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想明白了,为何红箭73这种“落后”反坦克导弹还在量产

红箭73反坦克导弹,代号:HJ-73,是仿制自前苏联的AT3型反坦克导弹。1971年获得AT3导弹的原版实弹,1973年决心仿制,1978年设计定型,1979实际批量装备。这是一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战术导弹,其破甲威力在当时全球同代反坦克导弹中还算较为先进。在当时算是填补了可用可战反坦克导弹装备的空白。红箭73采用目视跟踪、三点导引、手动控制、导线传输指令,可攻击400米至4000米距离内的坦克、装甲目标或暗堡,也可以直接打击对手的单兵目标。导弹直径120毫米,长854毫米,翼展393毫米,全重11.3千克。线控制导方式。早期最大射程3000米,后期版本最大射程4000米以上;静破甲厚度相当于400毫米。该导弹由于发射后飞行初期有一个弹道调整期,因此打击目标距离越远反倒越准确。当目标在400到600米距离时,命中率60%左右;对600以上到4000米的目标,命中率可达90%以上。

全弹分为战斗部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使用前需要手工将两个舱体通过快速卡钩连接在一起;在弹体左上方弹翼根部装有一个曳光管,用于在飞行时进行观察和瞄准;战斗部包括风帽,弹体,组合药柱和电5引信等部件。运载体包括了发动机,控制组件,弹翼装置和曳光管。战斗部的作用是利用聚能装药的爆炸使紫铜药型罩形成金属射流进行破甲。红箭73的部署遵循集中使用的原则,装备红箭73的反坦克导弹班正常编制为8人,4人一组,分为2个战斗小组。每组1名射手、2名架设员、1名警戒人员,射手携带遥控装置,架设人员每人携带1枚导弹,一组2枚。因此一个导弹班可以携带4枚之多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具有相当的火力强度。在反坦克班出现战损等紧急情况下,单名射手也可以独立完成导弹的架设和发射任务。

红箭73导弹装备后不断出现改进型号,不论导弹本身还是发射制导系统,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反装甲目标能力的提升要求而进行了升级。主要升级版本有红箭73B、C、E等改进型。红箭73B的改进是在制导系统中增加红外测角仪,改手控线制导为红外半主动跟踪制导,从而一跃成为准二代反坦克导弹。既可采用红外半自动制导,又保留了原红箭73的手控制导能力,战斗部破甲威力得到大幅提高,静破甲威力由400毫米提高到850毫米米以上,具备直接和2代和3代坦克对阵的能力。不过不论红箭73反坦克导弹如何改进,其制导系统相对于后期各种更加先进,威力更强的新型反坦克导弹显然是“落后”了。比如后来的红箭12等反坦克导弹早就发展到发射后全程不用管,步兵发射红箭12后立即可以找掩体隐蔽。导弹可以完全自主飞行并且最终命中对手坦克的顶部薄弱装甲。而红箭73所有型号,发射后自始至终射手都要通过瞄准仪对准目标,直到导弹命中。

如果是最远4公里的射程,亚音速飞行的红箭73导弹就要飞行十几秒,因此射手本身有被对手定位和反击的可能。红箭导弹早就成了一个系列,从红箭8、红箭9、红箭10、红箭11,一直到红箭12。任何一种都比作为老式导弹的红箭73射程远威力大。有说法是,生产红箭系列的厂家,到目前仍然在维持红箭73改进型的生产线。也就是说仍在不断下线这种“落后”的导弹。前几年很多人对这种现象不理解。现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通过最近的几场局部战争,会把这个问题更容易想明白。这就在于现在各种反坦克导弹,在战场上真正被用来“打坦克”机会不到10%,大部分时间其实是用来打对手的火力点,甚至直接当超远程狙击步枪使用,打击聚集在一起的有生力量甚至单兵目标。一枚导弹换对手一个单兵,仍然是值得的。这也造成在当今的某些战场上,反坦克导弹成万枚的装备,普及程度比轻机枪还广泛。而普通的三代反坦克导弹的单价仍然在5万美元以上;像是发射后不用管的标枪或者红箭12,单枚仍然要十几万美元。而红箭73的最新改进型,早就低于1万美元一枚;总产量恐怕已经以10万为单位计算。如果是批发还能更便宜。因此在战场上每个普通步兵班都准备2枚,打任何地面目标都是手到擒来。在这方面相关单位确实有先见之明,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