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物种译名】锐支鲎属Acutiramus物种译名和概述

2022-04-03 03:29 作者:William_Ain  | 我要投稿

前言:

同本人发布的所有专栏一样,鉴于国内并没有任何一套专门针对广翅鲎的翻译,故本专栏将从词源学方面对于物种学名进行翻译,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词源正确的同时方便交流。所有有疑问、需要解释的地方会用红色*进行标注,本文对于物种的翻译参考了Wiktionary。

对一个物种的拉丁学名使用词源学进行翻译并使用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对物种进行定义和取名的方法。早年国内出现过很多跟着英俗起的离谱俗名和根据物种特征就随便取的中文正名,还有些物种会因为分类变动但依然使用其中文旧名的缘故直接造成命名上的混乱;就拿本文中的锐支鲎类Acutiramus举例,因为相当冷门的原因,早期在网络上对于该物种的中文翻译基本以其音译为主,但是这些音译往往十分混乱:就比如“阿克瑞斯鲎”以及“埃迪达斯鲎”(确定不是收了Adidas的钱?)等生草的翻译。

康氏锐支鲎A. cummingsi的复原。

广翅鲎类是一类大型水生节肢动物,它们的历史从晚寒武纪延续至晚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标志性化石。广翅鲎类在中志留纪达到繁盛,其在北美和欧洲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并且辐射并占据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然而,在经历了气候变化后由于(可能的)生态位的空缺中,部分物种出现了大型化的趋势,这其中的具翼鲎科Pterygotidae最为明显:其科内体型最大的三个属:Pterygtous, Jaeklopterus与Acutiramus就发掘出了巨大的螯肢化石以及身体碎片,展示了水生广翅鲎类巨大化的潜力。更进一步的,同时期的甲胄鱼头骨化石上也留下了可怖的穿刺痕迹,足以证实该物种占据着生态位的上层。其中,Acutiramus属的物种在澳大利亚也有化石发现,但目前并未独立。


康氏锐支鲎A. cummingsi的化石,这类物种留下了相当详细的化石材料,该物种多见于北美。


词源学:

锐支鲎Acutiramus,属名由拉丁文acuto与ramus构成,前者意为“尖锐”,而后者为“分支”,用于描述其基齿锐角(Størmer et al. 1955)。

不同锐支鲎的螯肢在形态学上有有着相对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是其不动指上的大齿。部分物种大齿无锯齿状切割边缘,总体辨识度极高。

正文:

在分类上,锐支鲎Acutiramus隶属于广翅鲎亚目Eurypterina,具翼鲎科Pterygotidea,锐支鲎属Acutiramus的一类中大型广翅鲎,其形态鉴别包括了巨大扁平、末端具有小刺的尾刺及相对宽大的复眼,其相对细长的螯肢以及螯肢上的锐利大齿;但是该属最具分辨性的大概是多个成员的体型相当巨大,在莱茵耶氏翼鲎*Jaeklopterus. rhenaniae的大个体化石碎片发现前一度被认为是最大的广翅鲎乃至是最大的节肢动物。

从分布上来说,该属广泛分布于北劳亚大陆,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海相沉积,但部分物种的产地显现出了一定的稀少性(Moelling和Leah I. ,2013;Lau 和 Kimberly,2009)

 

这个属下包含了7个不同的种,

波西米亚锐支鲎A.bohemicus  Barrande,1872 

种名bohemicus来自地名Bohemia+cus,即波西米亚(欧洲国家)的,指化石产地。

该物种与以下四个物种同义:

Pterygotus comes   Barrande, 1872

Pterygotus mediocris   Barrande, 1872 

Pterygotus blahai   Semper, 1898

Pterygotus fissus   Seemann, 1906

 

康氏锐支鲎A.cummingsi  Grote & Pitt, 1875

种名cummingsi 指人名。

该物种与以下三个物种同义:

Pterygotus acuticaudatus   Pohlman, 1882

Pterygotus buffaloensis   Pohlman, 1881

Pterygotus quadraticaudatus   Pohlman, 1882

 

弗氏锐支鲎A.floweri  Kjellesvig-Waering & Caster, 1955

种名floweri 指人名。

 

大眼锐支鲎A.macrophthalmus  Hall, 1859

种名由macro ‘big’ 大的,和phthalmus ‘eye’ 眼睛 构成。

 

佩氏锐支鲎A.perneri  Chlupáč, 1994

种名perneri指人名。

 

派瑞锐支鲎A.perryensis  Leutze, 1958

种名perryensis指地名Perry,Perry直接采取音译“派瑞”。

 

苏瓦尼锐支鲎A.suwanneensis  Kjellesvig-Waering, 1955

种名suwanneensis指地名Suwannee,取译名“苏瓦尼”。

 

有趣的是因为早年锐支鲎属Acutiramus和具翼鲎属*Pterygotus曾经都被分化到了Pterygotus这个类群之下,因此锐支鲎属有不少同义名或者曾用名都是P. xxx,直到1912年才被Clarke and Ruedemann重新规划到新属,也就是现在的锐支鲎属Acutiramus;同义的物种标在了译名的下面,有兴趣可以看看——如果真的有人闲到去翻老早前的论文我也不会说啥,毕竟有些生物群就描述了一两次,谁又能保证以后谁不会用相关东西呢,不如就直接写出来了,反正记住在老论文里出现的这个名字的生物就是锐支鲎而不是具翼鲎就行了。

注1:Jaekl人名,纪念德国古生物学家 Otto Jaekel;pterus‘wing’翅、翼。由于物种数量过于庞大,所有具翼鲎超科Pterygotidae的物种都将使用“翼”来进行翻译,而剩下具备该词根的物种都使用“翅”,以避免在交流时发生混乱。

注2:pterus ‘wing’翼, Pterygotus自身的词源则是 “winged one” 姑且翻译成具翼鲎。


研究历史:

和前文所述一致,该属物种曾一度被认为是具翼鲎属Pterygotus的成员,但是其形态学和生态学上,二类物种具有相当巨大的差别。

根据Victoria等人于201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All the better to see you with: eyes and claws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divergent ecological roles in giant pterygotid eurypterids”,该论文对于多个具翼鲎科,以及广翅鲎属Eurypterus的物种进行的ioa ( interommatidial angles,可翻译为“眼间距”)测量,通过测量ioa可以用来衡量节肢动物的生态行为:ioa越小且复眼越多,复眼表面积利用率越高,则成像越清晰——具有这种特性的一般是活跃的掠食者。而结果就是作为大型广翅鲎的锐支鲎属Acutiramus远不如具翼鲎属Pterygotus的物种,甚至不如被长期认为掠食能力较差的桨足广翅鲎*Eurypterus remipes.。

论文指出锐支鲎属物种的视觉敏感度相对较低,且复眼增长速率远不如具翼鲎属,综合视觉准度甚至不如在具翼鲎科的分类上相对基干的欧希利亚桨翼鲎*Erettopterus osiliensis和锐利斯氏鲎*Slimonia acuminata,这两个物种形态学证据上证实了它们不太可能和具翼鲎属Pterygotus一样高度特化掠食。

x=复眼数量,y=眼间夹角。眼间夹角越小复眼越多则视觉越好,也越偏向活跃的掠食生态位。

*注1:eury来自古希腊语εὐρύς,意为“宽”,“板状的”;以及pterus Πέτρος,意为“翼”、“翅”;E. remipes为该属模式种,亦是最常见的广翅鲎物种。种名由remus ‘oar’ 桨 和pes ‘foot’ 足 构成。

*注2:eretto ‘rower’ 划桨,pterus ‘wing’ 翼;种名为“osilia的”,取音译“欧希利亚”

*注3:属名纪念Robert Slimon,种名来自acuto ‘sharp’ 锐利的。


除此之外,论文也从形态学上对锐支鲎与该科的其他成员进行了对比,其螯肢不动指上具备一枚长而尖锐的大齿,齿缘具有锯状的切割结构。锐支鲎属的螯肢构造和具翼鲎属以及耶氏翼鲎属所具备的,那种类似如今蝎子和甲壳动物专门用于穿刺及碾压的大齿的螯肢不同,该物种的螯肢构造更适合进行切割或者剪切。与此同时,和留下了相对充分的掠食记录的耶氏翼鲎属和具翼鲎属(最著名的当属异甲鱼化石 MB.A 863,化石样本完美的保留了三个贯穿了头骨的孔洞)不同,锐支鲎属没有留下任何实锤的掠食证据。就拿康氏锐支鲎A. cummingsi所在的组举例,该组之中的游泳生物除了几种角石和两种中型牙形石外并没有其他物种(部分文献指出当地存在中小型的具翼鲎,但是该物种和锐支鲎的生态位不发生冲突),也因此康氏锐支鲎A. cummingsi也被定义成了该组的顶级掠食者。

英吉利具翼鲎P. anglicus(上)与康氏锐支鲎A. cummingsi(下)的螯肢对比,尽管二者都是它们自己组别的高级掠食者,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具翼鲎的螯具有更适合进行穿刺,具备结构加强性和防止猎物逃脱的纵纹,而锐支鲎的螯肢大齿则相对薄弱,齿密但偏小,也因此在猎物偏好上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补个A. cummingsi的螯肢图片,可以和上面的具翼鲎螯肢的化石进行对比。
标本编号为FMNH- PF 14493的异甲鱼化石。这条甲胄鱼的头骨上有很明显的三个穿刺痕迹,而这个穿刺痕迹很有可能来自具翼鲎属Pterygotus的物种,三个大齿痕迹和第一、第二、第六大齿吻合。

也因此,锐支鲎在其生态行为上,尤其是捕食行为,会因为其结构的因素从而比起其他具翼鲎科的物种更为消极,或者说缺乏主动性。如前文所述一致,锐支鲎的眼间距相对较大,而且其复眼的增长倍率远不如具翼鲎属和耶氏翼鲎属;简而言之就是,幼年的锐支鲎比起成年个体视觉更加准确,也暗示了其更加喜爱光线明亮的浅水,而成年个体则很有可能会在夜间或者水域浑浊的地区去捕食猎物。这方面也可以直接参考视频(https://youtu.be/OfGmFvS1U_g)之中给的参考图片:成年个体大概会半埋在海床,用视觉范围较广的复眼搜寻从身边经过的猎物,或者直接在晚上对已经睡着/活动能力变差的日行性动物进行偷袭——毕竟该物种也有着相当发达的板状尾刺和游泳足,个人猜测如果只是进行偷袭也没有必要对其身体进行如此的特化,这也从侧面指出了锐支鲎属很有可能也会对猎物进行追逐,但是成功率和行为频繁程度可能远不如具翼鲎类。


锐支鲎因为复眼晶状体数目较少,螯肢构造相对贫弱的缘故很难和那些积极掠食的亲戚一样主动追击,但是眼间距相对较大也暗示了锐支鲎会进食比以往猜测更大的猎物,毕竟小的猎物也很难被看到。
视频讲座中展示的锐支鲎行为,它们巨大的复眼晶状体比起那些活跃的掠食性广翅鲎更适合在昏暗的环境下视物,也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是在夜间活跃的掠食者。

最后,根据螯肢形态学和眼部增长比来看,锐支鲎在分类学关系上和具翼鲎类的演化支(耶氏翼鲎起源自具翼鲎类的演化支)相对较远,但二者趋同演化出了巨大的体型和形态类似的尾刺。对于Acutiramus的论文相当的少,尽管对其生态在前文本身已经有了相当合理的分析(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大学讲座https://youtu.be/OfGmFvS1U_g,这个讲座很详细的讲了锐支鲎大体的掠食策略和ioa概念的基础,比起读论文直观的多也方便得多),但是化石信息相关的论文也就提了个大概生态。总体来说,这类大型广翅鲎的生态根据其眼间夹角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但是其生活史和掠食行为相关的描述因为缺少直接的化石证据依旧需要时间去研究。

 

视频讲座中夜袭睡觉鱼类的锐支鲎,但是出土了A. cummingsi的产地并没有特别巨大的鱼类,所以该物种为何会长得如此巨大还得先打个问号。


参考文献:

Størmer, L. 1955. Merostomata.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P Arthropoda 2, Chelicerata, P: 30–31.


Moelling, Leah I. (2013). "Eurypterid Paleoecology: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a Late Silurian Shallow Marine Fossil Assemblage from Southern Ontario, Canada" (PDF). Senior Honors Thesis,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Uta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18-02-28. Retrieved 2018-02-27.


Lau, Kimberly (2009). "Paleoecology and Paleobiogeography of the New York Appalachian Basin Eurypterids". Senior Honors Thesis,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Yale University. S2CID 14229267


McCoy, V.E., Lamsdell, J.C., Poschmann, M., Anderson, R.P. and Briggs, D.E.G. (2015). "All the better to see you with: eyes and claws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divergent ecological roles in giant pterygotid eurypterids". Biology Letters, [online] 11(8), p.20150564.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71687/.

 


【物种译名】锐支鲎属Acutiramus物种译名和概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