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
1.醛固酮拮抗药(Aldosterone antagonist):指人工合成的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具有拮抗醛固酮作用的药物,如螺内酯、依普利酮。
2.保钾性利尿药(potassium-retaining diuretics):指竞争性拮抗醛固酮(如螺内酯)或直接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使 K+/Na+交换减少(如氨苯蝶啶)而产生利尿作用,长期服用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
3.袢利尿药(loop diuretics):高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部位在髓袢升支粗段,选择性地抑制 NaCl 的重吸收,作用强大,故又称袢利尿药。
4.渗透性利尿药或脱水药(osmotic diuretics):指一类经注射给药后,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产生组织脱水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人组织,当这些药物通过肾脏时易经肾小球滤过而不易被肾小管再吸收,从而增加水和部分离子的排出,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
5.噻嗪类利尿药(thiazide and thiazide-like diuretics):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抑制远曲小管近端 Na+-Cl- 共转运子,抑制 NaCl 的重吸收。由于转运至远曲小管的 Na+增加,促进了K+-Na+交换。增强 NaCl和水的排出,产生温和持久的利尿作用。噻嗪类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口服利尿药和降压药。
6.利尿药分类、作用部位、代表药物、药理学基础
(1)袢利尿药:呋塞米(furosemide)
【作用机制】作用在髓袢升支粗段,选择性地抑制 NaCl 的重吸收。
【临床应用】
①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②其他严重水肿;
③急、慢性肾衰竭;
④高钙血症;
⑤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2)噻嗪类及类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作用机制】抑制远曲小管近端 Na+-Cl-共转运子,抑制 NaCl 的重吸收。
【药理作用】
①水肿;
②高血压;
③其他: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也可用于高尿钙伴有肾结石者。
(3)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triamterene)
【作用机制】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一类抑制醛固酮受体,一类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 Na+通道。
【临床应用】
①治疗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
②充血性心力衰竭;
③顽固性水肿。
(4)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作用机制】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而抑制 HCO3-的重吸收。
【临床应用】
①治疗青光眼;
②急性高山病;
③碱化尿液;
④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⑤其他:癫痫的辅助治疗、伴有低血钾症的周期性瘫痪、严重高磷酸盐血症。
(5)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mannitol)
【药理作用】提高血浆渗透压,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临床应用】脱水作用、利尿作用。
7.呋塞米(furosemide,速尿)
【药理作用】作用在髓袢升支粗段,选择性地抑制 NaCl 的重吸收。
【临床应用】
①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②其他严重水肿;
③急、慢性肾衰竭;
④高钙血症;
⑤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不良反应】
①水与电解质紊乱;
②耳毒性(不能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③高尿酸血症。
④其他:高血糖,升高 LDL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低 HDL 胆固醇,恶心、呕吐、胃肠出血,
过敏反应。
8.噻嗪类(thiazides)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②抗利尿作用; ③降压作用。
【临床应用】
①水肿;
②高血压;
③其他: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也可用于高尿钙伴有肾结石者。
【不良反应】①电解质紊乱;②高尿酸血症;③代谢变化;④过敏反应。
9.螺内酯(spironolactone)
【药理作用】竞争性抑制醛固酮受体。
【临床应用】①治疗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 ②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头痛、困倦、精神紊乱,高血钾,性激素样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