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一文提分足够!(六)

六、特点类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答题模板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模板1 从历史特点的设问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某一时期的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以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以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
(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和反映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
模板2 专项分析
(1)政治方面: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2)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方面:要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进行思考。
模板3 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2018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6分)
【解析】
①读分值:概括特点6分确定答3点;概括作用6分确定答3点。为了保障所写的答案关键词与高考标准答案相近,学生可以分别多答1--2点。
②读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
答案来自材料和所学知识,考查概括能力,定语为“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题目类型为概括特点类试题。特点是指某一历史事物呈现的显著特征,此题重点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大豆种植和利用的特点。
③读材料:阅读材料充分提取大豆种植、利用的特点,至少概括3点。方法是划分3个层次,把材料中关键词句转化为所学的历史语言。
【答案】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6分(材料中关键词句转化为历史语言)
1、“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种植的时间特点)
→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2、“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种植的范围特点)
→ 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政府推动;
3、“《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种植的技术特点)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4、“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利用大豆的特点)
→ 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2.(2018北京卷37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二 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5分)
【答案】(2)特点: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关注民族历史研究;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
【解析】(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得出是关注工人运动,根据材料二中恩格斯的思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可知强调唯物主义史观。
今天的干货分享就到这里啦~大家可以尽情留言告诉学姐自己的收获和下期想看的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