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居伊德波: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里然后被烈火吞噬、德波的艺术和人生、...

(摘选自《文化研究关键词》)
在景观社会,所有的生活都把自己表现为景观的无限积累,人们的生活被五光十色的景观所包围。
景观将人们抛入一个抽象的表征世界,甚至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景观作为媒介,原先鲜活的生活本身被转变为一种表征。
景观并非简单地指以影像消费、商品消费和景观消费为核心的媒体和消费社会,它同时还指以影像为媒介的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和建立在景观之上的资本主义的整个运作体制。
但是从根本上讲,景观社会仍然是商品社会,因为它根植于生产,而景观本身就是一种被重新组织到了更高更抽象的水平的商品形式。
根据德波的观点,景观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其通过景观进行政治安抚。
景观通过创造幻想与种种娱乐形式所组成的世界来麻木大众,通过休闲、消费、服务和娱乐等文化设施来播散麻醉剂。
在影像的刺激下,这种伪需要的不断膨胀使人们不再热心于阶级斗争,而是涌向熙熙攘攘的购物中心,从而陷入消费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工人阶级反抗被剥削和不公平的愤怒不是发泄出来,而是被新的文化控制、社会服务以及增长的薪水分散并缓和了。
这样,“景观社会”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
其次,景观掩盖了人们或阶级之间的真实关系,作为消费者的统一身份使得人们忘记了社会现存的阶级区分,景观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真实生活的压迫中转移开来。
景观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景观所要求的是人们被动地遵从,它禁绝争论和质疑,它需要的是与景观相对应的观众,消极的看客。
生活在景观中的人们,被动地消费商品景观和服务,通过形形色色的媒介来把握这个世界,而不是积极地、创造性地投身于其中。
因此,在景观社会,视觉取代了触觉,成为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权性感观。
人们喋喋不休地谈论着电视、电影和体育明星,并且按照他们的影像来建构自己的生活。
但愈是沉溺于观看,人们离真实的生活愈远;
愈是屈从于自己的伪需要,愈不能了解自己真实的存在和需要。
人们生活在一种表象之中,离真实、直接的情感和愿望越来越远,而与受官僚控制的消费越来越近。
总之,景观将整个现实哲学化,将人们的物质生活转化为一种纯粹的观看。
继其之后,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德波的理论,波德里亚用一个以类象、内爆和超真实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替代了景观社会。
(不全,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