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康复评定复习题(有答案版)

2023-03-11 13:22 作者:答案鬼  | 我要投稿

康复评定复习大纲(康复方向

康复总论

康复概念、服务方式(机构内康复、社区康复、上门康复服务)

康复的目标、措施(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

康复医学概念、特点

康复治疗技术常用的方法

康复医学的原则、工作方式

三级预防的概念

康复的概念: 1969年WHO :“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地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

1981年WHO :“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

 

服务方式:机构内康复、社区康复、上门康复服务

 

康复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恢复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提高生存质量,重返社会。

措施

① 医疗康复

利用各种医学方法和手段(药物、手术、非手术)来预防和治疗病、伤、残。如颅脑外伤手术

②教育康复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病、伤、残者受到应有的教育

如专门学校,特教班

③职业康复

对病、伤、残者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使其获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如职业评定、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后的随访等

④社会康复

从社会角度促进医学、教育和职业康复的实施

社会福利,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改造环境等

 

康复医学的概念: 以促进功能恢复为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或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

 

 

 

 

 


 

 

康复医学的特点:

一、功能障碍为主导

器官水平:病损 (impairment)

个体水平:残疾 (disability)

社会水平:残障 (handicap)

2001年WHO发布的ICF称为身体结构与功能受损、个体活动能力受限、社会参与能力局限三个水平  

二、强调患者主动参与

                康复医疗的目的是摆脱患者对他人的依赖,提高个体活动能力和获得生活独立。患者功能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患者本人直接参与的功能训练,尤其是患者的个体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三、依赖团队协作

                康复医学涉及多个学科,要靠多个学科的跨科性合作而实现全面康复目标。同时采用协作组式工作方法(team approach)

 

康复治疗技术常用的方法:

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语言治疗 (Speech  Therapy)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康复护理(Rehabilitation Nursing)

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社会服务等。

 

康复医学的原则:

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三级预防的概念:

①一级预防  旨在防止致残性病损的发生,是通过各种措施预防各种原因造成的病损、意外事故、传染性疾病、发育缺陷、生育缺陷、精神创伤等的发生。     

②二级预防  旨在限制或逆转由损伤造成的伤残。当病损已经发生后,尽量将病损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防止残疾(失能)发生。

③三级预防  旨在预防残疾转化为残障。当残疾已经发生,应积极采取康复治疗,减轻残疾的影响,防止残疾加重并发展为残障。

 

 

 

 

 

 

 

 

 

 

康复评定总论

康复医学评定的定义、三层面

康复评定的目的、特点

康复评定的步骤

康复医学评定的类型和常用方法。

康复医学评定的基本原则

 

康复医学评定的定义: 是通过收集分析患者的各种资料,从而准确地判断障碍的情况并形成障碍学诊断的过程。

三层面: 功能障碍的评定;;

         能力障碍的评定 ;   

         社会性障碍的评定;(ppt上的)

(书上的)

1):病损:病损是由于疾病。外伤或发育障碍所致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心理的功能异常,这些异常影响组织器官或系统的正常功能,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

2):失能:失能是指个体在特定角色中的实际表现能力与社会的正常期望值或是标准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又可以分为活动受限和残疾。活动受限是指个体不能按照多数人的方式完成某种活动或任务。当个体多个功能受限并且不能承担家庭,社区,休闲,社会和工作中的角色时,活动受限就转变为此残疾。

3):残障:残障使各种环境不利因素所导致的障碍。

病损是生物水平的,失能是个体水平的,残障是社会水平的

 

康复评定的目的:

1)确定障碍层次,明确残障情况。

2)制定康复目标,奠定治疗基础。

3)判定治疗效果,修正治疗方案。

4)帮助判断预后,加强医患关系。

 

特点: 

1)广泛使用量表法。

2)强调分析性评定与综合性评定相结合。

3)重视专项的综合评定。

4)分析反复进行评定。(初期中期—末期)

 

康复评定的步骤:

1)收集资料:采集病史;检查障碍。

2)综合分析资料:确定障碍问题;明确残存的功能或能力

3)总结评定结果:分析障碍原因:分析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功能性活动障碍发生原因;形成障碍学诊断:明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康复医学评定的类型:

1)定性评定:从整体上把我患者的本质特征,根据患者所具有的性质特征,将其与其他患者或健康人区别开来。

2)半定量评定:定性评定中所描述的内容按等级进行量化,将等级赋予分值,从而更准确的反映障碍的性质,程度,但分值并不能精确反映实际情况。

3)定量评定:平定对象是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常常通过具体的测量获得,并以具体的数值说明评定结果

常用方法:观察法,量表法,视觉模拟尺评定法,仪器测量法。

 

康复医学评定的基本原则:

1)选择正确的评定方法:根据评定目的选着评定方法。选着信度效度高的评定方法。根据障碍选着评定方法。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选择适当评定内容。根据客观条件选择评定方法。

2)确定恰当的评定时机。

3)营造优良的平定环境。

4)实施专人的检查评定。

5)加强医患的密切合作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1:关节活动范围的定义指指关节活动经过的角度。关节移动骨在靠近或者远离固定骨的运动中,移动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夹角。

2:分类

①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是通过患者主动运动或者随意运动达到的关节活动范围。(书上) 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ppt上)

②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是指患者肢体被动运动所达到的关节活动度。(上上)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ppt上)

 

3:测量目的:

1)确定关节活动功能状况。  

2)明确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

3)指导康复治疗。

4: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生理因素:

1)构成关节的关节面的弧度差。

2)关节囊的厚薄,松紧。

3)关节韧带的强弱,多少。

4)主动肌,拮抗肌的力量。

病理因素:

(书上)

①关节内异常:(关节内骨折或者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积血或积液以及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关节先天畸形等自身疾病或损伤引起的疼痛。)

②关节外异常(关节周围组织损伤及粘连,瘢痕挛缩,骨折,肌肉痉挛,严重肢体循环障碍等关节外的疾病均可引起关节活动度的减小,周围神经损伤也可以引起关节活动度减小,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早期导致关节活动度增大,挛缩期则导致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小)。

(ppt上)

关节 关节炎症 关节内损伤 关节内游离体 关节腔积液 关节畸形

软组织  损伤水肿 软组织缩短与挛缩软 组织疤痕与粘连

神经肌肉 肌肉痉挛 周围神经损伤 中枢神经损伤

 

5:ROM测量的注意事项

1):明确适应证与禁忌证——关节急性炎症期、骨化性肌炎患者、关节脱位、骨折未愈合不能进行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2):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固定

3): 正确摆放角度尺

4):暴露检测部位

5):同时测量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6):认真分析运动终末感    

7):正确记录、分析测量结果

 

6: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肩、肘、腕、髋、膝、踝)(P16----P22)

7:ROM结果分析:

1)主动关节运动和被动关节运动活动度均减小(骨折,软组织病变)。

2)主动关节运动度减小,被动关节活动度正常(神经,肌肉病变)。

3)关节活动度增大(韧带松弛软瘫)。

 

肌力评定

1:肌力的定义  :指徒手或者运用器械对患者肌肉主动收缩功能进行评定,常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2:肌的分类:

1)原动肌:运动的发动和维持中一直其主要作用的肌肉。

2)拮抗肌:拮抗剂收缩产生的运动方向和原动肌产生的运动方向相反。

3)协同肌: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起收缩的肌肉和肌群(联合肌:与原动肌产生相同功能,中和肌:消除原动肌收缩时引起的不必要运动,固定肌:固定相关肢体,更好发挥原动肌对肢体动力作用的肌肉。)

3:肌收缩类型: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力明显增加,但即长度基本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

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力不变,但肌长度改变,引起关节的收缩。(向心性收缩:收缩时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长度缩短。离心性收缩:收缩时,起止点相互远离,肌肉长度增加)

4: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肉的横截面积:肌力的大小和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成正比。

2)肌纤维的类型(白肌纤维(快肌纤维),红肌纤维(慢肌纤维),中间肌纤维)。

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4)肌肉的初长度。

5)肌肉收缩的类型(离心>等长>向心)。

6)关节角度。

7)年龄和性别。

5:肌力测定的方法分类:

1)根据是否使用器械:徒手肌力评定,器械肌力评定(简单仪器,大型仪器)。2)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等长肌力评定,等张肌力评定和等速肌力评定(借助       测速器:向心,离心)。

6: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补充分级法)+-(表3-2,P30)

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  别

标  准

相当于正常肌力的%

0级

无肌肉收缩

0

1级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10

2级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活动

25

3级

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级

能抗重力和一定阻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

75

5级

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

100

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在Lovett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运动幅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分级,制定了MRC分级标准

MRC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别

标准

5

能抗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5﹣

能对抗与5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至100℅

4﹢

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

4

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肌力达不到5级水平

4﹣

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的活动范围在50℅到100℅

3﹢

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阻力

3

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任何阻力

3﹣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至100℅

2﹢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以下

2

消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2﹣

消除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至100℅

1

触诊时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0

无肌肉收缩

 

7:徒手肌力检查注意事项:

1)选择适合的测试时机。

2)取得患者充分的理解和积极的配合。

3)指导患者采取正确姿势和体位。

4)阻力施加于肌肉附着部远端,力量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相反阻力施加大小应持续平稳,密切观察患者,随时停止测量。

5)注意双侧对比。

6)把握禁用,慎用情况。

7) 采取正确的检查顺序(先做三级检查)。

8:主要肌群MMT评定方法(肩屈曲、伸展、外展、内外旋,肘屈曲、伸展,腕屈曲、伸展,髋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外旋,膝屈曲、伸展,踝跖屈、背屈)(P36----P61)

9:器械肌力评定的常用方法:

1)等长收缩肌力评定:握力,捏力,背肌力,四肢肌肉测力。

2)等速收缩肌力评定:等速测力装置进行。

 

肌张力评定

一、肌张力定义、分类

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临床上以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

分类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

二、肌张力异常的类型        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肌张力紊乱

 1、肌张力增高

    痉挛---是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是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产生的。表现有巴宾斯基反射阳性,折刀样反射阳性,阵挛阳性,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阳性。

    僵硬---亦称强直,是主动肌和拮抗肌一致性增加,使得身体相应部位活动不便和固定不动的现象。僵硬相对持续,且不依赖牵张刺激的速度。是由于椎体外系的损害所致。表现为齿轮样僵硬或铅管样僵硬。

2、肌张力低下又称为肌力弛缓,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水平。

        表现为肌肉松弛软弱,牵张反射减弱,触诊见肌腹柔软,弹性减小,被动活动是肌肉的抵抗减弱甚至消失,活动范围增大。肢体的整体运动功能受损,伴有肢体肌力减弱或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由小脑或椎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也可由于末梢神经损伤及原发性肌病造成。分为轻度肌张力低下、中和重度肌张力低下。

        轻度肌张力低下特征---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下,肢体仅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随即落下;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中和重度肌张力低下---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下,肢体迅速落下,不能维持规定肢位;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3、肌张力紊乱---是一种以肌张力损害、持续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表现为肌肉收缩快或慢,且表现为重复、模式化,肌张力以不可预料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

三、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MAS

痉挛级别

肌张力程度

评    定    标    准

0级

无肌痉挛

无肌张力的增高

1级

轻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

轻度增加

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机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

明显增加

通过关机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教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进行被动活动

3级

严重增加

被动运动困难

4级

僵直

僵直部分呈现屈曲或伸直状态,不能活动

 

平衡评定

、平衡的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

二、平衡功能的分类

1、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2、动态平衡    ①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②他动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三、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1、感觉输入     包括 视觉系统、躯体系统 和 前庭系统

    2、中枢整合

    3、运动控制    包括 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 和 跨步调节机制

四、平衡反应、种类

平衡反应: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变化时,人体为维持平衡所做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为恢

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性反应

种类:

1)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面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2)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由于身体的支撑面发生倾斜或移动而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3)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

4)坐位或站立位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五、平衡评定的内容

1、静止状态下的平衡功能                  

2、运动状态下的平衡功能

3、动态支撑面的平衡功能                  

4、姿势反射

六、平衡功能的常用评定方法(P97-99)

1、观察法   

2、量表法(Berg平衡量表)    

3、仪器评定法  ①静态平衡测试 ②动态平衡测试

 

协调评定

1:协调运动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者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动。(主要分为两类: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和小肌群实施的精细活动)

2:协调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1)小脑功能不全:小脑性共济失调。

2)基底神经结功能不全: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发生障碍。

3)脊髓后索功能不全:同侧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感觉障碍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

3:非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非站立姿势下进行的动态或静态运动的评定: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一)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和对指 4、对指试验 5、粗大抓握

6、轮替试验 7、反弹试验 8、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   9、跟膝胫试验

10、足趾触评定者手指    11、画线试验    12、振子试验

(二)分析评定  P104

 

步态分析

1:步行周期:是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 站立相∶迈步相=6∶4

分期:站立相分解为五个分期,迈步相分解为三个分期

① 次着地  ②承重反应期  ③站立中期  ④站立末期   

⑤迈步前期  ⑥迈步初期    ⑦迈步中期  ⑧迈步末期

 

2:常见病理步态的特点:

关节肌肉损伤:

1)足内翻: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曲

2)足外翻:脑瘫。        3)足下垂       4)足趾卷曲        5)拇指背伸       6)膝塌陷     7)膝僵直    8)膝过伸        9)膝屈曲              10)髋过屈11)宽内收过度            12)髋屈曲不足。

3:常见伤病步态:

   外周神经损伤:

1) 臀大肌无力步态:站立相后期臀部突然后退,中期腰前突。

2) 臀中肌无力步态:站立相早期和中期骨盆和中期骨盆向患侧下移超过5度,

髋关节向患侧突,肩腰出现代偿性弯曲。

3) 屈髋肌无力步态:站立末期向后,迈步相早期突然向前摆动来进行代偿,患  侧步长明显缩短。

4)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膝关节过伸。

5) 胫前肌无力步态:足下垂,下肢功能性过长,跨槛步态。

6) 腓肠肌无力步态:步幅缩短,步速下降。

中枢神经损伤:

1)偏瘫步态:画圈步态。            2)截瘫步态:足下垂,跨槛步态。                     3)脑瘫步态:剪刀步,交叉步,醉汉步态。     4)小脑共济失调步态:醉汉步态,蹒跚步态。      5)帕金森步态:起步困难,前冲步态,慌张步态。

骨关节损伤步态:

1)短腿步态:斜肩步。

2)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3)关节不稳步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鸭步。

4)疼痛步态。

疼痛评定

1:疼痛分类:

1)按疼痛性质分:刺痛,灼痛,酸痛,放射痛,牵涉痛。

2)按疼痛部位:躯体性,内脏性。

3)持续时间:短暂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再发性。

4)疼痛程度:微痛,轻痛,甚痛,剧痛。

2:疼痛评定常用方法:

1)一般检查:了解病史。        2)观察          3)查体      

4)功能评定和心理评定,其他检查。

3:视觉模拟量表的具体评定方法:在白纸上画一条10cm的粗直线,两边分别是无痛和极痛,患者根据自己感受疼痛的程度,在直线的某一点表达出来,然后使用直尺测量从无痛到患者确定的直线距离,已测的的数字表达疼痛的强度,重复两次,取平均值。

 

心肺功能评定

1:代谢当量概念met: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是评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1mets=耗氧量3.5ml/kg.分钟,即安静坐位时人体每千克体重每分钟消耗氧气3.5ml。

2:心电运动负荷试验的类型:

1)按终止标准分类: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低水平运动试验。

2)按运动方式分类:活动平板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手摇车运动试验,等长收缩运动试验(握力试验),六分钟步行试验。

3:注意事项:1)认真筛选适应症,严格掌握禁忌症。         2)加强安全防护,避免意外发生。             3)以等张运动为主,尽量避免等长运动。        4)严密注意运动时心肌缺血表现。               5)准确把握运动终点。      6)减少影响因素,提高结果准确性。

4: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

1)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心悸气促,心绞痛mets>=7.

2)轻度体力活动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即可引起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Mets=5—7.

3)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是尚正常,低于日常活动量,也可引起气促,心悸。Mets=2—5.

4)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休息时仍有心悸气促,mets<2.

5:概念

1.潮气量(TV或VT):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为0.4-0.6L

2.补吸气量(IRV):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正常为1.5-2L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正常为0.9-1.2L

4.残气量(RV):也称余气量,是指补呼气末仍残留在肺内不能被呼出的气体量.男性为1.5L,女性为1L

5.深吸气量(IC):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 占肺活量的75℅

6.肺活量(VC):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VC=TV+IRV+ERV. 男性为3.5L,女性为2.5L

7.功能残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ERV与RV之和。

8.肺总容量(TLC):是指用力做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容纳的气体量。男性为5L,女性为3.5L

9.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肥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乘呼吸频率.5-9L

10.肺泡通气量(VA):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总量,为每分肺通气量的有效部分,即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正常为3-5L

11.最大通气量:反映通气功能的最大潜力。70-120L

12.用力肺活量(FVC):是指用力吸气到肺总容量位置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          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13.时间肺活量(FEV):又称用力呼气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至肺总容量位置后,再尽力快速呼气至残气位,分别测定呼气的第一、第二、第三秒末所呼出的气体量,分别称为FEV1 、FEV2 、FEV3

6:通气功能障碍分型

 

 

阻塞性

限制性

混合性

 

肺容量

 

 

肺活量

正常或减少

明显减少

减少

功能残气量

明显增加

明显减少

不一定

肺总容量

正常或增加

明显减少

不一定

残气量/肺总容量

增加

不一定

不一定

 

 

肺通气量

 

 

 

用力肺活量

正常或减少

明显减少

明显减少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

明显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

第一秒用力呼气率

明显减少

正常或增加

正常或减少

最大通气量

明显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明显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

气速指数

 

 

不一定

 

 

认知功能评定

一、认知: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获得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注意、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过程。

二:注意:是指在指定时间内关注某种特定信息的能力。

注意障碍的表现特征:

1.觉醒状态低下    2.注意范围缩小    3.保持注意障碍

   4.选择注意障碍    5.转移注意障碍    6.分配注意障碍

三、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以往曾经发生和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存和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障碍的类型:瞬时记忆障碍、短时记忆障碍、长时记忆障碍

失认症:是指患者丧失了对物品、人、声音、形状或者气味的识别能力

失认症的表现:1.视觉失认  包括物体失认、面容失认和颜色失认      

2.触觉失认  

                  3.听觉失认  包括非言语性声音失认和言语性声音失认    

                  4.单侧忽略    5.身体失认    6.疾病失认    7.Gerstmann综合征

五:痴呆:是一种由于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面的智能和记忆衰退,而无意识障碍

MMSE的使用方法:

1.总分30分。主要对定向、记忆、语言、计算和注意等功能进行简单评定,耗时约5~10分钟.

    2.评定计分标准:回答或操作正确记“1”,错误、拒绝回答或说“不会”均记“0”。

    3.结果分析和分界值:24分为分界值,18~24分为轻度认知功能受损,16~17分为中度认知功能受损,<15分为重度认知功能受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1:日常生活活动(ADL):人们为了维持独立的日常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等方面内容。

分类:基本性ADL(basic or physical ADL,BADL or PADL)

         工具性ADL(instrumental ADL,IADL)

2:常用的ADL评定量表

1.Barthel指数    2.Katz指数    3.PULSES评定   

4.独立生活能力评定(FIM)   5.功能活动问卷(FAQ)

 

3: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

4:熟悉FIM量表的应用

5:ADL评定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生存质量评定

一、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称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广义的生存质量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优劣状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健康、教育、营养、环境、社会服务和社会秩序等方面。

 


康复评定复习题(有答案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