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风物---邵公屿
上期写到安乡侯蔡敬则立署在邵公屿,逐渐吸引人口,形成了瑞安城区的规模。这期就来讲讲这邵公屿。
三国时,瓯越大地处于孙吴的统治之下,为了抵御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军事威胁,孙吴政权就不得不对内加大开发力度和控制,征讨山越,加设郡县,扩大兵员和财政来源。罗阳县(瑞安的前身)也就在这一时间节点应运而生。
罗阳县地原先属永宁县(永嘉县的前身)管辖,分县时,就以大罗山及其西边吹台山上的分水岭为界线。山之阴(背面)仍属永宁县,山之阳(南面)划归新建的县。因为新县地处大罗山之阳,故取名罗阳县。

大约东汉末年,温瑞平原才基本形成。这时,安阳江(也就是今飞云江)在集云山下流过,西岘山(又名紫霞山)和白岩山(即隆山,又名龙山)之间并未连成一片,现在的老城区还只是一个小岛。西岘山像一只大海龟浮露出江面,邵公屿却像一条大鳌鱼伏在水面,隆山顶上的文笔峰,被看做是邵公屿东面的苍龙,栖隐山(今万松山)像彩凤展翅于它的东北方。南面是飞云江,北面是古飞云江南移后留下来的一片湿地,后称为北湖。
清《乾隆瑞安县志》有明确的记载:“邵公屿,在县治后,相传有邵公居此,殁为神,故名。状如巨鳌,前江后湖,左右山川环拱。”大约在东汉末年,有个姓邵的族长率领族人来到上面讲的这个岛屿上开荒,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大家尊称他为邵公。邵公死后,他的族人们说他成为神,继续保佑子孙。于是人们便称这个岛屿为邵公屿。古时邵公屿上有株古榕树是当年邵公亲手种植,枝叶茂盛,像一把硕大的雨伞,树东还有古井,也是邵公带领族人一起挖掘,解决了岛上人们水源问题,大家都称为邵公井。
瑞安建县时,县治在集云山下的北湖鲁岙(今属锦湖街道)。后来,由于邵公屿的渐渐繁荣,于东晋初迁到邵公屿,才慢慢建起城郭与街道。东晋太宁元年(323),安固县(罗阳后改安阳,再改为安固县)县治搬迁到邵公屿后,全县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首批街巷便应运而生。历经后人1700年的薪火相传,街巷不断向四周辐射,城镇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市建立了十个街道。1999年,瑞安市人民政府搬迁到原邵公屿东侧的安阳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