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行为背后暗藏了多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读《偏见的本质》

最近有部名为《樱与抱月》的番剧被平台下架了。被下架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涉及“敏感题材”遭遇举报。之后,引发的讨论也开始围绕诸如“为何日系的GL题材会被针对、国产的BL题材能留下”等问题。

诚然,这部番剧(暂时)下架的真实原因,平台和监管方并没有给出公开原因,我们也不好过分解读。由此,也让人忍不住思考一个概念,如果说《樱与抱月》真的涉及了GL这种敏感题材,那么,GL(or BL)这种自古以来就有的“边缘产物”是否一定要用“一刀切”的方式封禁?是否应该考虑用大禹治水的方式“宜疏不宜堵”,用一些更科学、合理、温和的方式加以调整和改善?
由此衍生的,我们是否对GL(or BL)带了【过度的偏见】?毕竟,GL or BL属于很小众的内容,一旦强制打压形成(社会)话题,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正巧最近读了一部名为《偏见的本质》的类社会学读物,似乎可以借此聊聊【偏见】的概念。
这本书很厚实,47万字,近560页,算是2020年读完的相当吃力的第2本厚书——另外一本书是《摩根财团》。《偏见的本质》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作者奥尔波特(1897-1967)的代表作。如果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我还不知道这位大佬——由此可见,自己度过的书还是太少了。

大佬们的思想总是能穿越时间,就像这本出版于1954年的《偏见的本质》,即使是在66年后的今天读,发现其观点用来品鉴当下社会文化依旧新鲜迷人。
这似乎也说明了2件事,第一,人类历史的确是像车轮一般既不断向前又循环往复的;第二,近百年来,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可能并未产生颠覆性变革。

自打突破了懵懂无知开始逼迫自个儿独立思考后,我越发觉得读书这件事的核心是“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庸”,说的刺骨一些,就是书中的精髓能不能提升个人的思考力。思考力就是生产力,如今的社会,只有洞悉人性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的各个维度无往不胜。《偏见的本质》围绕【偏见】进行现象的解读、概念的剖析,极具创造性与前瞻性。

我们先来看看本书关于【偏见】的定义——“对属于某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敌对的态度,仅仅因为他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 ,这似乎有点绕口,如果从概率论的角度看,可以粗暴理解为,夸大了某样本的特征,以至于认为样本中的所有个体均具备样本特征。
这,就是观点,而【观点】会形成【行动】,书中提及与【偏见】相关的负面行为按照程度从轻微到严重排序有如下几种:
仇恨言论 人们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甚至偶尔会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其他群体的反感。但许多人表达厌恶的方式从未超出这种相对温和的行为范畴。
回避 持有偏见者并不直接对他所厌恶的群体造成伤害,他完全是自己在承受这些不适应和回避行为的负面后果。
歧视 持有偏见的人开始积极地区别对待其偏见的对象,并对该群体造成伤害。他将遭受偏见的群体的所有成员排除在一些社会权益之外。
身体攻击 在情绪激化的情况下,偏见可能导致暴力行为或准暴力行为。
种族清洗 私刑、杀戮、屠杀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计划标志着偏见之暴力表达的最终程度。

至此,我们可以将概念套回现实,以前网络有个经典的梗——“粗鄙的异乡人”,就可以归纳在【仇恨言论】范畴,因为是“异乡人”,所以是“粗鄙的”。参考金人灭北宋,北人南迁的思路,异乡人带来的负面情绪往往是“利益侵扰”,本来临安人好好的过着日子,结果突然就兵荒马乱了,心里能不有点怨念吗?
如果我们把偏见视为“因个体利益受损而引发的负面情绪和过激行为”,就可以从表层理解当代社会依旧存在的各种“奇闻怪谈”,如果我们静下心观察世界,就能体会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各路媒体的新闻中,冷不丁就会冒出各式各样的偏见,涉及地域、族裔、性别、宗教等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对自己不认同的个人(群体、文化)的怨念是一种偏见,对自己认同的个人(群体、文化)的过于偏爱也应该视为偏见——这似乎又要提及一种过度自信的“清高”。
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在日常用语中充斥着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理科生话不多”、“同性恋是异端”、“XX地方骗子多”等。

诚然,偏见很难根除,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遭遇到让人不爽的事儿,自然会心生怨念,从而会对关联的人、事、物进行系统性总结,这种总结100%做不到客观公正,于是,必然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偏见】。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偏见】还算无伤大雅,但如果别有用心者利用【偏见】进行政治宣传、煽动民众并引发大规模的战争冲突,那就是灾难了。

例如,十字军东征时,西欧试图出兵的各个权力层对穆斯林的抹黑;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宣扬的“排犹思想”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规模地宣扬某种【偏见】,往往是某个利益集团的【阴谋】,阴谋的背后,自然是【利己】。
这就不得不让人慨叹,偏见产生可以从【利益】角度挖掘,那如果再深挖,还有什么?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偏见的产生“在于人类有缺陷的思维过程和几近无限的外部信息之间的矛盾”,由于“认知的固化和偏见的堆积”有助于降低我们的【识别成本】——本质上也是一种“趋利避害”,于是,偏见让我们自己觉得这个无序的世界变得看起来【格外有序】。
既然偏见的坏处很多,有什么打破偏见好方法呢?奥尔波特在书中提及,那就是【了解】。不仅要了解那些引发偏见的人、事、物,也要了解偏见的形成机制。也许当我们真的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人、事、物之后,再去剖析【偏见】背后的历史、社会、心理因素后,自然会变得更加包容且友善。

然而,我认为,读《偏见的本质》,并不能彻底消除我们产生偏见——因为做不到。我们可能会控制自己在某个时刻尽量避免产生偏见,但无法控制自个儿在所有时刻对所有事儿保持冷静、客观。就像我们懂得公式背后的原理才能加以利用一样,当我们了解偏见产生的根源,或许就能有效地调用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以控制其破坏性。
当然,既然“反者道之动”,既然【偏见】有助于影响人们形成观点并做决策,我们也可以利用【偏见】,这种玩的溜的除了政客,自然是商家,所谓的“品牌背书”就是利用【偏见】的代表——正如我们前文提及的,对某个概念形成过度的积极情绪,也算是【偏见】。
在缺少足够(完整、完全)的信息条件下,我们认为【坏】,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这是【偏见】;相似的,我们认为【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会因此受益,这也是【偏见】。

另外,读《偏见的本质》的同时,我还在读《棉花帝国》与白话文版的《三国志》。本来这三本书位列不同的时代与领域,相互间没啥关联,但穿透到利益层面,好像内在关系一切都豁然开朗——所有观点与行为的变化,都是【利益】的驱动。
《棉花帝国》的主线是棉花贸易。大英帝国的全球扩张,围绕世界的棉花贸易也在同步进行。虽然棉花商追求的是真金白银,但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更迭与文明的交流;同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各个军阀的初衷是自保,至于问鼎中原之类,当时肯定是不太敢想。但相互火并到最后,获益最大的那个自然就坐拥了天下。分久必合,不管你是否愿意,总要有一个人、一个集团收割最大的利益。

瞧,利益会驱动人们产生最利己的观点,做出最利己的行为——虽然这些偏见可能是精密设计下的产物。从微观的个体层面,似乎都是合乎情理的,而从宏观层面,产生的影响又是巨大甚至具有毁灭性的。
最后,还是要说回《偏见的本质》这本书。

我会将其与《娱乐至死》、《乌合之众》、《黑客与画家》等著作归类在“有启发”系列,这类书往往能帮我们厘清很多旧有概念的异同,更让我们学会对自己的固有认知“重新定义”,虽然我不敢说认同书中的所有观点,但我相信认认真真读完全书,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常规的碎碎念:保持读书的习惯吧!持之以恒,你终会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