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科幻片
首先,抛开剧情不谈,因为近年来的国产片对剧情实在难以“苛责”,这部片子的布景、构图、运镜、分镜、音乐、特效都还不错,像是2022年的东西。在影院的大屏幕对“宇宙”“星空”这类画面的表现力是电脑手机不能比的,加上喜剧元素,就当看看科幻图顺便听听相声也不算亏的。
剧情上至少是个整体,没有十分降智的设定,从头到尾顺得下来。情感上不同于《夏洛特烦恼》的青春回忆杀,《西虹市首富》对现代社会的调侃,而是完完全全上升了一个层面,上升到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有人吐槽说现在的喜剧不好笑了,大家像是为了迎合什么一样本来图一乐的东西非要强行“上价值”,笑着开头非要让你哭着结尾。《独行月球》就是这样一部片子,作为喜剧有失偏颇,前半段笑点还可以,但是后半段节奏大起大落煽情不少,而且结局还要刀。也许这就是“艺术”,欢欢喜喜给你一片美好,然后眼睁睁毁掉。虽然后面插空就丢个包袱,煽情完了立马整个笑话打住,但为了营造氛围、激发情感的慢镜头和篇幅还是让“科幻”的感触盖过“喜剧”。
从一开始影片就创造出两个部分,一个是月球上孤身一人的独孤月,一个是地球上幸存的人们,地球和月球,这两部分划分得泾渭分明,而且整个宇宙、所有人类仅有这两部分,干脆且残酷。在独孤月联系不上地球以为全人类都死了的时候,展现宇宙的广袤、人类的渺小、以及孤独;在独孤月知晓自己并不孤单的时候,展现人类这个物种的顽强、拼搏、智慧,以及“舍生取义”理性与感性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如何抉择的探讨。
展现孤独感时,仅仅是独孤月以为全人类只剩自己,而观众都知道地球还有幸存者,不容易代入独孤月的孤独;开头观众不知道地球有幸存者时,孤独又被突如其来的荒唐感和密集的笑点冲淡。但是主角的表演和一个个充满艺术的镜头又让这份孤独活了起来,甚至将极致的悲凉转化成末世狂欢,袋鼠拉车在月球滑沙真的太酷了!荒诞和疯狂相辅相成,把电影的节奏带向顶峰又拖入低谷,用这样的落差表现“人类多么渺小,地球才是我的家,离开了家我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儿,被宇宙流放”。
展现生与义的探讨时,在前、中、后三个时期探讨了三次,分别是“舍一人救一百”“舍动物救人类”“舍一人救人类”。如果说单纯的舍生而取义是价值观问题,那么给舍生取义细致划分不同的档次,就变成了经典的哲学问题。舍不舍很好回答,你能舍多少换多少真是要把这慷慨的好人生吞活剥。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这个问题津津乐道、百聊不厌,比如《姜子牙》里的“舍一人救天下”;电影的这三个桥段说实话都比较老套,比如最后的结尾和《流浪地球》如出一辙。不过,探讨的方式大家都一样:给一个假设做一个选择。中国人的答案无一例外肯定是“舍”,“不舍”也播不出来,那体现水平的地方就在这个“假设”做的怎么样了。《姜子牙》受争议的是“舍一人救天下”这个天平是否对等,“一人”有没有与“天下”兑换的合理性;《流浪地球》比较严肃,偏向展现完整的末世地球景象;《独行月球》因为是喜剧不需要多么严谨的逻辑,像是没有前因后果直接把天平端到面前要你选择,也好在轻松活泼,让人不至于凄凄惨惨戚戚。总之,对这个话题聊的人太多,我认为是没什么新意,当个添头和糖葫芦棍就好。这部电影应该胜在老生常谈的同时给出了很美的布景和镜头,思考欠缺但是视觉体验拉满,加上“星空”属性加持,这种一半真实一半想象的场景比纯粹的幻想世界精神代入感更好。

还有一个话题,就是“对普通人的歌颂”。独孤月虽然是一块金子,但假如没有发生巧合他或许在月球上被陨石砸死了,或许一辈子做维修工,尽管地球上的人们再怎么感恩、纪念,也不能改变“让工程师做维修工”“让维修工牺牲自己拯救人类”这样自私的现实。不知何时,我们的娱乐环境被一个叫“政治正确”的词笼罩,一部影片,一部喜剧片,甚至一个简简单单“与民同乐”的短视频都可能被冠上这样一个头衔。《后浪》的演讲,有人说“头部的才是浪花”“有钱的才是后浪”;“二舅”的视频,有人说“治好精神内耗的不是二舅,而是二舅努力了一辈子生活条件都没你好的优越感”;还有国庆调休,“既然放的假要调休补回来还有放假的必要吗?”。原本我们的舆论环境是鼓励、赞美普通人的,但现在“赞美”渐渐变成资本家安抚人心的话术;“勤劳”“朴实”不再是美德,而是成为“帮助老板换新车”的纤绳。独孤月这样一个普通人,运气让他成为荧幕上唯一的“演员”,荧幕前的观众便轻而易举、顺理成章地把他打造成英雄、顶流,等到真正危急的时刻,恋恋不舍地目送这位英雄为了拯救他们慷慨赴死,这就是高尚的普通人的结局。
然而,你爱他吗?
“谁不爱这样一个烂好人、冤大头啊?”
那么当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回头救袋鼠的时候你感受到鼻尖一酸吗?看着他和袋鼠在月球上飞驰你的心里有没有一阵欢呼呢?
我们不歌颂苦难,不会用成败的眼光去评判那些在苦难中倒下的人,但我们是真心喜欢历经苦难仍然屹立不倒的人,情愿尊奉他们为“英雄”。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有很多苦根本没有去吃的必要,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精神是否贫瘠呢?都有人敢说魏晋南北朝或者民国“荒诞且美好”,这不正说明那群人太会骗人了,外物匮乏唯有笔墨为帆,开出一片心里的蓝海,外面是颠沛流离但求钻进里面能有片刻的喘息。是怎样的赤诚、强大、坚韧足以把千百年后的人给骗了,把吃人的社会跟“美好”搭上边?也许,我们正需要这么点“骗术”,你看,独孤月硬是把兵困绝地装扮成月球滑行的浪漫,开着一辆死气沉沉的车回基地哪有袋鼠拉车酷啊,要是他真的那样做你还会喜欢他吗?即便最后仍然要他去撞陨石,那也会觉得“该死害得死”“给袋鼠赎罪罢了”。也许,我们向往的不是冥国那个时代,向往的是展露真性情的勇气;我们歌颂的不是善于吃苦的二舅,而是吃了那么多苦依然初心不改的二舅;做不了后浪,在海边倾听浪花拍打的声音也不失惬意。电影讲的是没错的,我爱独孤月是爱他为了袋鼠悬崖勒马的义气,爱他绝处逢生的智慧,爱他能把一片死海搅出如诗如画的风景。当然,调休这事没争议。

看完电影已经晚上八点钟,我骑着小电动花了一个小时才从车水马龙的城市挤出来,正式踏上回家、回乡村的路。一条笔直且漫长的路,没有路灯,少有车辆,仅头顶零星的星光和远方村庄更加含蓄的灯光。这条路简直一条长蛇把我吞没,就在肚子里吞咽咀嚼,似乎没有尽头。我以为电影里全人类只剩一个是很孤独的事,此刻才明白对于一些人来说:孤独才是常态。就算全人类就剩我一个,也没什么感觉。一个人的夜路而已,走惯了。
还想起《星际穿越》,时间、空间、或是牵挂的彼方,有人喜欢以一种深邃的理性思考,像做梦一样天马行空,醒了还饶有兴致地想这场梦的可行性;有人喜欢齐声大喊个什么口号,然后抱在一起稀里哗啦哭上一顿。对于宇宙,地球只是一粒尘埃;对于我们自己,所见便是宇宙。然而我们单单是我们,不是宇宙。攀上高峰,仰望星空,意识到自己还在阴沟;即使身在阴沟,也总要有人仰望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