:可曾记得爱》的原画,是《未来警察浦岛人》的角色设计之一,还负责了这部TV动画若干集作画监督。中村早在《黄金战士》就已将自己在TV动画中探索的作画可能性推演到了极限,而现在,他已经准备好迎接剧场版的作画了。

    《幻魔大战》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场版,它为即将到来的写实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和林太郎的其他作品比起来,《幻魔大战》大概最像一部作画电影。中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毕竟他能从林太郎留给他的分镜里选择自己喜欢的镜头。他最终选了新宿和纽约的一小段。中村在这部剧场版遇到了自己的首位门徒,森本晃司,森本在看过出崎统《刚巴的冒险》和中村在《黄金战士》负责的集数后决定进入业界。此二人在后来的《未来警察浦岛人》、各类短片乃至OVA都一直有合作。

    说实话,中村在《幻魔大战》中的一些角色作画让我略感纠结——这(尚)不是他的最强发挥,你能在他画的诸多片段的对比中都意识到这一点。以此段为例。丈在第一个镜头的运动毫无规律可言,作画突然从一拍一跳到了无中割的一拍五。这里实在过于突兀,像是刻意而为,但最终效果还是太显笨拙。不过,随后屋子里杂物回生的部分,不论是各个物体奇形怪状的投影,还是它们复杂的运动轨迹,都堪称一绝。虽然它们全部是循环作画,但能够构想并画出此等场景,想必还是花了不少心血和功夫。中村或许是唯一一位能够胜任这一片段的原画。

    中村的下一部重要作品就是《风之谷》。就像其他参与了这部剧场版的原画(包括金田)那样,中村最开始也因要和宫崎共事这一点震慑住了,尤其是因意识到后者与林太郎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画理念。但中村并未因此在作画魅力的探索上妥协。他画的空中大戏轻轻松松就能和金田对打,而其中有不少精力都放在了刻画飞艇的体积感与运动,还有云层的质感上。

    不过中村表现最突出的片段无疑是影片开场横冲直撞的王虫。烟特效依旧处理得极佳,浓密的体积感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至于破片,他极富个性的三角形碎片到处都是,为每一处细微的爆破都带来了实感。但真正令人过目难忘的是中村对空间的完美把控,尤其是从0:23开始:娜乌西卡跑向镜头然后起飞,她旋转的滑翔器有着不可思议的轻快感。在中村的作画生涯中,这是背景动画第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如此成功地呈现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运动。Layout复杂得难以想象,但其实也很简单——画面并无过多要素,而运动依然如此详尽。

    然而,这一段的最后四个镜头,中村开始暴走。巨大的王虫突然从森林现身,树木向着四面八方爆裂开来。这一段全部是一拍二,王虫和破片则错拍运动。这一段恰如中村画过的其他所有镜头,密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能够在一张赛璐珞片上兼顾如此之多的运动,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还要感谢滑翔器上的娜乌西卡温和的侧向运动,这让画面依旧保持着完美的可读性。

    我刚刚虽然提到了背景动画,但中村在《超时空要塞:可曾记得爱》才全方位展示了这方面的才华。这段镜头就极具代表性:在TV版《超时空要塞》中,此处对应的部分由板野一郎负责,同样也是最令人难忘的作画之一。某种意义上,这是中村向其他同时代最杰出的特效破片原画下的战书。而他出色地完成了这段镜头。在本段开头,当所有物体都失去重力开始乱飞时,一切仿佛都像慢动作,充满了超现实的梦幻感。

    但我们随后就被跌落的明美和上前营救的辉拉回了现实。辉从驾驶舱里看见明美并启动战机的部分已经画得相当出众——很短,但相当精确的转动作画。随后,0:25至0:32,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背景动画本身(虽然画得的确非常出彩),而是镜头的运动。女武神第一次以波形轨迹接近明美,但恰恰在将要触碰到她时,镜头轻微抬高,让观众意识到了二者的距离,也让原画不得不重新计算所有的透视比例。随后镜头重新摇下,机械的角度和比例再次发生变化,我们也因而直面明美的面庞和她面朝摄像机的下坠。最后,0:38至0:45是美丽的机械作画,展现了驾驶员操作之精细与女武神动作之温柔。

To Be Continued


艺丛高光:中村孝(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