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揭秘《流浪地球2》拍摄过程的数据传输与存储

2023-03-03 17:05 作者:阿拉丁神灯的阴影  | 我要投稿

3月1日晚八点,流浪地球2剧组摄影师刘寅,公布郭帆团队在拍摄流浪地球系列期间总结的电影工业化流程以及相关技术。这个新闻一下子冲上了知乎热榜。网友们都盛赞这一大度的分享行为,纷纷表示要自备干粮去流浪地球3当群众演员。

我仔细阅读了刘寅的文章和下载了他的高清流程图,让我感兴趣的是在这个拍摄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和存储。

据刘寅介绍,

《流浪地球2》在全部拍摄的数据上,也达到了中国电影史的巅峰,超过了1.37PB,单日数据超过30TB。

他介绍整个拍摄流程(基础逻辑)是这样的:

是不是很难懂?我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1、大陆拍摄片场,摄影机现场拍摄,一面记录在硬盘上,一面通过视频线实时输出。

2、摄影机拍摄的实时现场信号,通过视频线传递给:

2.1 现场调色部门——进行调色(还分一级和二级调色,不明觉厉)

2.2 一个信号中转站(Qtake视频管理部门),就像是一个数据码头。

2.2.1 从中转站(Qtake工作站)通过wifi或视频线把信号分给各种监视器、投影仪和iPad等移动终端实时观看,方便各个部门协同。

2.2.2 中转站把信号转发到现场剪辑

2.2.3 中转站把信号数据备份到云服务器,可以进行在线审阅

3. 摄像机硬盘会专人交接给驻地团队

4. 经过编辑的数据要导出和备份。

5. 海外拍摄团队的拍摄数据通过云直播传回大陆现场

6. 最终所有的数据都分门别类存到对应的数据库。


7. 数据还需要在剪辑公司、视效公司、声音公司、字幕公司之间进行传输、共享,最终进行综合处理输出。

以上就是整个数据流的传输与存储的基本过程,挂一漏万,希望轻拍。

云端数据存储用了德国的COPRA软件系统,部署在华为服务器上,其他的大部分还是依赖国外的硬件和软件。

如果有什么需要进一步优化的环节,那就是团队之间和各个外协公司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完全国产化的哈希IP专线通软件,实现点对点和多重加密传输,速度比网盘或中转服务器要快很多,而且保密性好。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够为中国的电影工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揭秘《流浪地球2》拍摄过程的数据传输与存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