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秋

2022-12-12 09:57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东周

春秋

一、王室衰微

1、王畿锐减

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初,还有约六百里的王畿。后来因为赏赐有功诸侯及被外部抢夺,逐次缩减,最后,仅剩下成周一二百里。

2、王权丧失

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不断丧失,诸侯强大。“政由方伯”。有些诸侯甚至公然与天子对抗。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例:周郑交质变成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率陈、蔡、卫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射王中肩,王师惨败。周天子的威严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3.财政拮据

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赙”、“告饥”、“求车”、“求金”。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在政治上也受诸侯的摆布。

4.礼崩乐坏:

周天子共主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社会进入一个动乱的时代。

二、大国争霸

春秋五霸

说法一: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说法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首霸

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任管仲为相,建立霸业。

1.改革内政

目标: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原则: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

措施:

①  叁其国而伍其鄙:将“国”分为工乡、商乡和士乡,将“鄙”(野)分为五属。

②  相地而衰征:按土地肥瘠情况征税

③  作内政而寄军令:加强对常备军的控制和训练

2.尊王攘夷

利用天下共主周王室的威望,遏制少数民族的侵扰,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3.大会诸侯

召陵之盟:在河南郾城与楚国订立盟约,取得了霸主地位。

葵丘之盟:周襄王元年(前651年)的葵丘(河南兰考)之会,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霸业达到了顶峰。

《战国策》: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2)宋襄公图霸

宋襄公不自量力,妄图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公元前638年,以郑国依附于楚国为借口,率军攻打郑国,在河南柘城县北的泓水一带与前来增援郑国的楚军相遇。由于他采取了愚蠢的“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

(3)晋文公取威定霸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经历丰富,继位后发奋图强。

措施:扩充军队,将军队由二军扩充至三军、五军;作辕田(允许土地买卖);任用贤能(赵衰、贾佗、狐晏等);平定周王室内乱,恢复周襄王的地位;城濮之战,打败楚国。

(4)秦穆公称霸西戎

崤之战,使秦朝东进受阻,秦穆公将进攻的苗头指向了邻近的戎狄部落,短短五六年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史记·秦本纪》)

取得了独霸西戎得地位。

(5)楚庄王争霸

楚国经过楚武王、文王、成王等几代人得经营,控制了南方淮泗水、群舒、濮等广大地区;任孙叔敖为令尹(相),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敖作芍陂,秀寿春古城,北边设防;平定若敖氏等旧贵族的叛乱

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6)弥兵之会

1.公元前579年华元弥兵:宋国华元约合晋楚,订盟互不加兵、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者。

2.公元前546年向戌弥兵:宋国向戌约合十四国会盟于宋。楚人争为盟主,晋人让步,由楚主盟。达成协议:晋楚同为霸主,效果同时朝贡于两国;大国齐、秦分别与晋、楚结盟。晋楚遂平分霸权。

(7)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即位之初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和著名军事家孙武得协助下灭徐破楚,一度占领楚国都城,后秦兵救楚,加之其弟反叛而元气大伤。公元前496年与越国交兵,伤指而死。其子夫差继续与越国  对抗,通过“夫椒之战(前494年)”,迫使越国投降,又大败齐兵,会盟黄池,  与晋争霸。

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屈辱求和,回国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整理国政,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转弱为强。公元前482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中原后方空虚灭掉吴国,大会诸侯于徐州。

问题: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1.  争霸战争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大国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开疆拓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2.  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

3.  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争霸战争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春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