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圆觉殿彩塑研究
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圆觉殿彩塑研究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03期,郭秋英 耿 剑
[摘 要] 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翠云山上,原址在翠云山东北一公里处的慈林山坳。法兴寺十二圆觉像是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彩塑作品之一。法兴寺彩塑的历史,一般认为,圆觉像 的塑造是在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 年。艺术风格方面,法兴寺圆觉殿彩塑,具有比较明显的唐代遗风,被称为“宋塑第一”,确实当之无愧。
彩塑是按材料分类的雕塑品种,亦可称为“泥塑”。制作 材料由一定比例的黏土、纤维(稻草、纸筋、棉花、麦秸)、河沙、水组成。塑造形象之前,一般需要搭构支撑骨架,塑造过程中 采用刮、堆、锥、削、刻、捏多种手段,再经阴干、打磨或上粉衣、装彩等工序制成。彩塑在中国古代多用于室内祭祀、供奉的 神、佛像的制作。如属红山文化的辽西女神头像、敦煌彩塑、麦积山彩塑、晋祠侍女像、灵岩寺罗汉像等均为彩塑名作。
法兴寺圆觉殿十二圆觉像亦是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彩塑作品之一,是宋塑作品而富于“唐韵”,被有关专家誉为 “宋塑之冠”、“东方彩塑一绝”,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一、法兴寺圆觉殿及彩塑的历史沿革
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翠云山上,原址在翠云山东北一公里处的慈林山坳。由于原址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地面下陷、殿宇倾斜,难以修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迁址。经过历代多次修缮和增建,具有160 余年历史的法兴寺,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整体搬迁,全部按照原址的建制,用原物构件重新奠基筑垒。新址占地面积60亩,是原址面积的6倍。这一搬迁从1984年到193年历时十年,此举挽救了这一彩塑艺术珍品、历史文化瑰宝。
法兴寺原名慈林寺,始建于后凉神鼎元年(401),据北宋元丰四年(1081)正月五日《法兴寺新修佛殿记》载:“佛寺经始于后魏之神鼎,易新于唐之咸亨”(北宋元丰四年正月五日《法兴寺新修佛殿记》载:“佛寺经始于后魏之神鼎,易新于唐之咸亨”。该碑现立于法兴寺东配殿。)后来的碑版记录均沿用此 说。如元代“至元十年岁次癸酉冬十月朔日”所立《法兴寺记》中有“此寺肇迹于元魏神鼎元年,历齐、周、隋钟鱼不废”的记 载。元代有两次使用“至元”年号,第一次是元代开国之初,世祖忽必烈延续了蒙古国“至元”年号15 年,即至元十六年
(1279)至至元三十一年(1294)。依此说,“至元十年”是在元代建元之前,即蒙古国时期。第二次是在惠宗(顺帝)时,但此至元年号仅延续六年,即公元135—1340。若依此说,“至元十年”应是其后的“至正四年”,即公元134 年。
经查得知北魏并无“神鼎”年号,与北魏并存的北凉在439年被北魏灭掉之前在401—403年间有神鼎年号。推断后魏应是后凉,即十六国之一的北凉。
还有一种推断,就是后魏没有错,而是年号安错。与神鼎元年同时的北魏年号是天兴四年。从历史地图查看,长子县在当时的北魏境内。就是说或许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人来自北凉,但不知何种原因,竟以讹传讹,直至清代,有关法兴寺创始年代仍语焉不详。如清嘉庆十六年(181)二月有碑《重修慈林山法兴寺记》:“考其终始则创于魏盛于唐重修于宋而复修于元之至元十岁”。
圆觉殿是法兴寺最重要的大殿,位于寺的中央,殿的南面 是舍利塔,北面是毗卢殿,东西各有一配殿。始建于五代后晋 开运二年(945),北宋元丰四年(1081)重建。凌空飞檐之下, 斗拱为柱头铺作,肥硕简练,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关于这组圆觉像的塑造时间,目前为止未见发表什么歧义。一般认为,圆觉像的塑造是在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 年(清嘉庆十六年二月有碑《重修慈林山法兴寺记》,载曰:“佛殿始作于晋开运二年,距今一百三十余载”)。
二、十二圆觉像的题材与样式
“圆觉”一词,是佛教用语,指的是“觉悟之道平等周满,毫 无缺漏。”“十二圆觉”,即十二种“觉悟之道平等周满,毫无缺 漏”。这里,用“十二圆觉菩萨”将之形象化、具体化,是佛教教 化众生的一种方法,用形象传播教理,也是佛教被称为“像教” 的原因之一。关于十二圆觉像的题材,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
“十二圆觉”的含义。首先是十二位菩萨各有其名,以不同的表象,代表12种不同的法门。
在《圆觉经》中,释迦牟尼“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 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 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在此,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以12位菩萨引领,并且,由这12位菩萨一一提问,释迦牟尼一一作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二圆觉”并非12个具体的人,而是修行的12个不同层次(《圆觉经》中是以12位菩萨的不同表象,代表12种法门)。这12个不同的修行层次以两尊主菩萨和十地菩萨作为象征。在法兴寺圆觉殿的“十二圆觉像”是这后一种。在记录功德名册部分可以见到,某某村“请主菩萨等 觉”、某某村“说主菩萨妙觉”、某某“管”某菩萨等。暂且不辨这里“请”、“说”、“管”的具体含义与用法,仅将两尊主菩萨是等觉菩萨与妙觉菩萨。十地菩萨包括:欢喜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法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佛像鉴赏/菩萨像/八大菩萨和十二圆觉菩萨》中介绍十 二圆觉菩萨以群体的形式见之于经典,也以群体的形式受到 佛教徒的供奉。他们通常出现在三种场所:一种是按《圆觉 经》的内容布置的“圆觉道场”,又称“圆觉殿”。殿正中供应释 迦牟尼佛一尊或三身佛三尊,两旁依次供奉十二圆觉菩萨,如 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圆觉殿中就是这种样式。四川大足石窟宝顶大佛南崖的第29号窟“圆觉道场”供奉的也是这一内容。窟内正中为三身佛,各戴天冠,结跏趺坐。另一种是供奉于大 雄宝殿内,与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共同侍卫中央主佛。杭州 灵隐寺大雄宝殿内就是这种形式的供奉。再有一种是供奉于 释迦牟尼佛的涅般像旁。北京西山十方普觉寺(俗称卧佛寺)周围环列的12位头戴花冠的菩萨,据说就是十二圆觉菩萨,但这样的供奉不见经典记载。[1]法兴寺所供奉的十二圆觉 像,在布局和样式上,是以正中主佛台一铺七尊,十二圆觉像 分列两侧的方式排列布局。
三、十二圆觉像的艺术风格
圆觉殿内的十二圆觉彩塑像分列圆觉殿东西两侧,各六 尊,面丰体腴,雍容大度,是现存比较少见的宋代寺庙佛塑精 品。各尊圆觉均为坐姿,有结跏趺坐、单腿趺坐、双盘入定,或 是轻松自在的如意坐姿,还有双腿交脚下垂、双脚自然下垂等 坐姿。手的姿态有合十、有结印,整体配合自然,神完气足。莲台基座或为四角(正方或长方)、六角、八角束腰,或为圆形, 各个不同。目前,十二尊中较为完好的为八尊(东西各四尊)。东面第五尊,虽然破损严重,整个表层脱落,手肘全无,而神情 犹在,依然姣好,并仍可分辨出其美丽矜持的少女容颜,或许 正是她使得众多专家艺术家产生“东方维纳斯”的联想。
十二圆觉像的相貌相似,美丽丰满,五官相像。但十二圆
觉像神情各异,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的温和慈祥、像是在广施善法;有的似乎敬事敬业、如对至尊;有的严肃果敢、威严而不可侵犯;有的矜持淡漠、超然物外;有的好似忠心不二;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如有所悟……“十二圆觉”各有其名,等觉菩萨、妙觉菩萨是主菩萨,其余亦可称为十地菩萨。
法兴寺圆觉殿彩塑,具有比较明显的唐代遗风,被称为 “宋塑第一”,确实当之无愧。但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几乎所有 的著名寺院都在历代有过被反复修缮和增建的经历。而如所 周知,每一次的修缮都是根据不同的破损程度,或修补或依据 残存的构件重新建造。表现在彩塑方面,正如我们所见到的 十二圆觉像,风格统一,塑造表现手法一致,应是宋代无名大 家冯宗本(在《慈林山法兴寺新修圣像记》中,在众多人姓名之 中,有“塑匠人冯宗本”几个字)的杰出创作。冯宗本的彩塑,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宋代彩塑的最高水平。他继承了唐代彩塑 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对空间体积的认识方面、对衣纹的理解与 塑造方面,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艺术造诣。
有关服饰方面,十二圆觉像较多体现了宋代的风格。较唐代佛教彩塑中简约统一的服饰风格,十二圆觉像的服饰,变化多端,装饰有简有繁。
十二圆觉像之塑造精美,应与环境氛围相互配合。遗憾的是,在法兴寺搬迁过程中,壁画的损毁,使得塑像背后那些 营造气氛的包括头光、背光在内的壁画损失殆尽,使得圆觉殿的气氛在恬淡清净中失去了一些肃穆庄严。[2]根据《长子县 志》,法兴寺在“宋政和元年(公元11 年),新塑前殿释迦牟尼、阿难、迦叶、护法金刚和十二圆觉菩萨,妆塑一新”[3]。但 在艺术风格上,主佛台一铺七尊与十二圆觉像,略显差异。在释迦牟尼的台座上,有着重新妆饰的痕迹。又有资料显示,左右金刚在重塑的时候,其中左侧一尊胸腔内发现有一主干木 条,作为支撑该尊塑像的主要木条,非后人置入。主干木条上 书“重修慈林山法兴寺大殿佛像一堂”,此外还有“尊宿僧”师 徒五代共计二十七、八人的名单及画匠、塑匠人名,以及年号 “大明正德十四年”。这一资料由参与重塑工作的法兴寺讲解员张宇飞提供,因为该木条已经被重新塑进修复的密迹金刚体内,木条大小宽约6厘米、长约60厘米。从木条上的字迹来看,“一堂”佛像,应是包括主佛台上的一铺七尊(包括释迦牟尼、阿难、迦叶、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两尊密迹金刚)以及 十二圆觉在内的整个圆觉殿的全部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