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抗原

2022-10-19 20:15 作者:BUL-BOUS  | 我要投稿

第三章抗原

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细胞表面的TCR、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机体识别的Ag通常为蛋白质、多糖、脂质和核酸。

1、 抗原的性质和分子结构基础

 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才称作抗原。

 抗原特异性:抗原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仅对该抗原专一,而与其他抗原无关。原因是免疫应答是由TCR/BCR识别抗原的最小基本结构抗原表位诱导的。

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被TCR/BCR识别并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作完全抗原。

有些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烯酸)本身不具有免疫原性,但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作半抗原。但是半抗原可与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结合,即具有免疫反应性。

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免疫原性特异性和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位

1)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亦可以是多糖残基或核苷酸。

抗原结合价: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

2) 分类

线性表位:由连续线性排列的氨基酸组成。

构象表位:由不连续排列,但在空间上彼此接近而形成特定构象的若干氨基酸组成。

3)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诱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不仅可与自身抗原的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以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

交叉抗原:含相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 抗原的理化性质

a) 异物性

b) 化学属性

c) 分子量

d) 分子结构分子构象

e) 易接近性 指抗原表位在空间被BCR接近的程度

f) 物理性状 聚合、颗粒状蛋白质免疫原性更强。

 宿主特性

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适当抗原剂量可诱导免疫应答,过高或过低都将导致免疫耐受。

皮内/皮下易诱导,肌肉注射次之,静脉注射效果最差。口服易导致免疫耐受。

频繁注射可导致免疫耐受。

不同佐剂。如弗氏佐剂诱导IgG,明矾诱导IgE。

3、 抗原的种类

1) TD-Ag和TI-Ag

绝大部分抗原属于前者。

后者细分为TI-1Ag(如脂多糖,含抗原表位,又具有丝裂原性质,可刺激多克隆B细胞)和TI-2Ag(可使多个BCR交联刺激B细胞应答)。

2)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如 ABO血型和Rh血型

自身抗原

独特性抗原:某种抗原物质刺激B细胞产生的抗体,也可能刺激其他B细胞产生抗体,即具有免疫原性。

3)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前者包括病毒合成蛋白、肿瘤细胞内的蛋白。

后者指通过胞吞、胞饮和调理吞噬作用进入胞内抗原物质。

4、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能够非特异性地激活T、B细胞。包括超抗原、佐剂和丝裂原。

 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高的免疫应答。

超抗原主要是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一端在MHC的抗原结合槽外部结合,另一端在TCR外侧结合,故不具有MHC限制性,可以直接激活大量T细胞。反应细胞为CD4+T细胞。Sag的免疫效应并非针对自身,而是激活大量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导致中毒性休克等严重病理变化。

 佐剂:预先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免疫效应或改变免疫应答效应的增强性物质。

作用机制①延缓抗原降解,增加抗原潴留时间②促进APC的抗原提呈效应③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 丝裂原 与淋巴细胞表面的丝裂原受体结合,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抗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