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寻路】反思与挣扎
日暮寻路,是众多如玛恩纳之人,目睹诸多意识形态的末路后迎来的黄昏,是决意踏上新征途的苦行。

一、只见星辰

这是一套非常有趣的话术。虽然但书并非真的这么想,但这确实解释了布尔乔亚社会给普罗大众灌输的社会机理。但书把村民比作那些经营书报亭的人,如今书报亭被淘汰了,没有人给予他们应有的公正,村民也是大工业时代下被淘汰的人,连社会都不给予他们公正,为什么一家企业可以给你们呢?也就是说,村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拿少的可怜的份额,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这是社会选择的,是“自由”的结果,是社会让他们淘汰的,是他们自己一手酿成的,那么我只是顺水推舟也心安理得了。
事实是这样吗?村民理应受到欺压和剥削吗?村民只是因为自己,也就是所谓的“不努力”,而沦落到底层的吗?决定这一切的秩序,也就是所谓“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答案是,“自由”就是布尔乔亚精心设计的一场隐性骗局。如果社会许诺给所有人发展的自由,那么必然会有人事先积累起更多的资源,可能是靠投机,可能是靠先天拥有,这些资源再助力他们获取更多,进而达到垄断。这些垄断的人,必然是这一秩序的设计者,因为只有他们更懂得如何玩弄这一套体系,而那些被蒙在鼓中的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机会早就被蚕食到可怜的地步了。也许有人会像故事里的员工一样问:“你们难道不能去找一片无人之地,建立一个村落,安安稳稳地生活吗?”这是完全不现实的,因为卡西米尔社会的本质根本不是许诺人以自由,而是将尽可能多的人,让他们以主动或被动的形式,卷入大工业的生产与消费中去。即使你选择固步自封,守在自己的村落里,你生活所依赖的许多东西,也是离不开社会生产的,只要有一丝联系,便会被慢慢牵扯进去。所以,当盖尔工业提出低价收购村庄的土地时,这跟不是是否愿意,或者价钱多少的问题,而是单方面的,盖尔工业对村庄价值的宰杀。
而他们当然不会让你感觉到这种实质,他们会尽可能地保护这一套制度体系的稳定性,不让任何人发觉异样,以保护制度不受批评的方式概念化人的痛苦,将痛苦重新定义为根源于个人而非社会原因,导致他们如此贫穷的是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已经逼到眼前的工业机器,和他们对生活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问题。

对,没错,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些卑劣的本质,包括但书。我们知道,“期待人为制定律法能够实现公正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荒诞。”但为什么,社会还能安然无恙地运行下去呢?不是因为人们相信“自由”,恰恰是因为人们都不相信“自由”。他们相信什么?他们相信别人相信“自由”,他们相信自己装作相信,会比不相信分得更多的肉羹。
这就是意识形态,他包括相信相信的东西,也包括相信不相信的东西。因为他们统一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就是在相信。
一个很巧妙的例子:孩子们在圣诞节的夜晚,都会把袜子挂在床前,期待第二天能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但当然,他们大都有意无意地知道圣诞老人并不存在,是父母在扮演圣诞老人的角色。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挂呢?因为在圣诞节挂上袜子,就会有人送礼物。没错,其实有没有圣诞老人,孩子们信不信圣诞老人都不重要,他们只在乎圣诞节—袜子—礼物,一套简单明了的,可以满足他们的链条。
对于许多宏大叙事,比如宗教,它们不乏宗教徒也是这样。
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欢但书这个角色。我看到了她因为欺骗了村庄而后悔,她知道自己这么做是错的,她早就不相信这简单理想的法律条文了。对于这个社会来说,相信与否根本无关紧要,只要你还在这么做,可能因为是懦弱、对社会体系还抱有一丝幻想、或者至少还能能达到满足生活的目的,这就够了。只要每个人都这么做下去,布尔乔亚的社会依然会辗过一个又一个无辜的村落。因此,无论如何,但书的这一套话术是令人唏嘘的,是没办法简单用“律师的职责”来掩盖本质的。
幸好,故事没有特意洗白但书,说什么“我也是有苦衷的”、“我小时候也过着贫穷的生活”之类的,而是给予了这个角色勇气,敢于发起对意识形态的弱小的反抗。尽管这个反转显得有些生硬,但至少没有让这个角色变臭。

二、骑士精神

在切斯柏和玛恩纳身上,我们看到了高贵的骑士精神。昔日保家卫国、吹角连营的骑士,沦为了供人娱乐的商品,未免让人愤懑。对此,玛恩纳选择了凝视,而切斯柏拿起了弓矢。我不得不承认,切斯柏的话看得我也热血喷张,我能强烈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愤恨。权谋与虚名,扭曲与欲望,血脉与威权,一切都在践踏着骑士的荣誉。所以我们要斗争,我们不能和仇视过的一切的一切和解,我们要——
发起战争?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要发起战争呢?难道战争就可以洗刷一切吗?难道战争就可以让作威作福的吸血虫倒台?让群众们醒目吗?
答案是,战争或许会击垮一部分吸血虫,但过了一段时间,新的吸血虫还会生长出来。对于群众,他们不会醒目,因为他们根本来不及醒目,等他们醒来之前,他们就已经死了。历来哪个国家主动发起战争,必然是带有侵略性质的,大多是转移社会矛盾的,而有一点它们惊人的相似——倒在血泊里最多的,永远只有人民。
战争当然是愚蠢的,玛恩纳制止切斯柏也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只是出在切斯柏身上吗?只是因为切斯柏个人的偏激行为吗?
或许真如玛恩纳所说:
卡西米尔不需要骑士。

我们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她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但是,如果让你回到哪个王朝,哪个盛世,你会愿意吗?我们敬佩戍边的古代将士,但他们到底是在守护什么呢?我们承认儒家思想带来了许多文化价值与启迪,但我们要去恢复那套伦理秩序吗?

所以,我们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是切除旧时文化的“哲学整体”,保留其有价值的“部分”。
无论骑士精神多么高尚,历来有多少风云人物叱咤卡西米尔,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骑士精神”本身就是对卡西米尔旧有统治秩序的一种浪漫的解释,是对其统治实质的粉饰。既然如此,但凡那些妄图“恢复骑士荣光”的人,那些打着复原“征战骑士精神”旗帜的人,都和许多自己鄙夷的竞技场骑士无异,都不过是掩盖统治秩序本质的工具。我们厌恶商业下低级消费的灯红酒绿,厌恶竞技场上无意义的血腥与流血。于是我们把情感寄托给亘古的过往,为那段“真正骑士”的荣光打上滤镜,认为那才是我们应该争取的生活。

我们也不难从切斯柏身上看到这一点,切斯柏的理想看似无可挑剔,但他的手段是丑陋的。炸毁贫民街区,无视群众的安危发起暴动。他确实不仇视民众,但他也不喜欢、不在乎民众。他们的死活只不过是为自己的荣誉授勋,仅以此来说,他并不比听从大骑士长命令的下属高尚。我们需要的,难道是一个随时都可以保护百姓,又可以随时屠杀百姓的骑士团吗?那对于他们而言,我们到底是人还是牲畜呢?不,布尔乔亚好歹会把人当作榨取价值的螺丝钉,但他们连我们是什么都没有思考过。
醒醒吧,如果那样的“骑士社会”真的实现了,你一定会后悔的。

三、突破桎梏后的路
我们打破了布尔乔亚的生产与消费,抛弃了骑士的荣光,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该何去何从?

正如玛恩纳所想——
“骑士不应该只是一味怀疑,他该有自己坚信的答案。”
故事中的玛恩纳,一直自诩为与他人毫不相干的路人,可谁都能看出来,他比谁都上心。就和赛雷娅一样,嘴上说已与莱茵生命断绝关系,实际上总是第一时间为他们的糗事擦屁股。因为他们不是真的毫不关心,过去那些值得珍惜与保护的,依然是他们前进的目标。

“被送返的感染者工人默默地回到自己在村庄角落里的小屋,穿过两家正在讨论 如何协力囤积过冬物资的邻人。
人们闲谈时呼出的白雾与炊烟一起慢慢飘散。
他们不会再想,如果工程队来了,这个冬天要去哪里度过。 ”
没错,原来我们所坚持的,守护的,一直是这些。我们始终是为了大家献身,我们的事业,也是千千万人的事业。所以玛恩纳才离开了卡西米尔,玛嘉烈才再次回到了卡西米尔。骑士精神无拯救卡西米尔,唯有真正对苦难的民众进行救赎,无论是感染者还是普通人,放下没有意义的内耗,将矛头指向我们共同的敌人。让我们一同建立一个,真正由每个人自己掌握命运的社会,一个容许人们实现主体性,实现自我发展,而不是被困在生产与消费中的社会。所以玛嘉烈才象征着未来,她带上卡西米尔骑士中可贵的品质,怀揣着这片大地饱受的苦难,向一片未知与光明走去。而玛恩纳也是这样的人,时光并没有让他退去锋芒,而是让他学会了正视,正视整个世界淋漓的鲜血,知道了自己要前往罗德岛那个地方。
在罗德岛上,我们都抱有这相同的理想。

五、结语
永远不要对yj的剧情失望,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刻会迎来卡西米尔的故事。果然yj是分地区选择的文案,卡西米尔不愧是其中的最高段位。除了主题和故事节奏,文案也是相当精美,继长夜临光再一次告诉我们——语言的文学性和通俗易懂是完全可以兼得的,谜语人和不适合人物身份的阴阳怪气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次的文案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台词”,拉出去作为话剧的台本也一定充满气势。
但愿其他地方的故事也向卡西米尔看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