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拉斐尔代表作《雅典学院》的延伸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0~1511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现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
该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为题材,以极为兼容并蓄、自由开放的思想,打破时空界限,把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会聚一堂,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类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赞扬,反映的是古典时期学派林立、相互切磋的景象。
画作采用了拱形圆屋顶作为背景,以很高的透视法水平,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和深远感。整幅画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图中中心的两位人物分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他们的形象拉斐尔则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代替。
有一个我觉得比较适合的比较,那就是如果从哲学,艺术,科学这三个角度来谈。柏拉图时代,文艺复兴三杰时期,牛顿时代。分别可以代表人类某个程度上的巅峰时期。
1666年,伦敦鼠疫横行,牛顿以最快速度跑到了乡下老家隔离,那一年,除了钓鱼散步,他顺便做了三件事。1.创立微积分2.完成光的散射实验3.万有引力的体系搭建
凭借一己之力把人类历史进程向前推动了几百年……关键,那一年,他才23岁。
倒退到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耗时四年完成了大订单——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验收时,甲方傻了眼,远远超出甲方的原始需求。
四年,每天超过18个小时的工作,爬上二十米高的脚手架,仰着脖子工作,几乎一个人完成了500平方米的油画……
也正正印证了叔本华的意志论。
意志在人的世界里表现为欲望,盲目的追求满足,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因为道德行为与社会习俗的约束,由此那些违背这两种社会原则的意志,就会被自我所限制,所以人的意志在社会中生活,实际上受到了社会的限制。欲望(意志)不能满足表现为痛苦,得到满足过后表现为无聊与空虚,只有得到满足那一瞬间,才表现为快乐,因为得到满足的时刻总是短暂的,所以人总是处在不能满足的痛苦,与满足以后的无聊这两种痛苦中。
叔本华认为人生虽然充满痛苦没有根本的解脱,但是他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脱的方式,他认为可以通过艺术,在艺术中人会达到忘我的境界,因此摆脱欲望的世界,得到一种解脱。但是人总会从艺术中苏醒,因此又会回到生命意志(欲望)的世界里。因此这种解脱也是短暂的。
想起电影《钢琴家》里的男主,因为躲避战乱被安排在好友家中,看到房间的钢琴,却为了不发出声音暴露自己,只能在琴键上方演奏……那一刻的辛酸与情感的共鸣。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美术雕塑,电影艺术,他们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力,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在于艺术品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