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析典籍之舜-《春秋左传》里的舜(中)

2021-08-30 07:20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评析典籍之舜-《春秋左传》里的舜(中)

王照伦


『原文』秋,定姒薨。不殡于庙,无榇,不虞。匠庆谓季文子曰:“子为正卿,而小君之丧不成,不终君也。君长,谁受其咎?”

初,季孙为己树六檟于蒲圃东门之外。匠庆请木,季孙曰:“略。”匠庆用蒲圃之檟,季孙不御。君子曰:“《志》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其是之谓乎!”

冬,公如晋听政。晋侯享公。公请属鄫,晋侯不许。孟献子曰:“以寡君之密迩于仇雠,而愿固事君,无失官命。鄫无赋于司马,为执事朝夕之命敝邑,敝邑褊小,阙而为罪,寡君是以愿借助焉!”晋侯许之。

楚人使顿间陈而侵伐之,故陈人围顿。

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惩乎?”于是晋侯好田,故魏绛及之。

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君其图之!”公说,使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春秋左传》第338~339页)

『译文』在鲁襄公四年(前569年)的秋季,鲁襄公的母亲定姒去世了。却没有按照惯例在祖庙内停放棺木,也没有使用内棺,还没有举行虞祭(舜时代的祭祀名。就是安葬之后的祭祀)。匠庆(鲁国的木工匠人梓庆)对此不按照礼仪行事的怪事十分生气,于是质问掌管鲁国大权的季文子(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担任鲁国的执政,掌管鲁国的军政大权。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说:“您作为正卿,但是小君(国君的母亲)的丧礼没有完成,这是等于让国君不能为他生母送终。国君长大之后,你想想谁将会受到责备呢”

起初,季孙(为周文王后毕公之子,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为自己在蒲圃的东门外边种植了六棵檟木,匠庆请求用它做鲁襄公母亲定姒的棺椁木料,季孙说:“还是简单点吧。”匠庆不为所动还是使用了蒲圃的檟木,季孙也没有阻止。君子说:“《志》所说的‘多做不合礼仪的事情,祸患一定会来到自己身上’,说的就是这个吧!”

冬季,鲁襄公去晋国听取晋国对鲁国的要求。晋悼公设享礼(使臣向朝聘国君主进献礼物的仪式)招待了鲁襄公,鲁襄公请求把鄫国(鄫国亦称之为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亦称之为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经夏、商、周,历时约2000年,于鲁襄公六年[前567年]被莒国所灭。鄫国从建国至国家灭亡曾经多次迁国,最早的封地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北,最后的国都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称峄县]境内,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兰陵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鄫国被灭之后,太子巫逃亡到了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后来去邑旁“阝”为“曾”,成为“曾氏”的姓氏起源)作为鲁国的附庸,晋悼公没有答应。孟献子(孟献子,姬姓,鲁国孟孙氏第五代宗主,名蔑,世称仲孙蔑,谥号献,是孟文伯的儿子。根据《左传》记载,他并非长子,另有兄长。鲁国孟氏家族振兴的重要贡献者,春秋中期鲁国外交家,政治家)说:“由于寡君紧挨着仇敌,还是愿意坚决事奉君王,没有耽误君王的命令。鄫国并没有向晋国的司马交纳贡赋,而君王的左右却经常对我国有所命令,我国褊窄狭小,无法满足要求就是罪过,寡君因此希望得到鄫国作为帮助。”晋悼公最终答应了鲁襄公的请求。

楚国人让顿国(顿国是周武王灭商后于周朝时期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子爵,亦称顿子国,都城在今河南商水县顿国故城,后为陈国所迫南迁,号南顿[今河南项城南顿镇],与陈国、项国、沈国等相邻,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乘陈国的空子而进攻陈国,所以陈国人包围了顿国。

无终(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县一带)子(对无终国的国君的称呼)嘉父(无终国的国君)派遣孟乐(无终国的大臣)到晋国游说,依靠魏庄子(即魏绛,姬姓,魏氏,名绛,谥号为“庄”,故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的关系,奉献了虎豹的皮革,以请求晋国和各部戎人讲和。晋悼公说:“戎狄(是古时候华夏族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没有什么亲近的人而且贪婪,我们应该进攻他们。”魏庄子说:“诸侯新近顺服,陈国最近前来讲和,都将观察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有德,他们就会亲近我们;不然的话,他们就会背离我们。如果我们到戎人那里去用兵,楚国就会趁机进攻陈国,我们就没有能力去救援陈国,这样就会失去陈国。中原诸国看到我们不能保护陈国,就一定会背叛我们。戎人,不过是禽兽而已。如果得到戎人这样的禽兽而失去中原的陈国,是一桩赔本的买卖,得不偿失!在《夏训》(指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尚书》中《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4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里有这样的话说得十分精当‘有穷的后羿(后羿,本称“羿”“大羿”“司羿”,五帝时期的人物,是帝尧的射师、嫦娥的丈夫)’”晋悼公说:“后羿怎么样了?”魏庄子回答说:“从前夏朝刚刚衰落的时候,后羿从鉏地(古代地名,其境在今属河南省内)迁到穷石(古地名。相传为夏时夷族有穷氏后羿的所居,所在地一说在今河南孟县西,即穷谷),依靠夏朝的百姓取代了夏朝政权。后羿仗着他的射箭技术,不致力于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而沉溺于打猎,抛弃了武罗、伯因、熊髡、尨圉等贤臣而任用寒浞(寒浞[前2013年~前1933年],又名韩浞、寒漪,为夏朝的君主。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中国的岁月从史书上抹掉。妘姓,任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的相,后来杀死后羿,夺取有穷氏大权,随后消灭了夏后相,使自太康失国以来分裂了54年的天下重新统一。晚年骄奢淫逸,不修政事,最后死于少康的复国之战中)。寒浞,是伯明氏的坏子弟,伯明后寒丢弃了他。后羿收养了他,信任并且使用他,作为自己的辅助。寒浞在里边对女人献媚讨好,在外边广施财物笼络人心,愚弄百姓而教唆后羿专以打猎为乐。扶植了奸诈邪恶之人,用这个取得了后羿的国和家,外部的人和内部的人都顺从归服他。后羿还是不肯改悔,准备从打猎的地方回来,他的手下人把他杀了煮熟,让他的儿子吃,他的儿子不忍心吃,又被杀死在穷国的城门口。靡(夏后氏的遗臣)逃亡到有鬲氏(古代的国家名称,即鬲国)。寒浞和后羿的妻妾生了浇和豷,仗着他的奸诈邪恶,对百姓不施恩德,派浇带兵,灭了斟灌和斟寻氏。让浇住在过地,让豷住在戈地。靡从有鬲氏那里收集两国的遗民,用以灭亡了寒促而立了少康(姒少康[前1972年~前1912年]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君主。姒少康的父亲姒相被寒浞所杀。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虞国[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任庖正,在此期间酿造出了酒。虞国君主虞思将其女二姚许配于姒少康,帮助姒少康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姒少康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寒浞,建都纶城[今河南省虞城县西17.5千米],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因为姒少康大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少康在过地灭掉了浇后,杼在戈地灭掉了豷,有穷从此就灭亡了,这是由于失去贤人的缘故。从前在周朝的辛甲做太史的时候,命令百官,每人都劝诫天子的过失。在《虞人之箴》(亦称《虞箴》,是古代虞人也就是舜的族人为戒田猎而作的箴谏之辞)里说:‘辽远的夏禹遗迹,分为九州,开通了许多大道。百姓有屋有庙,野兽有丰茂的青草;各得其所,他们因此互不干扰。后羿身居帝位,贪恋着打猎,忘记了国家的忧患,想到的只是飞鸟走兽。武事不能太多,太多就不能扩大夏后氏的国家。主管禽兽的官员,谨以此报告君王左右的人。’《虞箴》都这样说,难道还不能成为后人的警戒吗?”当时晋悼公喜欢打猎,所以魏庄子提到这件事。

晋悼公说:“难道再好的办法也莫过于跟戎人讲和吗?”魏庄子回答说:“跟戎人讲和有五大好处。戎狄逐水草而居,重财货而轻土地,他们的土地可以收买,这是其一。边境不再有所警惧,百姓从此可以安心地在田野里耕作,从事农田管理的人可以完成任务,这是其二。戎狄事奉晋国,周围的邻国都会被震慑,因此各个国家的诸侯都会因为我们的威严而慑服,这是其三。用德行安抚戎人,将士不辛劳,武器不损坏,这是其四。有鉴于后羿的教训,而利用道德法度,远国前来而邻国安心,这是其五。我劝君王还是慎重地谋划吧!”晋悼公听了很高兴,就派遣魏庄子与各部戎人讲和。又致力于治理百姓,按照时令去打猎。

『评析』这段文字首先写了鲁国的工匠对于掌握鲁国大权的季文子不按照舜时代的惯例安葬鲁国国君的母亲提出了批评,并且改正了季文子的错误做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平民百姓如果按照先贤舜的要求行事权势熏天的人也无可奈何,足见当时道德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可见,以礼(理)而行会让不讲理的人退避三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模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另外,使用比较大的篇幅记述了魏庄子劝导晋悼公与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平和相处的事情。为了说服晋悼公,魏庄子引用了舜家族的族长规谏劝诫族人的《虞箴》。终于促成了晋国和周围少数民族的和解,是1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原文』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春秋左传》第416页)

『译文』在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的春季,穆叔(即叔孙豹,姬姓,叔孙氏,名豹,谥号曰“穆”,故史称叔孙穆子,亦称叔孙穆叔,春秋时鲁国大夫)到了晋国,范宣子(中国春秋时代晋国法家先驱、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讳匄[范匄],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又有“范宣子”之称)迎接他,期间范宣子询问叔孙豹,说:“我听说过古人有‘死而不朽’之说,这具体是说的什么内容呢?”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接着问道:“从前我们匄的祖先,自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的盟会的时候是范氏,传说中的不朽恐怕就是这个方面的事情吧?”穆叔回答说:“据我所知,这叫做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1位先大夫叫臧文仲(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谓臧孙辰。臧哀伯次子,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死了以后,他的话世代不废,所谓不朽,说的应该是这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最高的是建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建立言论。’如果1个人能够做到这3个方面的任何1个方面,虽然死了也被后人世世代代记住的,这样才能称得上不朽。像你所说的什么保存姓、接受氏,用业守住宗庙,世世代代不断绝祭祀。这样的事情几乎是在所有的国家里都普遍存在的。这只能说是在官员之中官职比较大、俸禄比较高的情况,称不上不朽。”

『评析』这段文字借舜的后人范宣子询问叔孙豹什么是“不朽”,让叔孙豹阐述了1个对世世代代中国人影响巨大的“三不朽”命题!在中国,几乎各个历史阶段一批具有最高追求的中国人,都孜孜以求。

『原文』郑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晋人问陈之罪,对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则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我先君庄公奉五父而立之,蔡人杀之。我又与蔡人奉戴厉公,至于庄、宣,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乱,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冯陵我敝邑,不可亿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成命,则有我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不竟,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启敝邑心。陈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献功!”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命我文公戎服辅王,又授楚捷,不敢废王命故也。”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

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春秋左传》第426页)

『译文』在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郑国的子产(春秋时期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贵族出身,先为郑国的卿大夫,后作为郑国的军政最高领导人辅佐郑简公、郑定公二十余年)穿着军装向晋国奉献战利品。晋国人质问陈国的罪过,子产回答说:“从前虞父(舜的一个后裔虞遏父亦称阏父投奔周文王,做了周国的负责管理陶器生产的官员陶正)做周朝的陶正,服事我们先王周武王。我们周武王由于他在制作器物方面功绩卓著,做出了有利于社会的贡献,加之是虞舜的后代,就把大女儿太姬匹配给胡公(陈国的第一任国君),并且封他在陈地建立陈国,以表示对黄帝、尧、舜的后代的诚敬。所以陈国是我周朝的后代,到今天还依靠着周朝。陈桓公死后陈国发生了动乱,蔡国人想要立他们的后代为陈国的国君,我们先君庄公奉事陈五父(陈佗[前754年~前706年],本名妫佗,一说名妫他,亦称之为五父。为中国春秋时期诸侯国陈国君主之一,是陈文公的儿子。公元前707年正月在其兄长陈桓公[妫鲍]病重期间,杀死桓公太子妫免,担任该国君主。前706年八月为蔡人所杀)而立了他,蔡国人杀死了陈五父。我们又和蔡国人奉事厉公,至于庄公、宣公,都是我们所立的。夏氏(夏徵舒,妫姓、夏氏,名徵舒。春秋时期陈国柘城人。祖父为陈宣公之子公子少西,父为夏御叔,母为郑穆公之女夏姬。陈灵公十四年灵公与陈国大夫孔宁、仪行父和夏姬通奸,并且把夏姬的内衣拿到朝堂上炫耀,大夫泄冶上谏被杀。陈灵公十五年三人到夏家饮酒,灵公侮辱夏徵舒,说“夏徵舒长的很像你们两个”,两人也说“他也和你很像。”夏徵舒十分愤怒,遂杀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出奔楚国,灵公太子午奔晋国。夏徵舒自立为陈国国君。陈成公元年冬楚庄王伐陈,车裂夏徵舒,想把陈国变为楚国的一个郡县。后申叔时建议,改立太子午为陈侯)的祸乱杀死了灵公,成公流离失所,又是我们让他回国的,这是君王所知道的。现在陈国忘记了周朝的大德,丢弃我们的大恩,抛弃我们这个亲戚,倚仗楚国人多,以进逼我敝邑(对陈国的谦称),但是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和野心,我国因此而有去年请求攻打陈国的报告。没有得到贵国同意的命令,反却有了陈国进攻我国东门那次战役发生。在陈军经过的路上,水井被填塞,树木被砍伐。敝邑非常害怕敌兵压境,给太姬带来羞耻,上天引导我们的心,启发了敝邑攻打陈国的念头。陈国知道自己的罪过,在我们这里得到惩罚。因此我们敢于奉献俘虏。”晋国人说:“那么,为什么要侵犯小国呢?”子产回答说:“先王的命令,只要是罪过所在,就要分别给予刑罚。而且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500千米,诸侯的土地方圆50千米,以此递减。现在大国的土地多到方圆数千千米,如果没有侵占小国,怎么能获得如此多的土地呢?”晋国人说:“你为什么要穿上军服前来呢?”子产回答说:“我们先君武公、庄公做周平王、周桓王的卿士。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后,晋文公发布命令,说:‘各人恢复原来的职务。’命令我郑文公穿军服辅佐天子,以接受楚国俘虏献给天子,现在我穿着军服,这是由于不敢废弃天子命令的缘故。”士庄伯(晋国六卿之一,士庄之子,亦称之为士弱、士渥浊子)对于子产的狡辩已经哑口无言,不能再发出质问,于是就向赵文子(嬴姓,赵氏,名武,谥号文子,一作献文],其名为赵武,时人尊称其赵孟,史称赵文子)回报。赵文子说:“他的言辞顺理成章,能够自圆其说,如果我们不顾子产的解释,做出了违背情理的事情会不吉利的。”于是就接受郑国奉献的战利品。

在这年冬季的十月里,子产作为郑简公的相礼一起到晋国,拜谢晋国接受他们奉献的陈国战利品。子西(郑国的子西,公孙夏,字子西,公子騑之子,郑穆公孙)再次发兵进攻陈国,陈国和郑国讲和。

针对这一史实孔子如是说:“在古代的《志书》里有这样的记载:‘言语是用来表达意愿的,文采是用来修饰言语的。’如果你不说话,又有谁会知道你的意愿是什么呢?如果你所说的话没有文采,人们是没有兴趣听的,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如果不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所以说,人们应该谨慎地使用辞令狡辩。”

『评析』这段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子产的外交游说能力。其中,对舜的德行惠及后代子子孙孙这一事实也顺便提及。

『原文』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春秋左传》第462页)

『译文』在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当公子札(就是季札[前576年~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4个儿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常州天宁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死后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10个古篆为孔子所书)看到跳《象箾》(传说中的周文王时代的乐舞)《南籥》(传说中的周文王时代以类似笛子样的乐器为主伴奏的乐舞)舞的时候,说:“虽然很美,但是还是有所遗憾。”当看到跳《大武》(《大武》是在中国历史上的1个很有影响的传统舞蹈。其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景式的反映了武王伐纣为了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而进行的战争的史诗性。二是《大武》的1种手持武器的战舞,这种舞蹈形式在原始舞蹈中虽然已经存在,从原始时代“刑天氏之乐”等,到历代歌颂战功的“武舞”,但是《大武》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舞蹈形式。舞蹈的结构比较复杂,舞段安排得体,概括而真实的表现了周人灭商的过程,以及灭商后班师回镐京[今西安]。次年周武王病死,年少的成王即位,由周公召公辅佐统治。商纣儿子武庚乘机联合管辖,陕之东归周公管辖,于是天下稳定)舞的时候,说:“美啊!周朝兴盛的时候,大概就像这种情况吧!”当看到跳《韶濩》(汤乐名,后亦以指庙堂、宫廷之乐,或泛指雅正的古乐)舞的时候,说:“像圣人那样的弘大,尚且还有所惭愧,可见当圣人不容易啊!”当看到跳《大夏》(大夏又称夏籥,为中国夏朝之前非常著名的大型传统舞乐。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当中记载道:“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于是命皋陶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舞的时候,说:“太美了!勤劳而不自以为有德,如果不是禹,还有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当看到跳《韶箾》(舜乐名)舞的时候,说:“舜的功德到达了顶点,真是太伟大了!像上天一样广大万物都在其下,像大地一样宽广承载万物。当盛德到达了顶点的时候,就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加了,聆听观看就到这里了。如果还有别的音乐,我不敢再请求欣赏了。”

『评析』这段文字记述了公子札观赏自舜至周武王这一历史阶段经典舞乐的感受和感慨。在公子札看来,在《象箾》《南籥》《大武》《韶濩》《大夏》《韶箾》之中,舜乐《韶箾》的水平是空前的,已经达到精美绝伦、无以复加的程度。

『原文』季武子伐莒,取郓,莒人告于会。楚告于晋曰:“寻盟未退,而鲁伐莒,渎齐盟,请戮其使。“

乐桓子相赵文子,欲求货于叔孙,而为之请,使请带焉,弗与。梁其跁曰:“货以藩身,子何爱焉?”叔孙曰:“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何卫之为?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墙之隙坏,谁之咎也?卫而恶之,吾又甚焉。虽怨季孙,鲁国何罪?叔出季处,有自来矣,吾又谁怨?然鲋也贿,弗与,不已。”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曰:“带其褊矣。”

赵孟闻之,曰:“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乃请诸楚曰:“鲁虽有罪,其执事不辟难,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也。若子之群吏处不辟污,出不逃难,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而不守,所由来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谁从之?鲁叔孙豹可谓能矣,请免之以靖能者。子会而赦有罪,又赏其贤,诸侯其谁不欣焉望楚而归之,视远如迩?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树之官。举之表旗,而着之制令。过则有刑,犹不可壹。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恤大舍小,足以为盟主,又焉用之?封疆之削,何国蔑有?主齐盟者,谁能辩焉?吴、濮有衅,楚之执事岂其顾盟?莒之疆事,楚勿与知,诸侯无烦,不亦可乎?莒、鲁争郓,为日久矣,苟无大害于其社稷,可无亢也。去烦宥善,莫不竞劝。子其图之!”固请诸楚,楚人许之,乃免叔孙。(《春秋左传》第487~488页)

『译文』(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季武子进攻莒国,占据了郓(位于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北部东莞镇袁家庄,在公元前616年由季孙行父所筑。鲁国、莒国屡次争夺,史称“东郓”)地,莒国人向盟会报告了鲁国的侵略行为,要求盟会制裁鲁国,让鲁国停止侵略归还郓地。楚国对晋国说:“重温过去的盟会的活动还没有结束,鲁国就进攻莒国,无视盟约的严肃性、视盟约为儿戏,请求诛杀鲁国的使者以正视听、杀鸡给猴看。”晋国大夫乐桓子辅佐作为晋国执政大臣兼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赵文子正卿,想要向鲁国的大夫叔孙豹索取财货,而作为他向赵文子说情的报酬。于是乐桓子派人向叔孙豹要他的带子,叔孙豹拒绝索贿的无理要求。梁其跁(亦书梁其踁)对叔孙豹说:“财货服装是用来保护身体,您为什么如此吝惜呢?”叔孙豹大义凛然地回答说:“诸侯的会见交流,目的是为了保卫各自的国家。我用财货让自己免于祸患,那么鲁国就必然要受到进攻而招致祸患,这是给国家带来祸患啊,还有什么保卫国家可言?人之所以要建设墙壁,目的是用墙来遮挡坏人。如果墙壁有了裂缝,这是谁的过错呢?鲁国的国君让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如果我的所作所为的结果是让鲁国受到攻击,我的罪过就超过了墙壁,没有为国家挡风遮雨。在进攻郓地这件事情上我即使埋怨季孙,但是鲁国有什么罪过呢?叔孙出使季孙守国,一向都是如此,我又去怨谁呢?然而鲋(就是乐桓子,亦称“乐王鲋”)喜欢财货,我不给他,他不会就此罢休的。”于是叔孙豹召见使者,撕下1片做裙子的帛给他,说:“我觉得身上的带子恐怕太窄了,还是送给乐桓子一块布比较合适。”

赵孟(就是赵文子)听到这件事情之后,说:“叔孙豹面临祸患而不忘记国家,这是忠心;想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这是真诚;为国家打算而不惜一死,这是坚贞;计谋以忠、信、贞上述3点作为主体,这是道义。具有了这4点的人,难道是可以诛戮的吗?”于是就向楚国请求说:“鲁国虽然有罪,但是鲁国派来的执事不避祸难,已经畏惧贵国的威严而恭敬地从命了。您如果能够赦免他,用来勉励您身边的人向叔孙豹学习,这是1件可以获得极大收益的事情。您想想看,如果您的官吏们在国内不避困难,在国外不逃避祸难,您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国君的忧虑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在有困难时候手下的人不能去解决困难、当祸难来临的时候手下的人不能抵挡祸难。如果您手下的人都能做到这两点,您又会有什么忧虑呢?如果1个国家的国君不能让贤能的人安居乐业,那么还会有谁去为他卖命呢?鲁国的叔孙豹可以说是个贤能的人,我请求您赦免他,用来安定贤能的人顺便也能提高您的威望,这是1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如果您参加了盟会而赦免了有罪的国家,又奖励这个国家里的贤能的人,还会有谁不高高兴兴的对楚国顶礼膜拜而归服你们呢,这样一来距离您很远的国家也会感到亲近和亲切!国境上的城邑,一时属于那边的国家,一时又属于这边的国家,又有什么一定呢?三王五伯(亦称“三王五霸”,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的8位杰出的君主,他们分别是:夏启、商汤、周武王、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的政令,划定疆界,在那里设置官员,树立界碑,而写明在章程法令上。越境就要惩罚,尽管这样,尚且不能一成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虞舜时代有三苗,夏朝有观氏、扈氏,商朝有姺氏、邳氏,周朝有徐国、奄国。自从没有英明的天子以后,诸侯争相扩张,交替主持结盟,已经成为了常态。担心大祸不计较小错,足以做盟主,又哪里用得着管这些小事?边境被侵略,哪个国家没有经历过?主持结盟的,谁能杜绝得了仲由的事情发生?吴国、百濮有隙可乘,楚国的执事难道只顾到盟约不去进攻?莒国边境上的事情,楚国不要过问,不要烦劳诸侯,不也可以吗?莒国、鲁国争执郓地,日子已经很久了。只要对他们国家没有大妨害,可以不必去保护。免除烦劳、赦免善人,就没有不争相努力的。您还是考虑一下吧。”由于晋国人坚决向楚国为鲁国请求,楚国人就答应了晋国的请求,于是就赦免了叔孙豹。

『评析』这段文字又把舜时代作为典范,说明就是在有英明的天子舜的时代也有“三苗”的造反,更何况是在今天的乱世呢?叔孙豹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多少思想和著作传世,但是他的“三不朽”命题穿越数千年的时空几乎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人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春秋左传》在第416页上写道: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中国春秋时代晋国法家先驱、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讳匄[范匄],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又有“范宣子”之称)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所谓的“三不朽”是指1个人如果在道德、事功、言论的任何1个方面有所建树,传之久远,他们虽死犹生,其名永远立于世人之心,才是不朽。有副著名的楹联写得好:“五百年间气,三不朽伟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谓伟人!

『原文』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未也。”公曰:“何故?”对曰:“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且陈氏得政于齐,而后陈卒亡。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胡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臣闻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数未也。继守将在齐,其兆既存矣。”(《春秋左传》第541页)

『译文』(鲁昭公八年[前534年])晋平公向史赵询问说:“请问,陈国大约就要灭亡了吧!”史赵说:“不会的。陈国不会就此灭亡。”晋平公问道:“请问,陈国不会就此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史赵回答说:“陈国,是颛顼的后代所建立的国家。当岁星(太阳系中的木星)运行到鹑火(鹑火是12星次之一,源于中国人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12星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的划分,为了说明星辰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也是将黄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12个等分,所以属于中国历法中的阳历部分,叫做星次。鹑火与12辰相配为午,与28宿相配为柳、星、张三宿。按照辞书的鼻祖《尔雅》的解释,古以柳宿为标志星。分野主周,属三河。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国语·周语》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晋书·天文志》载:“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据《汉书·律历志》载:日至其初为小暑,至其中为大暑。明末后译黄道12宫的狮子宫为鹑火宫)的位置的时候,颛顼氏才灭亡。陈国也将会和过去的颛顼一样。现在岁星在箕宿、斗宿间的银河中,因此陈国不但不会灭亡还将会复兴。而且陈氏将要在齐国取得政权,之后才逐步走向灭亡。这一族的人从幕(虞幕为有虞氏的始祖,执掌乐官)直到瞽瞍(舜帝的父亲)都没有违背天命,舜的善行和美德又增加了这一族的盛德,德行一直落到遂(遂是舜的后裔,陈国与田齐的祖先,曾被商汤封于陈)的身上。遂的后代保持了它。到了胡公(陈胡公,亦称胡公满、虞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舜帝之后,陶正遏父之子,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不淫,所以周朝给他赐姓,让他祭祀虞帝。下臣听说,盛德一定会享有100代的祭祀。现在虞的世代数字还不到100,因此将会继续在齐国保持下去,这种征兆已经存在了。”

『评析』这段文字使用古代星宿的原理证明德行对于家族命运的影响——由于舜这个家族自虞的始祖幕到舜世世代代行善积德,德行卓著,使得这个家族的后人受到先人阴德的庇护,而让他们的祖先可以享受100代的祭奠。这种记述,符合古今中国人普遍相信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是一种教育人向善的学说,自古迄今长盛不衰。


评析典籍之舜-《春秋左传》里的舜(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