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艺考研 | 艺术学基础知识《城南旧事》17

2021-10-18 19:46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城南旧事》——吴贻弓

小伙伴们,距离初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继续努力奋斗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张表情包呢,没错,他就来自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吴贻弓是第四代电影人中的优秀代表,他的作品有着散文化表现和诗意塑造的风格特点,那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部作品吧。


导演介绍

吴贻弓,籍贯浙江省杭州市,出生于重庆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大木匠》。

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兄妹探宝》的助理导演。

1977年,开始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

1980年,执导剧情电影《巴山夜雨》,该片获得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凭借剧情电影《城南旧事》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85年,执导剧情电影《流亡大学》。

1990年,执导剧情电影《月随人归》。

1993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阙里人家》上映,他凭借该片获得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同年,主导创办了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5年,担任制作人的剧情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

1999年,担任神话动画电影《宝莲灯》的艺术指导。

2001年,担任电视电影《第十三个名字》的编剧。

2003年,吴贻弓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2012年,吴贻弓获得第15届上海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2016年,吴贻弓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10届荣誉委员。


人物评价

《齐鲁艺苑》评

吴贻弓的电影实现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电影文本中体现了广泛的经典审美经验,采用一种写意原则,多有一种古典诗词意境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和戏曲艺术的借鉴运用,还使用了游的原则、阴阳美学原则和以一当十原则。而且,在整体上表现了民族精神底蕴与民族风格,即中国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中庸之道”哲学愈识和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傍依和追究。同时,吸收借鉴外来艺术,对纪实美学的合理运用、影像美学的有限采用以及对类型电影的多方努力,使电影建立起了一种现代感,具有某种程度的先锋倾向。


影片信息

导演:吴贻弓

编剧:伊明

主演:沈洁、郑振瑶、张闽、严翔、张丰毅、袁佳奕、洪融、徐才根、朱莎

片长:91 分钟

上映时间:1983年

剧情简介

20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获奖记录

1983年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导演: 吴贻弓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女配角:郑振瑶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音乐奖: 吕其明

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

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城南旧事》

1984年

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

最佳影片思想奖:《城南旧事》

1988年

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

二等奖赤道奖:《城南旧事》

影片评价

《新京报》评

《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观众重温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魏楚豫评)。该片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范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也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导演的创作倾向。

魏楚豫评

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纪20年代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东南早报》评

《城南旧事》选用了两首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作为插曲。《麻雀与小孩》出现在英子上学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与小麻雀的问与答,表现了麻雀等“母亲”觅食归来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而《送别》在内容情调上则是深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并且与《麻雀与小孩》形成了对比,在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托景传情的作用。

魏楚豫评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扮演者郑振瑶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到了那个痛苦的年代。

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

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

最后的话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更多干货欢迎大家关注

希望小伙伴们在初试好成绩哦

为你们点赞


南艺考研 | 艺术学基础知识《城南旧事》1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