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从弃养到养老金制,细数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和社会福利发展,养老金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今年4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更是引发大家对养老金、福利制度的关心和讨论。
养老金不仅是股市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来源,也是股权资本的源头活水。在劳动力稀缺、土地稀缺,资金、资本稀缺,长期资本更稀缺的时代,养老金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反哺经济。
人都有老去的时候。人在年老后会受到怎样的对待,我们对长辈应担负什么义务?这个问题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其答案也千差万别,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做法差异很大。
01 贱老弃老的部落
“我曾依照习俗杀死年老的妇女。她们全都死了,在大河边……我甚至不会等到她们彻底死去就会把她们埋了。女人们通常都十分害怕我。”
难怪她们会害怕。说上面话的人,是巴拉圭东部亚契部落( Aché)的一名男子,他当时正在与人类学家金· 希尔和玛格达莱娜· 乌尔塔多交谈。他解释说,老祖母们会帮着做家务和照看孩子,但当她们年纪太大,再也帮不上什么忙时,你就不能太念着亲情了。惯常的做法是用斧头砍头。对老年男性来说,亚契的习俗指示了另一种命运:他们会被送得远远的,并被告知永远不要再回来。
我们对长辈应担负什么义务?这个问题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其答案也千差万别,至少以留存下来的传统社会为鉴,并无统一的答案。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贾雷德· 戴蒙德说,亚契人的做法并不是特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夸隆族(Kualong),如果一位妇女的丈夫去世,那么她的儿子有一个庄严的职责,就是掐死她。在北极地区,楚科奇人( Chukchi)鼓励老年人自杀,承诺这样做会给他们在来世带来回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柏林人的祖先,韦累塔比人或维尔茨人,在十世纪还吃他们的父母。”
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也讲述了一百多年前,在日本长野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个规矩,因物质匮乏,年过70岁的老人都要被亲人送到山上去,美其名曰接受山神的恩泽,其实就是任其自身自灭。

然而,也有许多部落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些部落由老年人统治,年轻人需要谨遵老年人的教诲,其中有些甚至期待成年人替他们年迈无齿的父母先嚼烂食物。
看起来它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每个人都需要一直劳作,直到身体完全失能为止。现在这种情况已不再是事实。我们中许多人的期望会是,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将可以从国家或我们以前的雇主那里领到一笔钱,这不是对我们今天工作的回报,而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这个奇怪的人生阶段被称为“退休”,而领到的钱,则是“养老金”。
02 养老金的诞生
给士兵发放养老金的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养老金”一词来自拉丁语,意为“付款”。但直到 19 世纪,发放养老金的做法才扩散到军队以外的各行各业。1890 年,德国出现了全球第一个全民养老金制度。
德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曾经是世界上最慷慨的福利制度之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顶峰,德国一位拿平均工资的普通全职工人退休后获得的养老金是工资的70%,远高于美国的40%。此时一些人口趋势研究报告为这般慷慨的制度敲起警钟。德国的生育率很低,在欧盟国家中也居于倒数。再加之不断增长的平均寿命,人口结构将从2010年开始明显恶化。到2030年,适龄劳动力人口将从4200万减少到3300万,赡养率将从55%几乎翻倍到115%。
德国采用的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型养老体制,由在职的一代赡养已退休的上一代,以支定收,基本没有结余。在这种模式下,115%的比例将必然引发养老金难以持续的财政危机。虽然是看到了长期的趋势所在,但也惟有眼前的急迫感才能让政客们下定决心,对现有的制度开刀。2001年改革强调了降低法定国家养老金比例,加强个人和公司养老金的比重,建立德国养老制度三支柱的体系。
03 老龄化社会下养老面临的挑战
要实现全球性的老年赡养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上还有近 1/3 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还有其他许多人的养老金远远不足以维持生活。尽管如此,在许多国家,一代又一代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都认为,自己一定会老有所养。
然而,实现这个期望正在成为一个挑战。多年来,经济政策专家们不断发出警告,提醒人们养老金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慢性危机。半个世纪前,在经合组织( OECD)这个富裕国家的俱乐部中, 65岁的女性平均可以再活 15 年。如今,同样年龄的女性预计至少还会再活 20 年。9 与此同时,平均家庭规模已经从 2.7 个孩子缩减到1.7 个,这预示着未来劳动人口的供给管道正在逐渐枯竭。
所有这些因素都具有多重含义,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但就养老金而言,情况确实相当严峻,因为未来要养活的退休人员会更多,而为了养活他们而纳税的劳动力人口则在减少。在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上每一个老年人对应着将近 12 个劳动力;今天,这个数字降至不足 8 人;到 2050 年,将会只有 4 人。
国家和私人养老金制度现在看起来都很昂贵。雇主们一直在争先恐后地降低自己养老金计划的标准。40 年前,大多数美国工人都参加了所谓的“固定福利”计划,该计划规定了退休后你会享受到什么待遇。现在,参加此类计划的工人不到 1/10。
普遍实施的新型养老金计划被称为“固定缴款”计划,它规定了你的雇主向你的养老金账户存入多少钱,而不是你能从中获得的收入。从逻辑上讲,这一类养老金计划未必一定会比固定福利计划的钱更少,但一般情况下确实如此,而且降低的幅度往往相当大。
雇主纷纷抛弃固定福利计划的理由很简单,事实已经证明,兑现养老金承诺可能代价高昂。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内战老兵约翰· 詹威( John Janeway)的例子。
他的军人养老金福利包括在其去世后向其尚在世的配偶继续提供补助。詹威在 81 岁时迎娶了一位年仅 18 岁的年轻新娘。于是,在内战结束将近 140 年后的 2003 年,军队仍在向格特鲁德· 詹威( Gertrude Janeway)支付军人遗属抚恤金。
政策专家们显然预见到了未来的麻烦:一大批劳动者正在接近退休年龄,而且他们的职场退休金可能会远远低于预期。因此,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努力说服个人为他们的老年生活做出更多的储蓄。
确实,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合适的选择还是尽量增加自己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不管是根据“二八定律”,还是根据社会总体资源的有限性,这种美好设想都是不可能的。人均寿命的大幅度增加很大可能增加了社会的总体负担,而应对这种状况的资源,不管是总体供应还是具体的分配,都是很大的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长期增长的速度在减慢。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份报告,最近十年,相比历史上的其他时期,长期投资的回报率显著降低,股票低了3~5个百分比,债券则是1~3个百分比。
另一个挑战是,绝大多数人都缺乏足够的理财技能。
绝大多数人的理性和耐性都难以支撑规律性的、长期性的理财安排。全世界的总体储蓄率在降低,而按通常的估计,把年收入的10%~15%拿来进行储蓄才是一个合理的退休理财安排,但很多人5%都不到,甚至越来越多“月光族”。另外,有研究表明,越是低收入者,越不会给自己安排未来。因为要让人们关注遥远的未来并不容易。一项调查发现,在50 岁以下的人当中,表示退休是他们最重要经济考虑的人口比例不到 50 岁以上者的一半。正在为自己的首套房子存钱或忙于养育幼小的孩子时,你往往不会感到有迫切的需要为自己有朝一日将要步入的老年生活储蓄。确实,你可能很难想象自己终有一天会变成一位老人。
霍默· 辛普森对这个心理障碍做出了如下精辟的总结:“这是未来的霍默的问题。伙计,我一点也不羡慕那个人。” 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聪明的解决方案,例如自动将人们纳入职场养老金计划,以及从未来的涨薪中预留出更多储蓄,等等。这些“微调”政策的效果很好—人们可以选择退出,但恰恰相反,我们倾向于通过纯粹的惯性来进行储蓄。
但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基本的人口问题。再多的储蓄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总是需要现有劳动人口创造财富来支持现有的养老金领取者—无论这是通过纳税、租赁退休人员拥有的房产,还是为以养老基金为主要股东的公司工作。
04 让退休制度“退休”?
有些人认为,我们需要彻底转变对老年人的态度。有一种说法呼吁让退休制度“退休”。也许,我们应该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期望着能够工作到我们有能力工作的最后一刻。
对于延长退休年龄是不是可以解决养老金的问题,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曾对媒体表示:“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毕竟不可能延长到80岁、90岁退休,现在人都活到100岁,对养老金的压力非常大,对保险公司压力很大,现在保险公司担心的风险是长寿风险,你的寿命越长,保险公司亏的越大。如果大家都活200岁的,很多养老公司就倒闭了。”
但是,从先祖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习俗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反省,因为这些习俗的不断演进,似乎正是出于一些令人不安但精明务实的权衡。年长的人到底是可以期待子女饱含爱意的反哺,还是只得在河边默默承受砍下来的斧头,他们的不同命运似乎取决于他们为部落提供的利益是否超过了赡养他们的成本。在像亚契这样的部落,这种成本更高,因为这些部落经常需要搬家,或者经常性地缺乏食物。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加富足,并且不需要经常迁徙,因此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负担得起不断上涨的养老金成本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的不同之处。从前,我们依靠长辈储存知识,教导年轻人。现在,知识更新得很快—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学校和维基百科,谁还会需要祖母的经验呢?
我们可能希望,人类早已经超越了早期发展阶段,无须还要在如何尊重老年人的问题上反复权衡成本和收益。不过,如果我们相信有尊严地安享晚年是一种权利,那么我们或许应该尽可能大声地把这一点说出来,而且要多说几次。
这是一套充满故事感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在这套书里,作者选取了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在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发明,例如留声机、空调、奶粉、条形码、自行车、股票期权、区块链等,讲述它们从出现到在全球得到应用的过程中,对世界经济的塑造作用。这些发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全球化的背后贯穿的是经济运行的逻辑,读者可以通过它们读懂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是如何被塑造的。
同《卧底经济学》一样,作者一如既往地富有洞察力与幽默感,本套用新奇的视角与故事感,让读者看懂“看不见的手”的选择及世界经济运行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