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老百姓如何巧妙地“阳奉阴违”?读《被统治的艺术》

话说我们读一些“大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永远都是一些王侯将相。身为老百姓的我们,翻阅那些历史时,如果总是有“书生意气、壮志封侯”的想法,恐怕要掂量自己是否能经受的住从底层寒门向上爬必须面对的各种压力,搁在今天说,就是看不到的天花板。
读了大人物的传奇,难免好奇不同年代的小人物,也就是芸芸众生是否也有相似的“传奇”?虽然不见得那么气魄雄壮、威振千里,但民间往往有独特的智慧,与之相关的故事也往往让人或动容或慨叹良久,谁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呢!

其实与之相关的书还是比较好找的,于是,我最近先是读了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随后又读了《被统治的艺术》。这两本书的时代背景都是明朝,都是着眼于平常人的故事,我想,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读几百年前普通人的故事,应该是更能理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吧,于是,这两本书完全可以放在一起比照着阅读。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起来风趣幽默,里面的故事颇有一种荒诞喜剧的悲凉感。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讲历史,从后来马伯庸出版了《两京十五日》来看,此书多半是查找资料攒素材时的衍生作品。

值得一说的是,不少APP能免费观赏到该书正版电子版,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读一读,预计2天就能看完。
《被统治的艺术》的作者是加拿大学者宋怡明 。注意,不要因为宋怡明这三个字就认为他是个华裔,实际上,他是一位“根正苗红”的外国人。身为前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的学术报告既视感强了不少,但读起来依旧像是读故事,这点让我惊叹不已。

而且,中文版的章节标题用了格外亲切的章回体小说的标题形式,颇有一番乐趣。
《被统治的艺术》目录(部分)
导 论 悲苛政一门入军户 叹凄凉三子死他乡
明代中国的日常政治
第一部分 在乡村
第一章 服兵役贤弟勇代兄 分家产幼子竟承嗣
征兵、军役与家庭策略
第二章 藏祸心恶少诬富族 噤蜚语军叔访故亲
士兵与亲属的新社会关系
第二部分 在卫所
第三章 乱海疆倭寇混真假 犯走私官匪淆黑白
沿海卫所与海上走私
第四章 结连理戍兵入乡俗 办卫学军官传书香
卫所里的新社会关系
第三部分 在军屯
第五章 遭构陷家门逢厄运 诅书吏屯卒雪冤情
军屯内的制度套利
第六章 施巧计军户取民籍 联乡谊一庙奉二神
屯军与百姓社会关系之处理
第四部分 余音
第七章 认同宗异姓成亲族 作始祖关帝显神威
明代军事制度的遗产

如果单看书名《被统治的艺术》,我们可能还会以为这是要说“奴化教育”之类极为阴暗的内容,但关注到英文原名《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也就是《被统治的艺术: 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你就会恍然大悟,这又是一本借“小民视角”下的历史,讲政治的书。
明朝是封建制度下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一旦聊起明朝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御民体制”,那就说来话长了,而既然说来话长,那我们就长话短说好了。

《被统治的艺术》主要说的是“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也就是如何利用各种不违规违法的手段进行各种趋利避害。
这里出现的第一个概念是【军户】——由于明代的户籍制度我没深度研究过,大概只能聊聊我的理解。
这个【军户】还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设计的一套“完美政府”制度中的一环,即一旦“你”在明开国之际被列为军户,那么,整个家(族)就世世代代为军户,如果国家有需要,那么,这个家(族)中就必须拍出一个男丁前往军队服役。
与之相关的还有什么匠户、民户等,说白了,就是限定人民一生的职业与事业,除非你有幸读书中举,否则,大概一辈子都要承袭父辈、爷辈的职业,而儿子、孙子也是如此。当然,虽然想想就很不科学、厚道,但明代初期的社会就是这么运作的。

第二个概念就是【福建籍的军户】,他们是本书的主角。
以我与福建人的接触感受,我发现福建人普遍有极为浓厚的乡土(宗族)情节,可以简单理解为“大家族观念”,不像我们内陆地区往往以小家为单位,似乎福建地区、两广地区,以同姓同血脉为纽带的“大家族”才是“运作单位”。这就意味着,很多大策略往往是以集体利益优先。
当我看完《被统治的艺术》这本书后,似乎是能更加深刻地明白这种乡土(宗族)情节的历史渊源。单以福建看,明代沿海卫所在帝国统治中后期时不时需承担打击倭寇和海盗的责任,士兵出征,就真的是保小家与卫大国的统一;到了清代,沿海地区先是成为部分反清爱国人士的基本盘,平复骚乱不久,又面临外夷的坚船利炮,各种侵扰。总之,就是各种不安定。

在不安定的内外环境下,“抱团取暖”、“彼此依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于是,历史成为了促进家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家族必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既不能公然蔑视公权力引发杀身之祸,更不能俯首帖耳任人宰割,自然,“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我们得以从围绕上述核心衍生出的史料中一窥民众的智慧——说起来,都是被逼的!
在《被统治的艺术》这本书里,作者宋怡明先生从乡村、卫所和军屯这三个地点介绍了民众的四种应对策略,分别是:“优化处境”(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近水楼台”(strategies of proximity)、“制度套利”(strategies of regulatory arbitrage)、“诉诸先例”(strategies of precedent)。

我个人并不想在专栏里【深度】逐个拆解这4种策略,因为拆解之后,读书的乐趣就少了大半。我只想聊几个自己的感触。
第一,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皇权不下县”的现实情况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了生存空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地方军户与地方政府间,地方军户内部会为了各自的利益绞尽脑汁。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每个维度(层级)都在利用信息不对称。
说来也有趣,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地方军户内部为了协调各方关系,创造性的发明了类似当代“信托”的权利继承体系——这一切都是基于文书(格式条款)产生与履行的。由此可见,至少在军户这个领域,社会诚信有相当的“自治力”。

第二,与当代一样,本身拥有社会地位优势的人能更好地“利用”制度的漏洞。因为本书的参考资料往往来自【地方大家】的族谱,能拥有族谱,就意味着他们至少有累世的资源,其身份绝不可能是最底层的士兵。于是,利用本身已有的优势向上和向下都能谋求私利。
虽然本文开篇说主角是“老百姓”,实际上,这里的“百姓”并不是最广泛意义的普罗大众,而是普通人中更接近上层的位置。借用个不太好的说法,那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三,“编户齐民”制度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流民”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于是,控制人口有效流动成为历朝历代主政者必须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与控制人口有效流动相关的,是有效监督人口流动——知道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单以明代看,太祖朱元璋的一整套人口管理体制,虽然看起来什么军户、民户等有些不通人情,但结合早期实行的【黄册】制度,就能看出这些“顶层设计”是很有助于社会管理的。
也就是说老百姓总体比较安分,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明帝国内部至少是相对安定的(尤其是早期),人民虽然会有迁徙流动等,却并不是因为天灾人祸(战乱)。
注意,由于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所以,我们能从此书中看到各种“乱”,人口的流动缺少监督,这就意味着“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由小见大,可以看到明帝国的颓相,庞大的国家机器屡出问题,疾病缠身又无良医,大概只能坐以待毙了。

第四,是“以古鉴今”。之前我们也说了,福建的军户们会各种趋利避害,但利用规则的漏洞日久,往往就容易走到事情的反面。例如,明代是有海禁的,即限制海外贸易。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走私与海盗注定并起,而不少军户其实就是走私商人兼海盗,这种“黑白通吃”注定会让某个区域越发腐败。
同时,虽然一个家族内部的契约有效。但如果外部环境驱动人想法设法钻空子,势必会让人淡薄契约精神。事实上,正是由于政治环境和法治环境存在的漏洞促成人长于变通,以至于我国当代民众依旧未能足够重视契约精神。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完善的诚信记录和考核机制,缺少对法律和道德的尊重,长此以往,势必会让社会走向混乱,国家走向衰败,民族走向灭亡。

坦率地讲,《被统治的艺术》与同期阅读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样,都让我读到最后油然而生一种胆战心惊——巧妙地“阳奉阴违”,利在当代,祸在千秋啊!
在曾经的大时代和如今的大时代,其实不少基层民众最真实的生存处境都被会“选择性的忽略”,“被统治”之时,想要在挣扎中生存,注定是一种“艺术”——虽然这种艺术“很冷血与残酷”。
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吧!
《被统治的艺术》这本书“对(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极)富有启迪意义!”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