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博历年真题(育明2020年学员回忆版)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博历年真题(育明2020年学员回忆版)
育明考研考博大印老师整理
【温馨提示】2015年以来,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博招生方式进行了数次改革,包括命题人、考试形式、录取人数。现在每年10月份开始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来年三月中下旬就开始笔试、面试。2015-2020年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考博录取的学生基本都是育明一对一或者视频课程(4998Yuan)学员,高校教授授课、精准讲解、独家师资。
现在考博基本都是采用“申请-考核”制度,申请考核制度并不是说都么有笔试,很多院校为了凸显客观性,还是保留了笔试这一项,此外申请过程中,资料的撰写很重要,尤其是研究计划,这点是大多数考生忽视的,而且根据经验来看,很多考生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撰写,因此,我们建议在育明教育咨询师的指导下撰写。
未来备考博士,要注意以下几点:(1)每个院校的考博时间是不一样的,加之每个院校博士招生人数有限,所以育明教育大印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多选择几个院校进行备考,一般而言,选择3-4个院校比较合适,这几个院校选择应该注意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 可以选择 北大、南开,首师大、中财,矿大、地大等三个档次的院校。因为只要是211或者双一流的院校的博士,对于你以后进入高校任教或者从事相关的工作是太大影响的。切记孤注一掷的之报考一个院校。(2)很多考生问考博辅导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对于考博而言,最重要的是三点:第一,考博信息,即考博院校和考博侧重点的选择问题,这点一般的考生很难完全了解,因为很多院校考博信息并不对外公开,但是育明教育有12年的辅导经验,很多内容是比较了解的;第二,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这点一般的考生可能很难独立完成,尤其是研究计划,因为研究计划既需要和所报考导师相关,也需要和自己本硕专业相关,这点都在咱们的辅导之内;第三,专业课考试范围和考试侧重点,这点也很重要。
育明教育大印老师研究发现,北大人大清华北师大北航南开中山武大复旦等院校行政管理考博越来越趋向于考察热点问题,尤其是政策热点问题,比如产业政策争论、垃圾分类、放管服改革等,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一些热点方面的参考书,如下所示: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行政管理考博真题交流扣扣群:5161-96971,未来各个院校都是申请考核制度,所以一定要提前准备,在联系导师前一定要把研究计划、申请资料准备好,不然联系了也是浪费时间。研究计划的撰写育明考博有专门的高校老师给大家进行指导。

2010-2020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博真题汇总:
1.政府规制理论。
2.多源流模型。
3.大部制改革,谈谈未来中国政府改革的趋势。
4.放管服改革,更多真题加vx:136-9134-9140
5.政策工具与环境保护问题。
6.有时候会给段材料进行评价,比如之前的闯黄灯的事情。
7.张居正:天下大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请结合公共管理理论进行评价。
《公共管理学》这本教材,这本书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框架、政府的起源与发展、政府体制、政府运作流程、政府监督及政府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我收获了新知识,也有不少感想。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府的由来与发展、政府与政党关系以及政府体制。其中,职能是政府存在的前提,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核心;权力是政府存在的基础,也是政府职能得以履行的保证,所以职能和权力可以合称为“职权”,二者不可分割。第二部分是政府的运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一个逐渐完善的政府体制存在的目的就是履行职能,包括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第三部分讲述的是政府的监督。由于权力的不断膨胀,且政府涉及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随时都有侵犯私权的可能,因此要通过法律制度、监督、伦理制度等对政府进行约束。第四部分讲的是政府改革与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一方面改善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涉及政府经济社会管理重心的转变、管理方式方法的转换。
丹尼斯·缪勒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领域、公司治理和政治经济等方面,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选择、产业经济和宪政经济。同时也是公共选择协会、南方经济协会、工业组织协会和EARIE的前任主席。
他认为,政府设计政府议程是从自身出发而不是为社会服务,是借着公共利益的名义来扩大自身效率低下的规模,实质上是牺牲公民和纳税人的利益。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的商业运行过程中追求的是他们自己的议程,同样牺牲了股东的利益,盲目扩大公司的规模和低效率的生产。
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著作,其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国家起源、利益集团和政府规模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主要是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它是一种利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代议制民主立宪制政府在治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经济理论假设来分析并指导政府行为,在传统上属于政治学的范畴。
学术价值和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市场决策方面是政府“有形手”和市场“无形手”一起抓,非市场决策主要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实际上也说明我们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公共选择方面也有相似之处。那么《公共选择理论》中所论述的一些观点和假设也就可以取长补短了。比如《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核心命题——“经济人”假设,可以启发我们国家的财政改革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一个社会经济人出于个人私利考虑要求积极参与的税收机制。在政治管理中引入“经济人”假设,设计出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可以鞭策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制定出更有效率的制度和政策。除此之外,《公共选择理论》基于理性选择假设提出“偏好显示机制”,对我们国家完善基层民主和制定更为机动有效的财政政策就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财政和政策都应当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原则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要做到这一点,仅凭决策者的上层设计和个人的优良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有一套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及时互动、上下传达的有效机制,建立“公民的偏好显示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假设,在具体的理论阐述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却过于将利益放大,将社会中存在的活动实体都看作是为了追求个人私利的“经济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宣扬个人私利,是一种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我看过一个故事来讽刺《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社会影响。说有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在路上相遇,一个是外地人,一个是本地人。外地人要回家不认识去火车站的路该怎么走,就去问那个本地人。而本地人是准备去邮局寄信的,但是邮局的方向与火车站是背道而驰的,于是本地人就用手指着邮局的方向,对外地人说:“看到没?就在邮局那个方向一直走就是了,这是我的信件,您可以顺便帮我投递一下吗?”外地人表面一口答应并连声道谢,但是心里却在想着:等待会拿到信件后就把里面值钱的东西拿走。
同时因为社会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选择并不都是出于经济或者私利的目的,比如说福利国家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如最近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者行为,甚至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医疗救助场所等,他们更多寻找的是个人的理想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用《公共选择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我在查资料时看到詹姆斯·布坎南与戈登·图洛克针对《公共选择理论》存在的这些固有的局限性,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得出另一种解释。他们认为,《公共选择理论》只能用理性选择的私利动机来解释社会和政治行为的一部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一切社会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只是用来服务那一小部分可以用“经济人”假设来解释的社会群体,并负责帮助他们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所以,他们得出结论,基于这种思想,《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学者也片面强调人们的行为是受非常多的动机影响的。他们甚至认为包括社会上存在的那些志愿者行为的社会价值行为都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做出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