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志书校对问题的探讨

2021-06-26 06:41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志书校对问题的探讨*

王照伦

 

    新编地方志中的差错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修志、论志、用志者议论的热点之一。除去原稿中的自身差错之外,校对不严不细造成的新差错是新志书差错率居高不下的基本原因之一。不少人认为校对工作是一种狗对狗、猫对猫,比着葫芦画瓢式的机械而又简单的工作,只要认识字就能把它做好。因此,很少有人在志书校对技巧、志书校对工作调度,特别是电脑排版校对技巧等方面作深入细致地研究,致使志书在校对环节上出现了一些本应避免的差错,导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个别新编志书难以叫人卒读,使数年甚至十数年的修志劳动付诸东流。本文结合修志实践对志书校对问题做一些探讨,希望尚未出版的第一届新志书和续志的校对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

    一、宏观校对

    一谈校对,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校、折校和读校等微观校对问题,对志书的护封和封面、封底、目录、页码、编排格式、图表、注释、正文顺序、附录等的分项校对重视不够,大都采取盘子喝水——一漫地来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致使分项的宏观校对,成为志书校对的薄弱环节,造成了在这些方面差错较为集中的现象发生。

    1.志封校对。志封指志书的护封、封面、封底、内封和书脊等。对它们的图案和颜色是否准确,套色准确与否,书名、编纂单位、出版单位、封面设计者、护封摄影者是否遗漏,或是否有错字、脱字,以及字体、字号是否准确,书脊、护封、封面、内封的书名、编纂单位、出版单位是否有矛盾,版权页、后记与序言的编委会成员、志办工作人员、编辑、编审等是否一致,等等。都要逐项校对,确保准确无误。

    2.目录校对。在将校样的目录与定稿目录校对准确无误后,应重点看目录中各编、章、节、目的页码与正文中的页码是否一致,目录中的标题与志书正文内的标题是否完全一样。《万宁县志》在目录倒数第二行的标题是《赞助〈万宁县志〉出版的个人和单位名录》,而在正文第789页上的标题是《捐助编纂〈万宁县志〉芳名录》,出现了矛盾。如采用目录的单项校对,就可以避免这种差错。

    3.编排格式校对。这里所说的编排格式,主要指志书的编、章、节、目、子目、细目、微目的编排格式,图表的编排格式后面将专门讨论,此处不作论述。对于志书编排格式的校对,不仅要找出各级标题的错别字,主要的是要保证编排格式的准确无误。个别新志书在编排格式方面十分混乱。这里所说的混乱主要指目、子目、细目、微目的编排问题,对于编、章、节而言,在我接触到的百余部新志书中都十分规范,一律居中排列。而有些志书的目、子目、细目、微目编排十分随便,个别的志书简直是五花八门,读者如不仔细分析和辨认,很难分清哪是目、哪是子目、哪是细目、哪是微目,甚至有的新志书将子目排在目的前头,太荒唐了。

    由于个别志书节内分级过多,一般有两级,多的达四五级,因此在进行志书编排格式校对前,应搞一个节内各级目的编排格式表,定准各级目如何编排。例如,目是段首排还是占一行?如果占一行,加不加序号?如果加序号,是加123、一二三、ABC还是甲乙丙?是用黑体、宋体还是楷体?字号比正文大还是与正文相同?是正体还是斜体?等等。都要在校对前搞清楚。其他的子目、细目、微目等亦应按照目的如上要求的内容明确定下来。然后分项逐级进行校对。在校对其序号、字号、字体、占行的同时,应注意上级标题和下级标题的编排是否正确。如校对目时,一定要注意它的上级标题是否是节并看其编排格式是否有错,下级标题是否是子目、编排是否有误,如果不是,就说明目的位置排错了,或虽然目上是节目下是子目但编排格式有问题,都要找出原因予以更正。这样,不仅校对了正在校对的这个分项,而且还能印证其上下两个分项,效果十分理想。我在修志实践中认识到,凡是经分项校对的志书的编排格式,一般不会出现大错,而未进行分项校对的志书的编排格式,很难保证不出各种问题。

    4.图表校对。图表作为一种特殊的志书语言,在表现形式和编排等方面都有别于文字记述。因此,在对图表进行校对时,要注意其特殊性。

    对于入志插图来说,要注意版式设计所留图位与校样所留图位是否一致,还应逐一将所留图位的大小与已制好的扫描图或胶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合适,不论是图位过大或过小,都应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另外,还要注意核对图的布局是否合理、图与文是否相呼应、图与表是否在思维逻辑上存在矛盾、志首图与志中图是否重复和矛盾、横排图方向是否十分正确,等等。要在印刷厂改样时将有关图的问题全部解决,不要等到印刷时又发现有问题,改起来费时费力还会增加印刷成本。例如,《万宁县志》志首照片有一张周总理和夫人在万宁和少年儿童在一起的照片,该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为“国务院总理偕夫人周恩来、邓颖超同志1960年2月在万宁和少年儿童在一起”由于校对不严,志书印好后才发现此处文字有错,重印已不可能,只好叫工人把前面“国务院总理偕夫人”这几个字贴住,留下了永久的缺憾(该志照片下文字说明,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写了职务,周恩来、李鹏、李瑞环、乔石等又未写上职务)。有一些新志书插图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就是在校对时没有看出来,在印刷过程中或出版后才发现不对头,编者图省事将错就错造成的,在志书中留下了不可弥补的差错。例如《大新县志》在第391页上插入一张“全茗土司古墓(明代)”图,因全志中无介绍该图的文字,造成了图、文对被志事物记述上的脱节。如果采取对插图进行分项校对措施,这类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校对入志表格,首先要看插入的位置是否合适,是否符合文表互见的原则。还要注意表的构成要素是否齐全。在与定稿表格校对项目和数字准确无误后,要特别注意6与9、3与5是否排混,相邻两个数码是否颠倒(如37排成73),小数位数是否准确,有几个零或其他数码连排时是否多排或少排了等问题。对于表号、表题、项目的字体和字号亦应多加注意,防止用错。另外,横排的表格,如在单页码上,要注意表题是否靠近书脑,在双页码上时要看看表题是否靠近左边的切口,以免将其排倒,给阅读造成障碍。如《白沙县志》第74页的两个表都排倒了,应在原位置上旋转180度,该志在双页码上共有6张横排的表1张横排的插图,除第238页上的《白沙县干部状况统计表》之外,其余都排倒了。

    5.注释校对。新志书对引用资料出处或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般采取夹注、脚注和编末注的方式。在校对夹注时,要注意其位置是否恰当,是否正好在被注事物或名词之后。在注文与正文的字体字号不一致时应注意校对其字体字号是否正确。对于脚注和编末注,首先要校对文中序号与注释序号是否一致,然后校对注释的字体字号等。

    6.正文校对。正文的宏观校对,主要核对其顺序是否颠倒和内容是否重复、遗漏,段落是否按定稿排列。特别是在图或表插入的地方,应注意图表前后的正文是否有重排和漏排的现象。

    7.附录校对。对于附录来说,首先要看其目录的顺序与目录是否一致,然后与定稿校对内容。如果辑录的是原始文献,最好能找来原件或者其复印件与校样核对。

    8.数字跨部类、跨章节、跨体裁校对。我认为,数字错讹是新编地方志中所有错讹最集中、量最大的一类,几乎所有的新志书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一问题。对于同一部类、同一章节、同一张图表和同一段文字中的数字错讹来说,发现相对地容易些。但对于一些不同部类、不同章节和不同体裁之间的数字矛盾而言,发现就比较困难。而隐性数字错讹,就更难发现和更正了。因此,志书编者应在修志的各个环节对上述问题给予足够重视的基础上,在校对的最后关头,打一场消灭数字错讹的歼灭战,使无志不有数字错误成为历史。在各部类、各章节、各种体裁自身校对数字无矛盾的前提下,采用跨部类、跨章节、跨体裁校对数字的方式,是全面发现和彻底消灭数字错讹的关键措施。

    在跨部类、跨章节、跨体裁校对数字差错时,应分显性数字差错和隐性数字差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校对。

    第一,显性数字错误。是指不用进行计算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数字矛盾,具体表现在同一数字在不同专志之间、专志与概述之间、专志与大事记之间、概述与大事记之间、专志内不同章节之间、正文与图表之间、图与表之间的不一致上。如《海南省志·人口志》“概述”与第七章“海南计划生育”记人口出生率前后数字不同;又如新编《蒙阴县志》,1987年全县水库、塘坝总数,水利专志中是603座,在农业专志中却记成588座,相差15座。该志书1964年6月12日一场暴雨的受灾作物面积,大事记记成47481亩,自然地理专志是47841亩,两处相差360亩。还是这部志书,1987年末商业局机关总人数,正文是29人,表格中是31人,差2人。《新泰市志》1985年煤炭产量,概述是1004.38万吨,煤炭专志却是1033.18万吨,二者相差28.8万吨。因此,凡是有可能在志书的不同部类、不同章节和不同体裁中出现的同一数字,一定要看一看是否一致。如发现矛盾应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第二,分项合计与总数之间的差错。一种类型是总数大于各分项之和。如《白沙县志》第3页第2段编者将全县分为东南部山地、东部盆地、北部丘陵地、西北部台地4个部分,并算出各部分占总面积的百分数。4个百分数之和应是100%,实际相加却是98.8%。另一种类型是总数小于各分项之和。还是《白沙县志》,第5页右栏倒数第2段编者写道:“1987年有商业企业1180个,从业人员2770人。其中全民所有制91个,从业人员739人;集体所有制132个,从业人员793人;个体商业1270户,从业人员1882人。”在这段记述中,企业个数与从业人员的总数均比各分项之和小,最明显的是仅个体商业就是1270户,比总数多90个。企业个数3项相加是1493个,比总数多313个;从业人员3项之和是3465人,比总数多出695人。

    第三,隐性数字差错。这类数字错误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如不具体计算,一眼根本看不出来。所以,发现和纠正这类数字错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方志学修养以及丰富的方志工作经验。否则,隐性数字错误根本不会被发现,更别说去纠正了。如新编《蒙阴县志》在自然地理专志的地貌章中全县总面积记为1601.6平方公里,而在该编自然资源章中设4个子目,每个子目中都有某一具体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数,用这4个百分数和它们所对应的具体面积算出来的全县总面积却都不是1601.6平方公里。问题就出来了:要么1601.6平方公里这个全县总面积是不正确的,要么所记4个子目中的各分项面积不正确,或者各分项面积所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数计算有误,甚至总面积、各分项面积和各百分数全部是错误的。又如《新泰市志》在概述中说1985年末全市有中学生5.16万人,比1949年增加244.7倍;小学生13.54万人,比1949年增加18.6倍。用这些数字算出来的1949年新泰中小学生总数为7118人。该志在大事记中记述新泰1949年中小学生为6860人,相差258人。这个差距,就使读者产生疑问了,大事记对还是概述对?也可能二者都不对。在校对时遇到此类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采取措施去消灭隐性数字错误。

    由此可见,对于一部志书不同部类或同一部类不同章节以及同一章节不同体裁之间的数字差错,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如不采用跨部类、跨章节、跨体裁的分项校对方式,别说消灭错误了,就是发现都很困难。因此,分项校对作为志书校对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消灭新志书中的数字差错,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微观校对

    微观校对亦称逐字逐句校对,在方法上,有读校、折校、对校等。因微观校对志界比较注意,修志同仁亦大都熟悉,加之有《校对手册》之类的专门论著对其中的具体操作技能有详尽的介绍,本文不展开论述。但是,在逐字、逐句、逐个标点符号校对过程中,亦有许多技巧,有人能很熟练地校出其中的错误,而有的人却对校样中的错误看不出来,这就是掌握没掌握微观校对技巧的结果。

    在进行微观校对时,应熟悉排印规范,并将校对符号、计量单位、汉语拼音或外文的排法、字型、字号等烂熟于心,还要特别注意在读校时音似音同而意不同的字、对校折校时形似意不同的字的识别,以免似是而非导致新差错的发生和校样中的新差错校不出来。如果志书定稿中有汉语拼音、汉语国际音标和外文时,要注意其大小写和正斜体的使用。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掌握了微观校对技巧再加上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就可以将新志书中的差错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完全消灭校样中的差错。

    三、执笔人校对

    我在修志实践中体会到,自己撰写的那部分志稿,校对时很容易发现校样中的错误。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执笔人校对的优势,当载有自己撰写的文章的样报样刊寄来时,只要把自己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不用与原底稿对照,就能把其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外文字母的大小写、图题、表题、图表内中的印刷错误看出来。所以,只要有可能,应尽量将校样交给撰稿人校对,这样校出来的志稿差错率可以大大降低,对于志书校对工作来说也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措施之一。

    四、电脑排版校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电脑撰写志稿或用电脑排版的志稿会日益增加。用电脑撰写志稿,能使志办撰稿、出版社编稿、印刷厂排稿实现一体化,可以大大地缩短志办编志、出版社编辑加工和印刷厂排印的时间,使志书以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电脑排版代替铅字排版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结局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修志工作者在志书校对中遇到电脑排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研究电脑排版的校对问题,就成为志书校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脑排版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并认识和解决它所存在的问题,使志书编者和修志工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1.优势。电脑排版不仅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铅字排版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在校对方面亦有着很大的优势。

    第一,电脑排版与铅字排版相比,能减少错误发生的根源。因为在电脑中脚注与其在正文内的序码是统一处理的,绝对不会出现二者不在同一页码上的错误。这是其一。二是电脑排版时,编、章、节、目、子目、细目、微目的字体、字号、序号、占行以及图表的标题、编号等都是用专门的命令控制的,校对时只校一条即可。如将第一编标题的字体、字号、占行校对无错,其余各编的标题的字体、字号、占行都不会出现错误。三是由于页码等是用同一指令控制的,不会出现页码编错及倒字、斜字等错误。

    第二,电脑排版校对工作量小。一是不需要人工整理原稿,它能对核红的“文件”(志稿)进行补充和删减。二是大部分索引的校对在对“文件”进行校对的同时就完成了。三是可以进行多处同时修改。如将全志中的“我县”全部改为“全县”,只要输入一条命令,不论一部志书中有多少处“我县”,就是有一万处甚至十万处也都会同时改为“全县”。

    2.新问题。在电脑排版校对时,会遇到一些铅字排版所没有的问题,应引起校对人员的特别注意。

    第一,校对电脑排版的志稿时,我们头脑中始终要有个“版本”的概念。有时我们会发现已经改正的错误又重新出现,就是因为版本多而误用了非最后版本的缘故。特别是放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输出来进行校对的某一部分志稿,应先把它与最后的一次校对稿核对,以确定它是不是最后版本。

    第二,会出现改了旧错又出新错的问题。由于命令使用不当、定位有误或命令范围有误等原因,会出现修改范围扩大等新错误。例如,我们要将某一子目的标题由宋体改为楷体,操作时如果忘了在标题后下达恢复宋体的命令,就会出现将整个子目的正文也全部改为楷体的新错误。

    第三,电脑打字有时会产生一种“病毒”,它能将储存在电脑主机内清样稿通过激光照排成付印的硫酸纸时,会产生某种字变。也就是说,清样是正确的,而硫酸纸却有错误发生。

    第四,个别意外情况。电脑排版有时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例如,因为有半个没有显示的汉字的缘故,会出现从校样上看有个汉字被重录了应删除,但从“文件”中看却没被重录,无法修改。有时我们将某个段落的某句话删除了,这一段排出来后反而比原先长了,这是由于软件为了使最后一行不至于太短而将整段文字排稀的结果。

    针对电脑排版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在校对时应采取一些新措施,以保证电脑排版的校对质量。首先,要对电脑及其排版软件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在校对时做到脑中有数。其次,改版时最好能有2人在场,一人操作一人监督。最后,主编或志书的责任编辑要将激光清样全部审核一遍,如发现有问题,应退回修改或调整,在调整后要重新出激光清样,在确定激光清样准确无误后方可签字付印。

    五、校对调度

    由于志书一般篇幅较大,使得校对成为一种量大、参与人员多的工作。因此,做好志书校对的调度工作是科学地、高效率地完成校对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在志书校对实践中体会到,如果按以下3种方式进行调度,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1.按计划校对。为了使校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负责人应制定一个《志书校对工作计划表》,采取分批出样、分批修改、分批付型的办法去开展校对工作。哪一部分在什么时候出清样,由谁负责校对,又谁负责修改,由谁负责定板,什么时间校对完成,什么时间修改完成,什么时间退回工厂付印等具体内容都要列入校对工作计划表中,严格按计划开展工作。

   2.发挥志办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如果某部分清样已经出来,志办一时又无人抽身,可以从社会上物色一批有一定校对工作经验的人做“替补队员”,将某些急需校对的部分交他们校对,可以不误工期。也可交给志办有活的人员加班校对,当然在报酬上要适当给予考虑。

    3.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些急待付印的志稿,或个别出了清样后发现有史实错误又作较大改动的部分,为了不影响印刷厂生产又保证校对质量,可以安排临时无活的校对人员突击校对,亦可把校样化整为零分给临时无活的人校对,然后由一人统校一遍。但急事特事不能马虎从事,要急事办得稳,特事办得好,确保校对工作质量。

    志书校对工作调度是修志工作管理的组成部分。负责调度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多方面的修养,起码要精通修志、出版、印刷等行业的有关知识。另外,他还必须头脑清醒,处变不惊,能取得出版和印刷部门的配合,并能得到志办工作人员的支持。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条件,在校对工作调度中才能做到上与出版社下与志书编者、内与志办外与印刷厂密切工作关系,使校对工作出现紧张而不忙乱、繁杂而有秩序的局面,保证志书正常出版印刷。


* 原载《海南史志》1997年第4期,与杨谦合作。


志书校对问题的探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