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胡适 210个笔记 ◆ 人生问题 >> 让我先下定义,但是定义不是我的,而是思想界老前辈吴稚晖的。他说:人为万物之灵,怎么讲呢?第一:人能够用两只手做东西。第二:人的脑部比一切动物的都大,不但比哺乳动物大,并且比人的老祖宗猿猴的还要大。有这能做东西的两手和比一切动物都大的脑部,所以说人为万物之灵。 >> 人生是什么?即是人在戏台上演戏,在唱戏。 >> 看戏有各种看法,即对人生的看法叫作人生观。但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怎样算好戏?怎样算坏戏? >> 我常想:人生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人生。意义的大小浅深,全在我们怎样去用两手和脑部。 >> 就算他是做梦吧,也要做一个热闹的,轰轰烈烈的好梦,不要做悲观的梦。既然辛辛苦苦地上台,就要好好地唱个好戏,唱个像样子的戏,不要跑龙套。 >> 人生不是单独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他能看见和想象他所看不到的东西,他有能看到上至数百万年下至子孙百代的能力。 >>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人都逃不了人与人的关系。 >> 我们的一举一动,也都有社会的意义 >> 一句话,一句格言,都能影响人。 >> 我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点行为都可以有永远不能磨灭的影响。 >> 总而言之,从顶小的事情到顶大的像政治、经济、宗教等等,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尽管看不见,影响还是有。 >> 在孔夫子小时,有一位鲁国人说: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 立德就是最伟大的人格,像耶稣孔子等。立功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立言包括思想和文学,最伟大的思想和文学都是不朽的。 >> 但我们不要把这句话看得贵族化,要看得平民化,比如皮鞋打结不散,吐痰,O的发音,都是不朽的。就是说:不但好的东西不朽,坏的东西也不朽,善不朽,恶亦不朽。 >> 一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这就给我们一个人生标准,消极的我们不要害人,要懂得自己行为。积极的要使这社会增加一点好处,总要叫人家得我一点好处。 >> 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有一首诗,题目是《梦》,说:“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定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 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 >> 哪样的生活可以叫作新生活呢? 我想来想去,只有一句话。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 >> 诸位,像这样子的生活,叫作糊涂生活,糊涂生活便是没有意思的生活。你做完了这种生活,回头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干呢?”你自己也回不出究竟为什么。 >> 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 >> 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 >> 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 人同畜牲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 >> 我们做了人,应该不要学那些畜牲的生活。畜牲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胡混,只是不晓得自己为什么如此做。一个人做的事应该件件事回得出一个“为什么”。 >> 我们希望中国人都能做这种有意思的新生活。其实这种新生活并不十分难,只消时时刻刻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就可以渐渐地做到我们所说的新生活了。 >> 诸位,千万不要说“为什么”这三个字是很容易的小事。你打今天起,每做一件事,便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不把辫子剪了?为什么不把大姑娘的小脚放了?为什么大嫂子脸上搽那么多的脂粉?为什么出棺材要用那么多叫花子?为什么娶媳妇也要用那么多叫花子?为什么骂人要骂他的爹娘?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你试办一两天,你就会觉得这三个字的趣味真是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的功用也无穷无尽。 ◆ 『我的儿子』 >> 我怕的是一般根底浅薄的青年,动辄抄袭名人一两句话,敢于扯起幌子,便“肆无忌惮”起来。打个比方,有人昨天看见《每周评论》上先生的大作,也便可以说道:“胡先生教我做一个堂堂的人,万不可做父母的孝顺儿子。”久而久之,社会上布满了这种议论,那么任凭父母老病冻饿以至于死,却可以不去管他了。 >> 从前朱晦庵说得好,“教学者如扶醉人”,现在的中国人真算是大多数醉倒了。先生可怜他们,当下告奋勇,使一股大劲,把他们从东边扶起。我怕是用力太猛,保不住又跌向西边去。那不是和没有扶起一样吗?万一不幸,连性命都要送掉,那又向谁叫冤呢? >> “恰如分际”,“彼此兼顾”,那才免得发生许多流弊。 >> 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 >> 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 >> 我想把一般做父母的抬高起来,叫他们不要把自己看作一种“放高利债”的债主。 >> 先生又怪我把“孝”字驱逐出境。我要问先生,现在“孝子”两个字究竟还有什么意义?现在的人死了父母都称“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丧的儿子(古书称为“主人”),无论怎样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戴上高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称他作“孝子”。 >> 我的意想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至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至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 追悼志摩 >> 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 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 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 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自由偿还自由,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 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邑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1923年1月2日信) >> “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 嗟夫吾师!我尝备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 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黏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 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正如易卜生的诗剧Brand里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得焦头烂额,失败而死。 >> 你们不能更多的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是好的。 >> 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树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这就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兴。 >> 等候他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他。但他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他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需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 差不多先生传 >>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作圆通大师。 ◆ 我的母亲 >> 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 >>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 >>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大学的生活——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 >> 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现代需要什么。 >> 但这个标准——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现在可以说三千六百行,从诺贝尔得奖人到修理马桶的,社会都需要,所以社会的标准并不重要。 >> 因此,在定主意的时候,便要依着自我的兴趣了——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 各位不要有成见,戴着近视眼镜来看自己的前途,看自己的将来。 >> 要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东摸摸、西摸摸地瞎摸。不要有短见,十八九岁的青年仍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前途、职业。 进大学后第一年到处去摸、去看,去探险,不知道的我偏要去学。 >> 好的先生会指导你走上一个好的方向,第一二年甚至于第三年还来得及,只要依着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做去,这是清代大儒章学诚的话。 >> 各位在此完备的大学里,目前更有这么多好的教授人才来指导,趁此机会加以利用。 ◆ 容忍与自由 >> 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政体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 >> 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地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地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 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 >> 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 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 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 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年轻入世的时候,总得有一个两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脑子里,时时向你挑战,时时笑你不能对付它,不能奈何它,时时引诱你去想它。 >> 第二味药,叫作“兴趣散”,这就是说:每个人进入社会,总得多发展一点专门职业以外的兴趣——“业余”的兴趣。 >> 总而言之,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 >> 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 我们的信心只有一句话:“努力不会白费”,没有一点努力是没有结果的。 >>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功不唐捐。”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 思想的方法 >> 一个人的思想,差不多是防身的武器,可以批评什么主义,可以避免一切纷扰。 >> 我们人总以为思想只有知识阶级才有,可是这是不尽然的;有的时候,思想不但普通人没有,就是学者也没有。 >> 原来思想是有条理,有系统,有方法的。 >> 我们遇着日常习惯的事,总是马马虎虎地过去;及至有一个异于平常的困难发生,才用思想去考虑和解决 >> 一、困难的发生。人必遇有歧路的环境或疑难问题的时候,才有思想发生。倘无困难,决不会发生思想。 >> 二、指定困难的所在。 >> 他所以能够解决困难,和我们所以不能解决困难的不同点,就在能否指定和认清困难之所在罢了。 >> 三、假设解决困难的方法。 >> 这种假说的由来,多赖平日的知识与经验。语云:“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们求学亦复如此。这一步实是最重要的一步 >> 没有观察的经验,和考虑的能力,一辈子的胡思乱想,终是不能解决困难的啊。 >> 所以思想多了,一定还要用精密谨慎的方法,去选定一个最好的主意。 >> 四、判断和选定假说之结果。 >> 还有我们做事,往往用主观的态度,而不用客观的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某人说话,不负责任”的解释了 >> 五、证实结果。既已择定一个解决困难的方法,再要实地实验,看他实效的如何以定是非与价值。 >> 这就是孟子所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只要把自己的思想运用,把自己的脑筋锻炼,那么,什么东西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 我们读书不当死读,要讲合用;在书本之外,尤其要锻炼脑力,运用思想 >> (一)照你自己经验上讲,有何可称为思想的事实? (二)在福尔摩斯的侦探案中,用科学方法分析出来有何可称为思想的事实? (三)在科学发明史上,有何可称为思想的事实? ◆ 『少年中国』的精神 >> (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凭借已成的势力;(三)不要虚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骛远。 >> 逻辑即是思想、辩论、办事的方法:一般中国人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种正当的方法。 >> 第一,注重事实。科学方法是用事实作起点的,不要问孔子怎么说,柏拉图怎么说,康德怎么说;我们须要先从研究事实下手,凡游历、调查、统计等事都属于此项。 >> 第二,注重假设。单研究事实,算不得科学方法。 >> 正是因为博学方才可以有许多假设,学问只是供给我们种种假设的来源。 >> 第三,注重证实。 >> 证实了的假设,方可说是“真”的,方才可用。一切古人今人的主张、东哲西哲的学说,若不曾经过这一层证实的功夫,只可作为待证的假设,不配认作真理。 >> 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固然不消说了;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如静坐会的人,如坐禅学佛的人,都只是消极的缩头主义;这些人没有生活的胆子,不敢冒险,只求平安,所以变成一班退缩懦夫;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这种人虽不退缩,但为完全自己的私利起见,所以他们不惜利用他人,做他们自己的器具,不惜牺牲别人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到了紧要关头,不惜作伪,不惜作恶,不顾社会的公共幸福,以求达他们自己的目的。 >> 第一,须有批评的精神。一切习惯、风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 >> 第二,须有冒险进取的精神。我们须要认定这个世界是很多危险的,是不太平的,是需要冒险的。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来冒险进取的。 >> 那些缩进后台去静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着双手只会看戏的人,也都是懦夫。这个世界岂是给我们静坐旁观的吗?那些厌恶这个世界、梦想超生别的世界的人,更是懦夫,不用说了。 >> 第三,须要有社会协进的观念。上条所说的冒险进取,并不是野心的、自私自利的。我们既认定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又须认定人类的生活全是社会的生活,社会是有机的组织,全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全体。 >> 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把人人都看作同力合作的伴侣,自然会尊重人人的人格了;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社会有关,自然不肯为社会造恶因,自然要努力为社会种善果,自然不致变成自私自利的野心投机家了。 >>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种批评的、冒险进取的、社会的人生观 ◆ 归国杂感 >> 我回中国所见的怪现状,最普通的是“时间不值钱”。中国人吃了饭没有事做,不是打麻雀,便是打“扑克”。有的人走上茶馆,泡了一碗茶,便是一天了。有的人拿一只鸟儿到处逛逛,也是一天了。 >> 美国有一位大贤名弗兰克令[9](Benjamin Frankin)的,曾说道:“时间乃是造成生命的东西。”时间不值钱,生命自然也不值钱了。 >> 社会所需要的是做事的人才,学堂所造成的是不会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这种教育不是亡国的教育吗? ◆ 科学的人生观 >> “科学的人生观”有两个意思:第一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 >> 从前王充很能见得到,说:“一个虱子不能改变那裤子里的空气,和那人类不能改变皇天一样。”所以我们眼光要大。 >> 三、宇宙间自然的行动 根据了一切科学,知道宇宙、万物都有一定不变的自然行动 >> 吴稚晖先生说:“人是两手一个大脑的动物,与其他的不同,只在程度上的区别罢了。”人类的手,与鸡、鸭的掌差不多,实是它们的弟兄辈。 >> 六、人类是演进的 根据了人种学来看,人类是演进的 >> 因为要应付环境,所以要慢慢地变;不变不能生存,要灭亡了 >> 思想、做梦,都受因果律的支配,是心理、生理的现象,和头痛一般,所以人的心理说是超过一切,是不对的。 >> 根据一切科学知识,人是要死的,物质上的腐败,和猫死狗死一般。但是个人不朽的工作,是功德:在立德、立功、立言。善恶都是不朽。 >> 凡是功业、思想,都能传之无穷;匹夫匹妇,都有其不朽的存在。 >> 我们要看破人世间,时间之伟大,历史的无穷,人是最小的动物,处处都在演进,要去掉那小我的主张,但是那小小的人类,居然现在对于制度、政治各种都有进步。 >> 胜固是可喜,败也不足忧。明知赛跑,只有一个人第一,我们还要跑去,不是为我为私,是为大家。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 >> 所以人生的意味,全靠你自己的工作;你要它圆就圆、方就方,是有意味;因为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快活也无穷尽。 ◆ 人生有何意义 >> 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 >> 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 人生固然不过一梦,但一生只有这一场做梦的机会,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岂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吗? ◆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地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 >>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 >>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 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 >> 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 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 >>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地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 为什么读书 >> 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 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很多脑力。 >> 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 >> 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 >> 读书固然可以扩充知识;但知识越扩充了,读书的能力也越大。这便是“为读书而读书”的意义。 >> 总之,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 >> 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奴隶或向导,我们才能够打倒难书,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 >> 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 读书是过去知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知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所谓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 读书不是单为文凭功名,只因为书中可以供给学问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可以帮助我们思想。 >> 中国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辟殖民地,这条生路,就是每一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读外国语要读到有乐而无苦,能做到这地步,书中便有无穷乐趣。 ◆ 信心与反省 >> 可是我们要补充一点:这种信心本身要建筑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不可站在散沙之上,如果信仰的根基不稳固,一朝根基动摇了,信仰也就完了。 >> 寿生先生不赞成那些旧人“拿什么五千年的古国哟,精神文明哟,地大物博哟,来遮丑”。 >> 我们今日之改进不如日本之速者,就是因为我们的固有文化太丰富了。富于创造性的人,个性必强,接受性就较缓。 >> 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古人说得最好:“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从模仿出来。 >> “学之为言效也”是一句不磨的老话。 >> 凡不肯模仿,就是不肯学人的长处。不肯学如何能创造? >> 一切进步都是如此:没有一件创造不是先从模仿下手的。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我们到了今日,若还要抹杀事实,笑人模仿,而自居于“富于创造性者”的不屑模仿,那真是盲目的夸大狂了。 >> 可靠的民族信心,必须建筑在一个坚固的基础之上,祖宗的光荣自是祖宗之光荣,不能救我们的痛苦羞辱。何况祖宗所建的基业不全是光荣呢?我们要指出:我们的民族信心必须站在“反省”的唯一基础之上。反省就是要闭门思过,要诚心诚意地想,我们祖宗的罪孽深重,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要认清了罪孽所在,然后我们可以用全副精力去消灾灭罪。 >> 我说出那句话的目的,不是要人消极,是要人反省;不是要人灰心,是要人起信心,发下大弘誓来忏悔;来替祖宗忏悔,替我们自己忏悔;要发愿造新因来替代旧日种下的恶因。 >> 真诚的反省自然发生真诚的愧耻。孟子说得好:“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真诚的愧耻自然引起向上的努力,要发弘愿努力学人家的好处,铲除自家的罪恶。 >> 历史的反省自然使我们明了今日的失败都因为过去的不努力,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格外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铁律。铲除过去的罪孽只是割断已往种下的果。我们要收新果,必须努力造新因。 >> 我们的前途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的信心应该望在我们的将来。我们的将来全靠我们下什么种,出多少力。“播了种一定会有收获,用了力决不至于白费”:这是翁文灏先生要我们有的信心。 ◆ 哲学与人生 >> 他说:“人是哺乳动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脑的动物。”人生即是这种动物所演的戏剧,这种动物在演时,就有人生;停演时就没人生。 >> 所谓人生观,就是演时对于所演之态度,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摇旗呐喊;凡此种种两脚两手在演戏的态度,就是人生观。 >> 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 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 >> 由此看来,哲学是由小事放大,从意义着想而得来的,并非空说高谈能够了解的。 >> 意义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积累得来,是愚人取得意义的方法;一种是由直觉得来,是大智取得意义的方法。积累的方法,是走笨路;用直觉的方法是走捷径。据我看来,欲求意义唯一的方法,只有走笨路,就是日积日累地去做刻苦的功夫,直觉不过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所以直觉是积累最后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贯通的。 >> 欲得人生的意义,自然要研究哲学史,去参考已往的死的哲理。不过还有比较更要的,是注意现在的活的人生问题,这就是做人应有的态度。 >> “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你们走你们的路,我走我的路罢!” >> 如若欲过理性生活,必得将从前积得的知识,一件一件用怀疑的态度去评估它们的价值,重新建设一个理性的是非。这怀疑的态度,就是他对于人生与哲学的贡献。 >> 诸君不要怕,真有价值的东西,决不为怀疑所毁;而能被怀疑所毁的东西,决不会真有价值。 ◆ 不朽——我的宗教 >> 南北朝人范缜的《神灭论》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 范缜说人的神灵即是形体的作用,形体便是神灵的形质。正如刀子是形质,刀子的利钝是作用;有刀子方才有利钝,没有刀子便没有利钝。人有形体方才有作用:这个作用,我们叫作“灵魂”。若没有形体,便没有作用了,便没有灵魂了。 >> 灵魂的种种作用都即是脑部各部分的机能作用;若有某部被损伤,某种作用即时废止;人幼年时脑部不曾完全发达,神灵作用也不能完全,老年人脑部渐渐衰耗,神灵作用也渐渐衰耗。 >> 《左传》说的三种不朽是:1.立德的不朽,2.立功的不朽,3.立言的不朽。 >> 德”便是个人人格的价值,像墨翟、耶稣一类的人,一生刻意孤行,精诚勇猛,使当时的人敬爱信仰,使千百年后的人想念崇拜。 >> 因为不朽全靠一个人的真价值,并不靠姓名事实的流传,也不靠灵魂的存在。 >> 社会的生命,无论是看纵剖面,是看横截面,都像一种有机的组织。 >> 个人造成历史,历史造成个人。从横截面看来,社会的生活是交互影响的:个人造成社会,社会造成个人。 >> 社会的生活全靠个人分工合作的生活,但个人的生活,无论如何不同,都脱不了社会的影响。 >> 若没有那样这样的社会,决不会有这样那样的我和你;若没有无数的我和你,社会也决不是这个样子。 >> 来勃尼慈(Leibnitz)说得好: 这个世界乃是一片大充实(Plenum,为真空Vacuum之对),其中一切物质都是接连着的。一个大充实里面有一点变动,全部的物质都要受影响,影响的程度与物体距离的远近成正比例。世界也是如此。每一个人不但直接受他身边亲近的人的影响,并且间接又间接地受距离很远的人的影响。所以世间的交互影响,无论距离远近,都受得着的。所以世界上的人,每人受着全世界一切动作的影响。如果他有周知万物的智慧,他可以在每人的身上看出世间一切施为,无论过去未来都可看得出,在这一个现在里面便有无穷时间空间的影子。(见Monadology第六十一节) >> 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量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 >> 种种从前的因,种种现在无数“小我”和无数他种势力所造成的因,都成了我这个“小我”的一部分。我这个“小我”,加上了种种从前的因,又加上了种种现在的因,传递下去,又要造成无数将来的“小我”。 >> 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和种种将来无穷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点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这便是一个“大我”。 >> “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灭的。“小我”是有死的,“大我”是永远不死,永远不朽的。“小我”虽然会死,但是每一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一一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 >> 那个“大我”,便是古往今来一切“小我”的纪功碑、彰善祠、罪状判决书,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的恶谥法。 >> 这个“大我”是永远不朽的,故一切“小我”的事业、人格、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个念头、一场功劳、一桩罪过,也都永远不朽。这便是社会的不朽、“大我”的不朽。 >> 那边“一座低低的土墙,遮着一个弹三弦的人”。那三弦的声浪,在空间起了无数波澜;那被冲动的空气质点,直接间接冲动无数旁的空气质点;这种波澜,由近而远,至于无穷空间;由现在而将来,由此刹那以至于无量刹那,至于无穷时间——这已是不灭不朽了。 >> 范缜说了几句话道:“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 只是说个人的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事,无论大小好坏,一一都留下一些影响在那个“大我”之中,一一都与这永远不朽的“大我”一同永远不朽。 >> 冠绝古今的道德功业固可以不朽,那极平常的“庸言庸行”,油盐柴米的琐屑,愚夫愚妇的细事,一言一笑的微细,也都永远不朽。 >> 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说得好:“稍一失脚,必致遗留层层罪恶种子于未来无量的人,——即未来无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忏悔。”这就是消极的裁制了。 >> 中国儒家的宗教提出一个父母的观念,和一个祖先的观念,来做人生一切行为的裁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