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4.3 《物性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3、《物性论》
古罗马著名唯物主义者卢克莱修的哲学诗篇,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原子论学说的重要著作。
这书共六卷。第一卷论述物体和虚空。第二卷论述自然及其规律。第三卷论述灵魂。第四卷论述感觉和情欲。第五卷论述天体的生灭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第六卷论述一些惊奇现象的由来。全书鲜明地贯穿着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这书第一个特色是,系统地阐述了原子论的基本思想。卢克莱修受伊壁鸠鲁的影响较大,书中多次颂扬伊壁鸠鲁,说他是恐怖的征服者,生命原则的发现者,由黑暗到光明的引导者;说他给人类揭示出什么是至善以及到达至善的道路。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的颂扬实际上也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启蒙思想的颂扬。马克思说:“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他是值得卢克莱修的称颂的”。[1]关于原子的特性,他根据伊壁鸠鲁的观点,强调原子不仅具有大小、形态的特性,而且还具有重量的特性。原子在永恒的运动中,不仅是垂直下落,而且还会发生偏斜运动。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物质和虚空混合形成的。虚空和物体同样都是存在的,如果没有虚空也就没有运动。原子具有不可分割的坚实的单一性,否则,将只有破坏而没有创造。只有原子才是世界的本原,只有原子论才能阐明世界的本原。它认为,赫拉克利特用火,恩培多克勒用火、土、空气和水,阿那克萨哥拉用种子,都说明不了世界的本原,因为他们或是反映不出世界的多样性,或是不懂得事物的可分性是有极限的,或是不能说明事物的变化。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看出古代原子论的优点和缺点。他和其他古代原子论的代表一样,坚持唯物主义路线,坚信世界是物质的,但未能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说明不了世界究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这书第二个特色是,反复强调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书中用肖像和镜子举例说明,如果没有肖像的存在,镜子就无从反映。一切感觉都是由被感觉的物体的“流射”形成的,再没有比感觉可信赖的了。但是,书中又把心灵和感觉加以分割,说任何错误都与感觉无关,只是由心灵的过失造成的。这说明卢克莱修不懂得感觉与概念、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书第三个特色是,充满了无神论的战斗精神。卢克菜修比伊壁鸠鲁又前进了一步,不仅认为万物不是由神创造的,而且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神的居所。他还认为,恶臭的宗教染污了灵魂,只有按照自然的面貌和规律来认识世界,才能驱逐恐怖和无知。书中强调人和世界都不免于si亡,因为形成它的因素是要si亡的。但卢克莱修在无神论上仍然是不彻底的,他还不能完全否认神的存在,这主要是受了旧传统的影响和当时自然科学水平低下的限制。
注:
[1] 《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