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是提高志书经济部类科学性的前提
熟是提高志书经济部类科学性的前提*
王照伦
经济部类在新方志中的比重较旧方志有了很大提高,但从目前出版的新志书看,凡是编者在熟悉经济类事物上下了功夫的,记述的科学性就比较高;而对经济类事物较生疏的,记述的科学性就较差。经济部类最大限度地吸收了近、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一个成就辉煌、涉及面广泛、影响巨大的领域,志书对它的记述亦应达到与之相称的水平。令人遗憾的是,新编地方志的经济部类科学性与它应当达到的水平相去甚远。一些新志书的科学性不高虽然表现在结构设计与记述对象不吻合、记述深度和力度不够、在取舍上存在着盲目性、反映经济规律不足等方面,但其实质是文史专业占多数的修志队伍对经济不熟悉的结果。由于一些志书编者经济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参与修志后对经济类事物的研究层次不深,加之了解经济类事物的难度较大,导致了对经济发展规律在把握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新编地方志经济部类科学性不高的事实,成为新方志编纂实践和新方志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结合修志实践,仅就如何提高志书经济部类的科学性问题谈点浅见,以求教与志界师友。
一、熟能使结构达到完美
章学诚说过:“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可见,志书结构对于志书编写是何等重要。科学合理的志书结构不仅有赖于编者对志书篇目设计理论和入志资料的掌握,而且与对所志领域的了解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对所致区域的历史和现状的一般情况把握不准,根本不可能搞出一份与记述对象相适应的篇目设计来。
经济部类的各个领域在其漫长而曲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规律。特别是一些独立性很强的行业,大都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如农业、林业、水利、机械、轻工、冶金、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等。这些事物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相当完备的结构体系,我们在上述专业志的结构设计中,一定要认清专业的自身结构,使篇目有利于对本专业的各个方面作客观而完整的记述。如果对专业一知半解,很难避免因篇目设计不周而造成的记述困难,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缺载和失误,其科学性便不复存在。我们知道,志书经济部类结构的科学性是由其逻辑性、规范性和完整性构成的。逻辑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高低,一方面是由编者对志书结构设计理论的掌握水平决定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取决于编者对事物的熟悉程度。
逻辑性源于编者对经济现象本质的把握。我们看到的大多是错综复杂的各种经济现象,这些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什么?它们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发展演变的?这些都需要编者作认真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的运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在它们的运动过程中会反映出各类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事物自身的逻辑关系必然会在志书结构设计的属种关系和分类标准上反映出来。掌握了事物在社会中的逻辑原理,才能在志书结构设计中做到属种关系合理、分类标准统一。
规范性来自编者对经济内容的了解。经济部类中的各种事物,都有着它自己的范围和内在规定性。人们在给它们命名和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严格的内涵和外延,这些肯定会在志书结构设计中对篇、章、节、目标题的拟定上有所反映。只有熟知事物的具体内容,才能在拟定各级标题时做到用词准确精当、内涵清楚、题目含义与记述内容相统一,从而使整个经济部类的科学性得到提高。
完整性出自对经济领域全局的掌握。各个经济领域都有着独自的系统,如城乡建设由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建筑施工、市政公用事业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被志事物的全局。只有把握了这个领域的全局,才能设计出完整的框架,为志书全面地记述这类事物创造条件。如果只掌握被志事物的一鳞半爪,设计出来的篇目肯定不会完整,严重的缺项将不可避免,其科学性亦会随之降低。
二、熟能提高经济部类记述的力度和深度
志书经济部类的科学性不高,与记述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志书对入志事物的记述力度和深度虽然与编者对事物的记述技巧有关,但熟悉被志事物是正确运用记述技巧的先决条件。如果对事物不熟,不知道哪是主流、哪是支流、哪是现象、哪是本质,在对入志资料的取舍上就难以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很可能会舍弃事物的本质而记皮毛,也可能把枝节当主流去记述,很少或者根本涉及不到当地经济的本质和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记述显得空泛肤浅、苍白无力。我认为,要提高经济类事物记述的力度和深度,应在熟悉被记述对象的前提下,重点记本质、记效益、记因果、记生产力。
本质是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反映事物的性质,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抓住经济类事物的本质要靠对该事物的熟悉。
效益是经济活动成败的标志。不论何种性质的企业,其经济活动的宗旨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效益是经济实体生死攸关的事情,必然会成为志书经济部类记述的重点。所有能反映经济效益的东西都是志书要记述的中心问题,要不惜笔墨大书特书。
在经济领域,盛衰、盈亏这些现象背后都有它发生的原因。一个企业发展了,一定会有它发展的主客观原因。某个企业破产了,也会有破产的各种因素。因果同书,能使人们清楚地认识事情发生的原委。这些原因和结果的确认,也要靠编者对事物的熟悉。
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新编地方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对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记述尚需强化。劳动者的状况直接反映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者又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并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不对劳动者作客观全面的记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问题就难以充分体现。工人和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科技水平、技能状况,是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乃至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是科学技术。一种产品的技术含量成为它是不是高、精、尖产品的基本标志,这在国际经济界已经达成共识。因此,我们的新编地方志不应只对产品的品种、型号进行记述,重点应放在生产过程的装备水平和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上。编者只有熟悉和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使志书对经济部类事物的记述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尽管志书经济部类的事物纷繁,志书编者的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参与经济类入志资料的征集工作,读点经济类书籍,向经济界人士请教,还是可以熟悉这些事物的。
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21&DbCode=CJFQ&dbname=CJFD9498&filename=JSDF199503004
收入《百度学术》,网址: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c4d2dd45777b8a157de2212c54718411&site=xueshu_se
* 原载《江苏地方志》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