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林超】工程思维—如何从想到做(学习笔记)
工程思维

0 简介
引子:为什么要学习工程思维
有时常常是想的多,做的却不够;或是定了很多的计划,实现的却寥寥无几 ...
那么如何从想/知,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呢?有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如何去一步一步实现它?如何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知行统一)呢?
将目标转化为实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就是工程领域最擅长做的事情。
是什么:工程思维,也可以叫作【搬砖思维】,如何从知道行,把一件事实现,重点是不断分解。。
怎么做 如何【从知到行】,包括分解结构、量化、列清单和取舍,还有OKR方法
相关【复杂性思维】工程思维的反面,分解vs融合,量化vs混沌,搬砖vs突变【系统思维】工程分解只是一种简化,分解的过程中会忽视掉事物的整体性,有时候有效,有时候确实致命的,这时候就需要系统思维来完善。
1 概念
简单了解一下,工程师的思维模式
工程思维是什么?既行胜于言,行胜于断。工程思维的核心是实现,什么事先动手做起来再说,工程师往往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通常不太喜欢给一个事情的大方向做判断,更希望接手了一个东西就开始做,而且他们更享受的是精确的完成,而不是模糊的待定。
当遇到一个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不是去沟通求助,而是自己钻研,看怎么动手解决,能动手就不动口。
你会发现工程思维,通常是在那个不确定性的坐标轴里面,更加倾向于去抓住了一些确定性更高的东西,而不喜欢跟那些不确定性高的东西打交道。
比如判断未来的大趋势;通过概率测算打赢德州扑克;赌一只股票能不能大涨,这方面的东西他们不喜欢干;
他们喜欢干一件事情就有一件事情的回报,这种行为特征有点像搬砖。
为什么要有搬砖思维:任何大事都需要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做起,只是空想什么也做不成;另外搬砖也是能获得快感的【快感,内啡肽型】
相关
【风口思维】倾向于找找大方向,既战略问题胜过战术问题,必须找对方向再去做。登山与冲浪的区别
搬砖的【快乐】是内啡肽型快感
2 方法
王阳明: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把一件事做成,或一个想法实现实工程学最擅长的事,其中工程学积累了很多有用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到个人目标的实现上。
为什么:如何制定目标和计划并且完成,既如何从想到做,从知到行
是什么:
【分解】:看全局(想)-不断分解-找聚焦(做)-逐步完成,先明确目标,想要完成什么事情,然后从总体去了解,这直接关系到之后能不能有好的分解,然后不断分解,直到分解为动手就能做的程度,然后聚焦与此,逐步完成
【量化】: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不然很难明确需要做什么,导致可能永远无法完成
怎么做:
这里可以用【OKR】管理模型
比如看一本教材,先要然后读目录、建框架,把重要概念和练习学会
列【清单】 —— 每周计划 todo list —— 每天计划 时间表
【聚焦】并执行(行)
不断【分解】,直到到3月或2月,或一周的小目标,一定要【量化】
设定大目标,看全局(知)
案例
思考:很多事情一开始不可能看清全局的,随着不断行动才能更好的理解全局,所以计划是要不断调整的,但调整太快又会导致行动受阻,所以平衡是一个关键
分解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道德经》既不能轻视也不能高估功能分解。分解不是牢不可破的真理,它只是便于人们克服自身能力的不足,无论是科学还是工程技术都是如此。
为什么:降低问题的复杂度
是什么: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将复杂的事物分解为部分,一一攻破。常用于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影响小的。比如,成功的软件系统耦合度小,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来分析。再难的问题理论上只要把它拆分拆分再拆分,分解到我们轻而易举就能够上手动手的那个动作,然后就这么一做,实际上就能够实现从想到做的切换了。
怎么做:
先考虑这个系统适不适合做分解;
常见分解方式,分类,分组
构建系统的时候,尽可能降低耦合度
如何应用于计划的实现? 找抓手爬梯子。第一步看全局,第二步分解并且聚焦,不断重复,直到找到抓手,开始行动,从易到难直到完成目标。
看全局:先要对要做的事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重点的概念,这直接决定到分解的好坏。
找聚焦:无论任何时候,你面对的都不是一座长城,而是眼前的这块砖;
注意:但是要知道这只是一种简化,分解的过程中会忽视掉事物的整体性,有时候有效,有时候确实致命的。
案例:
画出一幅画复杂的画,可以按空间切割成若干个小块
聚焦
乔丹(Michael Jordan),有一句流传非常广的名言:Focus like a laser, not a flash light.要像激光一样专注,而不是像手电筒一样。
在投资圈里面有个传说,说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第一次见面时,比尔盖茨的爸爸就问了两个人一个问题——人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然后两个人居然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个答案——Focus(聚焦)这个传言从哪里来的无从考证,但这两个人的确在专注这件事情上,是做得非常好的。
案例造火箭 你要造的不是一个大的火箭,而永远是它的某一个零件。
清单
为什么:呈现优先级【取舍】,让人专注【聚焦】,利于推敲,节省脑资源
是什么:分解和计划制定的工具,比如时间表和todo list,分为动态清单和静态清单
怎么做:
工具:飞书文档,把时间表和todolist融合到了一起;滴答清单
【案例】建筑,金融等行业就是清单驱动的行业
取舍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在列清单时,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取舍。取舍,就是列清单之后的排序、优先级。排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学思想。你的时间有限,你总得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就好像辩证法经常说到一个东西——我们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要分清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个说法它本质就是在甄选和取舍。
应用同时进行的不要超过五个,最好三个或以内
量化
为什么:分解过程中需要用到量化,比如一周学一节课,一天做三个页面等,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不然很难明确需要做什么,导致可能永远无法完成
怎么做: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
先找到最容易想到变量。
通过叙事画图,找到更多的变量(写下来、画出来、说出来)。
通过简单的四则运算,把它们串联起来。
案例【人生目标】之前知识大融通这个目标一直很模糊,但量化为精通3个,熟悉9个,了解此外中图法所有学科,做出27个跨学科成果,一下子就很清楚了,并且可以作为一把衡量进度的尺子,量化的目标是不容易变化的,可以一直沿用,即使达到方法还未知
OKR
为什么 如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
是什么
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又称「目标与关键结果法」,诞生于硅谷,是英特尔、谷歌 、甲骨文等公司使用的目标管理工具。
O 即 Objectives —— 想要实现的东西,是一个需要极致聚焦的明确目标
KR 是 Key Results —— 量化该目标的 1-3 个关键结果,是检查和监控我们如何达到目标的标准
action 达到关键结果的行动
怎么做
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简单来说,就是你每天早上睁开眼,都为实现这个目标感到踏实和愉悦为宜。【动机强度理论】
有可能完成的最大目标,跳一跳能够着的那种
设定目标 目标应该是重要的、具体的、具有行动导向并且能鼓舞人心的。它能够有效防止思维和执行过程中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
设定关键结果 参考 【SMART法则】,既具体的,量化的,可达到的,相关的,基于时间段(最重要的是可量化),关键结果是对目标的细化再量化
指定行动计划
设定每周任务和每日任务
注意目标最好是一个季度或两个月的,长期目标需要进行拆分同时的目标控制在三个以内(3-5),少即是多【取舍】
案例



资料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093831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000663
相关【黄金圈思维】一般思维是从what-how-why,而黄金圈是从why-how-what,其中why就是目标和信念,和OKR一样都是要聚焦目标【清单】清单适合简单工作,因为清单不能帮助你战略性地分辨优先级,也不能结构化地添加可执行细则。而这些,正是 OKR 的强项。OKR和清单在日常中的应用并不互斥,而是相互补充——OKR 是你目前在做的主要项目,每天当然也会遇到各种与主线不相关的支线任务,这些杂事则用清单记录。
3 案例
画一幅画
比如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和缺少绘画天赋的人,似乎画出一幅艺术作品是不可能的梦想,但用上分解的方法后,即使用 [左手] 也能画出《蒙娜丽莎》。
PS 这是托尼伯赞《唤醒创造天才的10种方法》中的案例,文中是为了证明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天赋,而文中的方法就是分解。
具体地方法如下图所示,你会看到一些放个,每一个方格以一个字母和一个数字标记出来,每一个放个都填上了一些不同长度和角度的线条,但每格的线条不是太多。
你的任务是,用你不常用的手仔细模仿前一页的图案,在对应的方格中画下来。


可以发现,每一格的内容都不算复杂,但组合在一起就方程了一幅复杂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分解】的力量。
上面的分解方式很简单,人人都可以理解并且动手操作。其实专业的绘画者也是采用的【分解】的方法,只不过不再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了。
如下为达芬奇画的一幅马的轮廓图,在这副轮廓图中,他将马腿分成不同的部分,即几个基础的艺术构建单元,然后再够画最终的,详细的线条。

而当下受过美术训练的绘画者,也是将一幅画【分解】为结构与细节,先画出骨架,在一点点完善,这也是分解的思想。
这个案例可以体现出【分解】的强大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样分解的方式有很多,而分解方式的不同往往代表着认知层次不同,更好的分解应该是更深刻,的更接近事物本质结构的,更具有一般性的。
练一首曲子
分解是有”好坏“的,比如上面案例中的以结构和细节的分解角度,显然比空间的分割更好,因为练习过程中前者更能够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其他领域的练习通用如此,分解思维固然重要,但好的分解更关键。
比如想练习一首曲子,最直观的分解方式是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练习,如果还难的话,就四分之一小节的练,甚至一个音一个音的练,然后不断熟练,最终连在一起弹出来。
用这种方式可以把曲子练出来,但练得多了会发现,技术没啥提高,曲子一首一首练过了留在脑子里的却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仅仅靠肌肉记忆死记硬背下来罢了,过段时间忘了之后就基本什么也不剩下了。
这和把一幅画从空间角度上分割成很多小块一样,这样的分解是粗暴的。更有效的分解应该是建立在事物本质之上的,比如音乐的分解应该是乐理角度的分解。
比如把曲子分解为,主旋律,伴奏加技巧,伴奏可以分解为一个个和弦进行,更细致的可以从和声角度进行分解
例(黄:旋律,蓝:伴奏,绿:技巧)

开发一个软件
软件是人类有史以来生产的复杂度最高的工业产品。软件工程也是工程分解结构应用到极致的学科之一,其中有大量的案例和方法可以学习
比如任何复杂的软件都可以分解为一个个服务,服务在分解为一个个包,再分解为一个个接口与类,再分解为一个个方法,最终落实套某个小问题的解决上。
还有一些分解方法,比如前后端分离,三层架构等等
软件工程对解耦上有着大量的成功案例,几乎每个成功的技术都是因为其在解耦上做出了的贡献。
。。。
这方面可以总结的太多了,之后专门总结下
实现人生目标
比如个人目标是实现“知识大融通”,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也是一个理想的方向。多年来陆陆续续看过不少学科和领域的东西,但似乎一直感觉在原地打转,这还是目标分解和量化做的不到位,所以这节课程后重构了实现目标的计划细节。
最早确定人生目标是几年前,当时目标就是一句话:"不断学习领域外的知识思维"。
如今看来太简略了基本没做什么分解,并且完全没做量化,这样子的目标和计划没法有效的执行,这几年的实践结果也是如此的。
那么如何【分解】呢?首先要知道这个事情的实质是“学习”,就如曲子可以分解为旋律和伴奏一样,学习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知识 和 实践,而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值得学习的,应该优先学习更底层的临界知识,比如思维方法这类的一般性更强的知识。于是可以分解如下:从知到行,临界知识——学科知识——生活实践,但重点是如何【量化】。
其实量化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人类已有的学科是有确定的,比如看中图法,分类大概有几万个,虽然很多,但是是有限的。之后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况有主次的学习,比如目标可以分解如下:
目标:知识大融通——(以临界知识为终点),融通所有学科,并做到知行合一;关键结果:精通3个,熟悉9个,总结27个跨学科临界知识,做出81个跨学科成果,了解此外中图法所有学科,最终实现百万量级的知识图谱,将所有学科贯通到一个图谱上
目标1:精通3个方向:知识管理,程序开发,吉他
目标2:熟悉9个领域:计算机(人工智能/NLP,爬虫,python,算法VR,3D打印,机器人),数学(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群论)、数学建模,数学史,分形几何,混沌,维度,无穷,博弈论、趣题与悖论、数学科普视频),艺术(唱歌,绘画,手工,视频制作,摄影,编曲,舞蹈,练字,魔术),文学写作,心理学,做饭,体育(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围棋,武术,健康管理),教育学及学校科目,英语
目标3:总结27个学科临界知识:数学(函数),物理学(热力学),生物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文学,化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工程学,复杂性科学,系统论,信息论,会计学,概率论,金融学,投资学,管理学,脑科学,历史学,语言学,逻辑学,经济学,营销学,人工智能(超智能体),艺术
目标4:做出81个跨学科成果。。。
目标5:了解此外中图法所有学科
到这里继续从时间上量化,比如,每年熟悉一个学科,每年做出3个跨学科成果等,这样子可能需要三五十年,但是终究是一生可以实现的目标,即使实现方法可以变,但量化的目标是固定的,就可以明确知道自己的进度到哪里了,这种量化的反馈就很重要。
然后就可以正式计划第一个去做的目标了,比如半年把跨学科知识学完,相当于打一个大框架,作为以后学习各个学科知识的基础,这也是看全局的过程。这里可以用上OKR。
O :半年学完27个邻接知识
。。。
。。。
KR1 跨学科工具箱听完,每个搜集5篇相关资料
KR2 每个发表一篇笔记,先能看然后慢慢优化
KR3 笔记阅读量达到500
时间表 每天早熵课程资料,周末发一篇文章
action1.1规划
action2.1规划
action3.1规划
然后就是每周计划和todo list了:每周学习一个学科临界知识。
然后就是【聚焦】当下了:比如这周的 【工程学思维】的学习。
。。。
这样子制定的目标,有明确【量化】的完成结果标准,并且【分解】为了可执行的小部分。
长此以往,最终的标终会一步步到达实现。
4 资料
托尼伯赞《唤醒创造天才的10种方法》https://www.soupan8.com/file/877968
OKR相关资料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093831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000663
吴军 谷歌方法论(待学习)
老喻 聪明人的10个工程思维(待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