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除了《权力的游戏》,HBO还有哪些值得看的爆款?

2022-10-18 11:44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图片
图片


HBO,50年了。


50年来,HBO在业界创立了新局面,改变且提升了电影、纪录片、戏剧、喜剧、新闻和体育领域的电视格局。


虽然现在看HBO,确实是业界巨擘。但在最初诞生时,连它的一众创始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


前48年,HBO以收费、有线的模式,规避了广告与审核的掣肘,带来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美剧。


近两年,HBO顶不住各大流媒体的狙击,不得已推出了广告版本。


图片

 

虽然HBO曾经以颠覆者的形象,将人类的娱乐生活拉入到了有限、付费和深度的时代。


但是在这个分崩离析的社会面前,即便强如HBO,依旧会感到深刻的无力感。


大数据的快准狠、政治正确的压力、科技公司的收购战略,似乎都在让HBO节节败退。


即便HBO稳扎稳打,依旧在出品高质量的电视剧,但电视机正毫无疑问地在慢慢成为历史。



伟大的试错

POST WAVE FILM


在用《唐纳1988》进行伟大的试错之前,HBO的发展轨迹,和美国的无线电视并无二致。


当时,HBO甚至希望能够复制无线电视的方式,来获得成功。

 

图片

《唐纳1988》(1988)


但很显然,HBO的这种努力是失败的。


1970年代,整个电视市场被NBC、CBS和ABC平分天下。


此时的HBO,刚刚完成自己的地推工作。数年后,HBO的订阅量才尴尬地突破4万用户。


HBO当时的现金流,是靠着体育赛事、纪录片,和从家庭录像带手里抢来的市场维持的。


1988年,一直在寻找自身品牌定位的HBO,上线了政治讽刺剧《唐纳1988》。

 

图片

《唐纳1988》(1988)


该剧对美国政坛大加讽刺,并以伪纪录片的形式,模糊了剧作和现实的界限。


它扭转了HBO兜兜转转走了多年的弯路,为HBO指明了方向——


火爆的电影和纪录片只能在短时间内创造话题,无法长时间吸引观众;而原创的、有剧本的电视剧,才能培养用户的品牌忠诚度。


当这种电视剧开播后,会有一群观众周复一周地来看电视剧。


也就是说,在固定的、重复的时间段里,有预料地增加观众的数量。


不过,辛辣的讽刺并不适合普罗大众,该剧的收视率,从未爬上过6。

 

图片

《唐纳1988》(1988)


但这部剧,依旧被电视史学家们认为是HBO的转折点。


HBO原创节目的负责人布里奇特·波特说:“(它)为HBO吸引了新的,至关重要的关注者。


收费电视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能够直接将内容递到观众手上,规避审查的HBO才算是结结实实地把“收费电视”的概念给落实变现。


HBO的方式简单而粗暴,归根结底两个元素——色情和暴力。


比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奠定HBO付费有线电视龙头地位的《惊世启示录》。


图片


在充满玄幻色彩的《惊世启示录》里,裸体和血浆并行不悖。


虽然剧情里那些突如其来的色情场景,毫无必要。


但是,它们的确成为了HBO的招牌,为HBO成功地培养了自己的观众群。


相比较于无线电视网,HBO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脏话连篇、血肉横飞或者是一丝不挂。


但是,在黄暴脏的同时,HBO也的确在为观众提供更多元的内容。


经过一系列的试错,HBO开始在评论声中,开始有了一席之地;电视编剧也开始严肃对待HBO的剧本。


《唐纳1988》之后,HBO明晰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原创剧的制作者。



不干涉政策

POST WAVE FILM


因为不用出售广告,因此HBO不用重视收视率。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放飞自我,率性而为。


实际上,HBO被一个叫做“用户满意度”的东西牵制着。


图片

 

HBO的内部,曾经分化成两个独立的派别。


一方面希望HBO继续走黄暴脏的老路子,用这一招牌继续吸引观众;


另一派则认为,即便是电视节目,也需要有着电影般的质感。


但是,要有“电影感”,需要经费的支持。


1998年,趁着“航空热”,HBO找来了《阿波罗13号》的汤姆·汉克斯和影片班底,拍摄了《从地球到月球》。


图片

 《从地球到月球》(1998)


影片根据安德鲁·柴金的《人在月球》改编,讲述了整个美国太空计划的发展过程。


全片没有剧情、没有大明星客串。6800万的成本,全部被用来还原历史,制作出了到现在依旧令人感到震撼的深空特效。


全片戏剧张力十足,拿下艾美奖的同时,也迎来的收视高潮。


这部剧成了HBO的模本。


HBO以《从地球到月球》为基础,推出了一系列历史迷你剧集:《兄弟连》《约翰·亚当斯》《杀戮一代》《太平洋战争》。


图片

《兄弟连》(2001)


但好口碑,高经费,并不能让HBO赚钱,他们需要的是爆款。


比如同一年,HBO还推出了《欲望都市》。


在刚上线的那几年时间里,这部剧受到了无数的批评——当然也有无数的关注。

它的出道方式,是“又红又黑”的。


剧评人认为全剧过度消费主义,只想着鱼水之欢、声色犬马。


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剧中女性对于浪漫和奢侈品的追求,与女权主义者的奋斗目标相去甚远。


但从第一季到第六季的过程里,人物和观众不断成长,渐渐成熟。友情的赞歌被吹响,消费成为了社会的隐喻。乃至到了现在,它依旧不断被人所提起。

 

图片

《欲望都市》(1998)


原因无二,《欲望都市》讲的是人性本身,而不是社会热点。


这与电影的创作方式类似,HBO的立意就不是“快消品”,而这也与FOX、CNN拉开了差距。


随后的《黑道家族》,更是证明这一点。


该剧来源于大卫·切斯。他先是向无线电视网兜售自己的想法,但无线电视对一大群无情的黑道中人并不感兴趣。


很显然,只有付费电视频道,才能为他提供创作空间。

 

图片

《黑道家族》(1999)


《黑道家族》具备比肩电影的深度,和超出观众认知范畴的镜头语汇。在全剧的结尾处,黑屏了整整10秒。


第二天,几万人打电话到HBO,询问电视信号问题和结尾究竟如何。大卫·切斯拒绝对结尾进行阐释。


这种挑衅的艺术创作,虽然得罪了观众,却收获了大部分主流媒体的好评。剧评认为,全剧“有着莎剧的深度”,“是流行文化的尖峰”。

 

图片

《黑道家族》(1999)


这是HBO第一次在创作上,因“不干涉”政策而获得巨大的收益——当然,这绝不是最后一次。



下一个爆款在哪

POST WAVE FILM


《黑道家族》过于辉煌,让人们忽视了HBO安身立命的内容——那些描绘容易被人忽视的人群的电视剧,那些抛弃了叙事套路的作品。


《六尺之下》就是这样一套电视剧集。

 

图片

《六尺之下》(2001)


整个剧集没有什么叙事重点,在剧集的一开始,编导用了简洁明快的方式,导入了人物——两个性格迥异,继承了家族殡葬事业的兄弟。


随着故事的发展,两兄弟变得越来越次要。


故事的线索,慢慢变成了那些失去家人,需要慰藉的街坊邻居——他们的故事越来越丰满,剧集也越来越完整。


艾伦·鲍尔的雄心在于,他跳脱出了电影时长的束缚,用“提喻法”的方式,“重造”了一座城。它有时在讨论哲学,有时又在玩黑色幽默。


它如此不拘一格,以至于任何对该剧的解释,都是在破坏该剧。

 

图片

《六尺之下》(2001)


但《六尺之下》没能成为爆款。


越来越多的人问起,下一个《黑道家族》在哪儿?


而没有同样成功的新剧上线时,人们不禁会怀疑,HBO是不是已经走到头了?


在无线电视的运营逻辑中,缺少爆款,就要用数据分析,来寻找制作爆款的数据和元素。


但在HBO这里,公司却开始扩张,寻找新的用户群体。


它开始涉足粉丝剧、喜剧、音乐剧,甚至将脱口秀放到了黄金时间。


图片

 乔治·卡林的脱口秀在HBO是重磅产品


《明星伙伴》和《Ali G个人秀》直接将目标观众定在了年轻观众之上。


而《弦乐航班》《夏日高中》《小不列颠大美利坚》等,也都是HBO此前并不会染指的电视剧。


投其所好固然能拉拢用户,但做舔狗,最终还是会一无所有。


HBO在流行文化之余,依旧霸占着“创新”的高地。


《白宫前街》和《没剧本》这两部即兴电视剧,大胆地抛弃了剧本——前者讽刺华盛顿的游说公司;后者则将目光放在了洛杉矶的几个小演员身上。

 

图片

《没剧本》(2005)


故事的来源,是好莱坞编剧罢工,和华盛顿高官的更迭。


前者让编剧们积压了大批的剧本,后者则带来了全新的选片。


理查德·普莱普勒上任制作部门后,很快就拉来了《真爱如血》。


这部吸血鬼美剧评论好坏参半,但粉丝反响很好——尤其是年轻观众。


它和同时代的《暮光之城》一起,再次打开了吸血鬼题材在新世纪的大门。

 

图片

《真爱如血》(2008)


被视为《欲望都市》第二版本的《衰姐们》,是一部颇具争议的电视剧。在它开播时,也招徕了骄纵、放纵、肤浅、等等批评。


但该剧还是以一针见血的方式,表现了新世纪一代的惴惴不安和焦虑。


《衰姐们》的收视一直不算亮眼,但一直很稳定。它造就了一个多年未出现的局面——HBO的作品,成为街谈巷议的文本。


但这些成绩,在由《冰与火之歌》改编的《权力的游戏》面前,都是小菜一碟。

 

图片

《权力的游戏》(2011)


2014年的暑期,第四季的平均观众数,达到了1840万人次,超过了2002年《黑道家族》巅峰期的1820万人次。


凭借《权力的游戏》,HBO又完成了一轮爆款。



制片商的骄傲

POST WAVE FILM


1970年,美国政府签订了《金融与利益新家底法案》,一年后签署《黄金时间准入法案》,为电视制作业,明确了法律底线和市场方向。


又过了一年,HBO诞生。

 

图片

HBO的第一代logod


可以说,自创立之初,HBO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传统制片商,整个公司从剧本环节开始抓生产,用作品来换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度。


虽然在整个发展史上,HBO曾经陷入过运营儿童频道,和迪士尼争夺天下的误区;也陷入过家庭录影带版权的泥潭,但它始终都把作品和用户体验度放在第一位。


这造就了HBO的辉煌,也为后来的囹圄埋下了伏笔。

 

图片

HBO MAX上线时的官网界面


《纸牌屋》项目杀出来的时候,HBO正躺在政治剧的历史上犹犹豫豫,要求试播。但该项目中途却被Netflix截了胡,并一口气定了两季。


类似的,还有《广告狂人》和《绝命毒师》。


前者诉诸旧时代的荣光,像是美剧中的《红楼梦》;后者用奇绝的角度插入毒品的源头,挖开了人物的内心。


但HBO太过于谨慎,又太希望复制往昔的荣光,而固步自封。最终,这两部具有绝对统治力的剧集,成就了2010年代的AMC。


图片

《绝命毒师》(2008) 


由于高层太过谨慎,HBO错失了《绝命毒师》。


表面上看,HBO是狂飙突进的公司。


但实际上,这是一家影视公司,其内在逻辑和Netflix、Apple TV+这种科技公司,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要求稳扎稳打,拍一部是一部;后者则疯狂烧钱,不断购买新的项目,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剧集,换取市场占有率。再用市场占有率,拉动股价,赚取金融市场的“差价”。


面对Netflix一次性放出全集的“饕餮战略”,HBO没有改更易张;也没有着急去购买那些看似能成为爆款的剧本。


图片

 

HBO的策略,是更加固守影视逻辑,从剧本、人物、情节开始构建自己的体系。


新时代里,HBO是拿出了《西部世界》《年轻的教宗》《大小谎言》《切尔诺贝利》《东城梦魇》《镀金时代》,它在证明自己,依旧是那个HBO。


50岁的HBO似乎没有什么中年危机,传统电视领域的最后尊严,正在严丝合缝地,为这个时代,为整个世界,一周一次地,自鸣其声。



图片



作者丨云起君
放大头像看我的眼神

图片

编辑 | 毛头     排版 |  石页

图片


推 荐 阅 读

图片

陈可辛的逆境求存,是未来华语影视的一记猛料!

图片



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

  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图片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除了《权力的游戏》,HBO还有哪些值得看的爆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