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从深埋的土中挖出的石窟群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78篇。
伟大的20世纪60年代 ,据统计中国修了86000座水库。柴河水库就是其中之一。柴河水库位于洛阳市孟津区西霞院街道柴河社区,坝址位于柴河村。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6.3km²,总库容275万m³,灌溉面积为600亩,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水产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柴河水库于1957年开始兴建1958年竣工。
1956年8月,新乡专署派人勘察柴河水库时,万佛山石窟才披露于世。于是,新乡地区又派一个文物干部李德宝到现场勘查,回去后,李德宝在文物参考上写过一篇文章《孟县小型水库及石窟的调查报告》。但是,没有引起文物考古界的重视,万佛山石窟几乎被人们遗忘。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形势复杂,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国家决定修建中国第二条南北大干线----焦枝铁路。1969年11月,焦枝铁路动工。焦枝铁路是军官指挥,多点同时开工。河南总指挥部驻扎洛阳,总指挥长是张树芝司令员。焦枝铁路经过万佛山石窟。修建铁路需要开山炸石,万佛山石窟因此破坏严重。据本地老年人说,千佛龛位于双窟和莲花洞上方崖壁上,密密麻麻排列有上千尊,开山取石时被炸毁。佛头在荒郊野地不时被群众发现。据1976年1月的考察,坍塌过半的锣鼓洞窟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3米,洞口宽1.32米,中心柱平剖面边长1.9米,残存的中心柱正面(南面)残高1.45米,残0.74米。上方浮雕帷幔流苏,稍下尚存小结跏趺坐佛,莲花化生与胡跪供养天人浮雕。锣鼓洞已于1998年清理整理出来,锣鼓洞为中心柱洞窟,现仅存中心柱(残)。
1978年1月将当时新乡地区孟县的吉利公社和济源县的坡头公社的7个大队划归吉利工程指挥部领导,属洛阳市管辖。1982年8月,国务院国函(1982)167号文正式批准设立洛阳市吉利区。1992年,吉利区人民政府拨专款对万佛山石窟进行了清理,柴河村民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冒着开山炸石岩石松动的危险,上山把万佛山石窟从深埋的地下清理发掘出来。1993年至1997年,省文物局先后拨款18万元用于万佛山石窟的维修加固;1998年,下寺院被清理,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进行维修加固;2000年9月,万佛山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省文物局拨款用于上寺院防渗漏工程,基本上解决了上寺院的洞窟漏水问题。2013年,万佛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山石窟位于洛阳孟津区西霞院街道柴河社区柴河村北部的山岭上,西边是柴河水库,北部和隔水库的西岸与济源市的坡头乡相连,焦柳铁路从此盘山越岭北行至焦作煤都。
万佛山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上寺院建在半山腰,下寺院在山崖下,现有窟龛6个,造像300余尊,洞窟大多座北向南,自东向西分为上寺院:一、二号窟(一组双窟)、三号窟(莲花洞)、四号库(大佛龛);下寺院:五号窟(锣鼓洞)和六号窟(神游洞)。
上寺院大佛龛有摩崖露天一佛二菩萨造像。大立佛龛面朝东,释迦立像上身残毁,残留双腿与跣足高1.16米。覆莲座高29厘米,依稀可见有浮雕熏炉、二狮子与莲花化生。释迦立像佛头高80厘米,高肉髻,大立佛约高5米左右,二立侍菩萨亦上身残无,左立侍残高1.56米,右立侍残高61厘米。大立佛所著褒衣博带式架裟,下摆衣褶,层叠有序,流畅有致。
下寺院有神游洞和锣鼓洞。神游洞洞口高115厘米、宽78厘米、过道深36厘米,洞内高176厘米、深149厘米、宽162厘米。东、北、西三壁设坛,北壁主尊现在世释迦结跏趺坐,著褒衣博带式袈裟。东、西二壁的过去、未来世皆为倚坐像,即善跏趺坐像。这类坐式组合的三世佛实属罕见。该窟造像为近乎圆雕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佛、二菩萨、二弟子。
万佛山石窟是北魏时期中原地区一处重要的汉化鲜卑洞窟,在六个窟中有三个窟内保存有场面完整的礼佛图行列浮雕,赋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精妙的石刻造像、丰富的艺术想象、精湛的雕刻技法,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万佛山六号窟”的礼佛图是北魏时期石刻艺术之佳作。图中礼佛队伍相向行进,众礼佛人,身长而秀,着褒衣博带,宽袍长垂,乃北魏时期秀骨清象之范例。奴牌侍从,列其身后,擎举华盖。礼佛图间夜叉托举博山炉,劳为引导比丘,捉袖添香,后蹲踞护法神狮,鬣毛上扬,目视耽耽,观图中仪仗服饰应为北魏世家贵族礼佛之景。其雕作之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