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讲坦克】“星舰”与“橡树棍”:M60A2主战坦克

原文链接: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35327296716906?_wb_client_=1
原作者B站账户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切勿随意编辑、引用、再创作、转载等。
如果要说西方哪种冷战坦克外形最怪异,基本上毫无疑问会是瑞典的Strv103无炮塔坦克。但要是说第二怪异的会是谁?很可能就要轮到今天的主角,M60A2主战坦克了。

两用火炮
1950年代末,美国陆军总参谋部成立了“未来坦克与类似战斗车辆武器论证小组”(ARCOVE),就将来坦克需要何种武器展开评估。根据他们在57、58年得出的结论,陆军需要在1965年前后搞出一种瞄准线制导的小型导弹,用于坦克。
(注:何谓瞄准线制导?即制导仪器与目标之间建立瞄准线,使导弹尽可能贴近瞄准线飞行,直到击中目标的制导体制。细分会有MCLOS、SACLOS、ACLOS三类,也就是手动/半自动/自动的瞄准线制导。关于制导体制和信号传输手段的细节后面详叙。)
但这样一个导弹项目必然很烧钱,所以论证小组提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案:削减传统坦克炮的开发,尤其是当时准备用于T95中型坦克的,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高速滑膛坦克炮。这一决策实际上宣告了T95项目正式完蛋,且美国陆军坦克武器的开发从动能武器转向化学能武器方向。
一系列新型武器系统中,最早脱颖而出的就是橡树棍战车武器系统(CVWSShillelagh)。这实际上是一种两用火炮武器:152mm口径的XM81火炮,既可发射XM13导弹,又可发射常规弹药。

XM81武器系统的重量有很大优势:比当时M60坦克配备的M68坦克炮要轻一半。这种火炮配用全可燃药筒与底火,发射后无残留,省去了连续射击后车内金属药筒的处理问题。这一设计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只不过它隐藏的问题此时并未显露出来。
很快,XM81的三种基础弹药开始了研制:XM409多功能破甲弹,XM410白磷弹,XM411训练弹,这几种炮弹都采用旋转稳定方式。

XM409破甲弹初速为2260英尺/秒(688m/s),预估破甲能力可达180mm/60°。它的一个改型,XM409E3采用特殊几何外形的降旋药罩,能够抵消炮弹自旋对射流的分散效果,进一步提升破甲性能。

另一边,XM13橡树棍导弹系统也由福特公司航太分部进行开发。橡树棍采用软发射模式:先从两用炮管中以260英尺/秒(79m/s)的速度抛射,再由火箭发动机加速到1060英尺/秒(323m/s)。导弹的控制采用了红外跟踪-红外指令制导系统:导弹尾端的红外信标打开后,由红外测角仪跟踪信号,测量该信号与瞄准线的离轴角;制导计算机根据离轴角给出修正信号,再通过氩弧红外灯将修正信号发送给导弹。

所谓红外指令系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广泛应用:家用电视、空调的遥控器,往往就采用红外指令系统发送各种控制信号。但红外指令系统存在一个隐患:容易被战场环境干扰。根据英国在50年代研制橙威廉反坦克导弹的经验教训,红外指令系统容易受火箭发动机烟雾影响,甚至就连战场的天气情况,诸如云彩多少,日照是否强烈,都会有显著的干扰作用,然而距离美国人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需一段时日。
由于XM13导弹采用尾翼稳定,想从线膛的两用炮管中发射,需要一点特殊的手段。在导弹侧面,加工有一条凸起的定位销;与之对应,在炮管内部除了正常膛线的螺旋沟槽外,币站耶格卡在豹二舱门上转载,膛内底部也有一条平直的沟槽。导弹在装填时,定位销要与这条沟槽相互嵌合,确保导弹在膛内运行时不发生自旋。
与此同时,美国陆军坦克车辆划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取消了轻/中/重型的传统分类,代之以空降侦察/空降突击车(AR/AAV)和主战坦克(MBT)两个概念。新的两用火炮分别应用到这两类车型上,使用152mm两用炮的AR/AAV也就成了后来的M551谢里登。
布局分歧
由于这一时期的核战争背景,核生化与辐射防护(NBCRprotection)思想需要在战车设计中得以体现。为了便于实现集体NBCR防护,DIT布局(driverinturret)应运而生。
DIT布局,也叫炮塔内驾驶席布局,或是整合车组战斗室(integratedcrewfightingcompartment)。简单说来,DIT布局需要将驾驶员从车体中移到可旋转的战斗室内,与其他乘员共享集体防护。为保证驾驶员的航向视野稳定,DIT布局有时会将驾驶员放在一个独立转塔内的驾驶席上:炮塔旋转时,转塔以相同速度反转,保持驾驶员始终面向前方;驾驶员也可以自主将驾驶席转向后方,实现正面装甲对敌高速倒车。还有一些DIT设计在车首装有摄像机,驾驶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进而驾驶车辆。

DIT设计的优势在于车体部分无人化,可以把车体做得特别低矮,但缺点在于炮塔座圈尺寸偏大,炮塔正面投影面积也巨大。炮塔重量的增加,又反过来导致炮塔驱动系统更大、更复杂,不容易实现火控系统的高精度。
实现NBCR集体防护其实还有另一种方式:所有车组乘员集中在车体内,外部的炮塔彻底无人化,也就是所谓顶置炮设计或挂舱式设计。这种设计能够实现武器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有助于火控系统的高精度,但需要为车组配备特殊的观瞄设备,而且要牺牲车长从全车最高处观察的视野,仍是有较多争议。
上述概念继续发展,使得安装152mm两用炮的主战坦克出现了两个分歧:一种使用DIT布局的,即MBT70;另一种则在顶置炮/挂舱式设计基础上继续发展。
考虑到顶置炮/挂舱式设计原有的不足,设计师JosephWilliams和CliffordBradley提出了一个改良型设计。新的设计放弃了集体NBCR防护的指标,乘员空间仍旧分为驾驶室和战斗室两部分。但战斗室内,炮手和装填手的座席设在炮塔吊篮底部,低于炮塔座圈;车长则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全周视野,单独拎出来放在炮塔尾部的指挥塔内。这种设计被称作紧凑型炮塔(compactturret),重量与顶置火炮相近,但相比于常规炮塔设计显著节约了炮塔正面区域的重量,有利于布置更好的装甲防护,且可以使用现有观瞄设备满足使用需求。

原型制造
1962年起,为评估整合战斗室炮塔与紧凑型炮塔两种设计,一共建造了8个安装152mm两用炮的测试炮塔,装在T95底盘上:1、3、5号测试炮塔使用整合战斗室设计,也就是DIT布局;2、4、6、7、8号测试炮塔,使用紧凑型设计。

1964年起,又基于M60车体建造了4辆152mm两用炮试验车:A型和B型使用紧凑型炮塔设计,并安装有20mm机关炮作为副武器;C型是一个新设计的常规炮塔,在指挥塔配备了20mm机关炮,D型则是简单地缩短了M60A1原有的炮塔。
这四种设计最初都称为XM66主战坦克,1965年1月,美国陆军装备司令部技术委员会(AMCTC)决定,以M60坦克底盘安装XM66B型炮塔的设计为基础继续发展,将其命名为“152mm炮全履带战斗坦克M60A1E1”。
M60A1E1新造了两辆原型车于1965年11月、66年2月投入试验,原本的XM66B原型车也改修为相同技术状态,于8月重新加入试验。
试验中可燃药筒暴露出严重问题,出现了大量瞎火、回火、早炸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全可燃药筒不耐湿气,容易破损,虽然通过相应的措施得到了解决,但测试项目的延迟和部队的不信任已经难以挽回。
M60A1E1最初配备了XM81E10两用火炮系统,但由于火炮抽烟装置效果不佳,有时未燃烧完的药筒残片留在膛内,开闩后可能引燃新装填进来的炮弹,甚至有可能引爆全车弹药。后来将火炮抽烟装置改为闭膛吹除系统(CBSS),授币站耶格卡在豹二舱门上转载,称为XM81E13,又随即改名为152mmXM162两用火炮,显然是搞迷信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的缘故。最终,在M60底盘的M60A1E1基础上,发展出M60A1底盘的M60A1E2,后来正式更名为M60A2。关于其生产数量,克莱斯勒公司和美国陆军的数据略有出入,分别为526辆或540辆。
星舰详解
星舰的车体部分,与普通的M60A1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动力-传动系统,悬挂-行走装置,乃至车体正面装甲,基本一致。最显著的差别,自然在于独特的炮塔和两用炮武器系统。
M60A2的152mm两用炮因其短粗的外观,被那些开M60A1的坦克兵讥笑为是“树桩”(stump)。M60A2的车组自然不可能忍气吞声,很缺德地给M60A1起了个needledick的诨名。

M60A2应该算是美国陆军最早一批装备激光测距仪的车辆,这主要是为了在发射常规炮弹时准确测距的需要。原本在T95研制时,就试验过T53OPTAR单脉冲光束测距仪,基本原理是发射光脉冲,探测反射脉冲以判断距离。

这种单脉冲光束测距仪试验结果并不理想,虽然有计划改进为性能更好的多脉冲测距设备,但后来的T95E12仍是使用体视式光学测距仪。美国又从英国取经,研制了一种专用的15mm测距枪,用于152mm两用炮发射常规弹药时的测距。

这种测距枪的弹道经过精心设计,在2km内与152mm两用炮的外弹道紧密吻合。只要先用弹道枪对目标反复射击,当弹道枪的曳光弹落在目标上时,发射152mm炮就能有很高的首发命中概率。不过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光源带来了转机,这就是激光。激光光源的波束更窄,能量更集中,相干性更好,用于测距是比较合适的。非B站专栏看到这句话,即为盗稿请举报。最终M60A2配备的AN/VVS-1激光测距仪可测定400-4000米内目标距离,误差±10米,从性能上真正压倒了测距枪和传统光学测距手段。
根据M60A2火控手册(FM17-12-4),激光测距仪及控制设备安装在炮手操作台,炮手和车长各有一个显示屏可以读取距离数据。激光测距所得的数据可直接输入火控计算机,也可以手动输入。

从手册中对工作方式的描述,可判断M60A2采用的是一种扰动式火控系统。下面简述其操作流程:
1.归零。炮手按下“归零”按钮,先将火控计算机的距离数据归零。由于M50潜望式瞄准镜内的瞄准点分划位置是与M19火控计算机内的距离数据联动的,这一操作将使观瞄系统的瞄准线与激光测距仪的瞄准线同轴,保证激光测距仪能正确地瞄准目标。
2.测距。炮手瞄准目标,按下“测距”按钮,通过激光测距仪获得距离读数。激光测距仪可储存并显示多组距离数据,可将新测定的数据自动发送给火控计算机,也可将之前测定的数据报给车长,由车长手动输入。

(按照目标的距离不同,远距离目标通常使用导弹,近距离目标通常使用破甲弹,这里先说破甲弹)
由于测距得知目标距离在1600米(约1英里)以内,炮手将弹种开关拨到“破甲”,装填手开始装填弹药,炮手继续进行后续瞄准动作。
3.扰动,重新瞄准。当目标处于明显的运动状态时,炮手需保持分划对准目标,跟踪约1秒并按下“提前量”按钮,将提前量数据输送给火控计算机。授耶格卡在豹2舱门上转载,如果你在非B站专栏看到这句话,即为盗稿请举报。如果是静止射击,炮手还可以按下“倾斜”按钮,输入火炮耳轴倾角数据。经过这几步操作,火控计算机会结合输入的火控诸元,以及炮手预先选择的弹种信息,给出新的瞄准点分划,炮手按照新的瞄准点数据进行最终瞄准。
4.开火射击。
除激光测距-计算机扰动火控以外,炮手也可通过M126辅助瞄准镜内的漏斗形分划简易瞄准射击,以备炮手主瞄准镜损坏,或是激光测距仪故障或火控计算机故障等紧急情况。车长可使用指挥塔的M51潜望镜超越控制主炮瞄准射击,只是M51潜望镜内仅设有指挥塔机枪分划,车长需要对分划距离实施换算再使用。
有两种近距离交战的特殊情况,可通过常用分划射击的方法进行瞄准:一是对付出现在700米内的车辆目标,二是对付集群步兵目标。700米距离是152mm两用炮打击车辆目标的直射距离,该距离上最大弹道高度要低于目标高度,可直接将辅助瞄准镜的700米分划对准车辆目标底部开火;打击集群步兵目标要使用反步兵箭霰弹,该弹种最大射程400米,由于弹道、初速的差异,要用辅助瞄准镜的1200米分划对准步兵集群射击,方可保证覆盖从炮口到最大射程的一个宽广扇区。手册明确规定,使用箭霰弹时不得越过友军部队头上开火。

M60A2的炮手主瞄准镜和车长瞄准镜均为昼夜两用,且均具有8倍放大白光通道和10倍放大微光通道,夜间微光通道可通过红外光源补光。在使用常规弹种时,M60A2可启用双向稳定器实施行进间射击;但发射导弹时,则必须保持车辆静止,双稳关闭。
在使用MGM-51C橡树棍导弹射击时,需要使用备用瞄准镜:炮手将武器选择开关从“常规”拨到“导弹”,就将辅助瞄准镜切换为导弹制导专用的分划,在导弹射击后需要把武器选择开关归位。由于备用瞄准镜只具备8倍白光通道,夜间射击导弹时需要使用可见光源,如白光探照灯等照亮目标。
射击前,炮手应检查红外指令窗口护盖指示灯是否亮起,然后查看地形地物是否有遮挡。如通视条件不理想,需要重新选择发射位置。

导弹发射后炮手只需保持十字线分划对准目标,不需考虑距离,也不需考虑提前量,理想情况下导弹会沿着瞄准线飞行,直到命中目标。但实际上橡树棍导弹元件的质量不稳定,发射后红外指令信号又容易被火药燃气、地形地物遮蔽,加之战场复杂环境与各种人为操作失误,始终难以称得上是一种可靠的武器。
相比于武器系统的问题百出,M60A2的炮塔装甲防护比M60A1倒是有很大进步,炮塔正面与炮盾达到292mm厚度。

根据测试,苏联T-55坦克使用100mm全口径穿甲弹可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M60A1的炮塔正面,但需要接近到350米才能击穿M60A2的炮塔正面。

紧凑型炮塔相较于常规炮塔缩减了正面投影面积,可以更有效率地布置装甲,以较小的重量代价,换取防护水平的提升。

星舰陨落
应该说,M60A2作为一种运用了MBT70技术的常规布局主战坦克,其设计制造水平还是可圈可点的,基本达到了设计需求。但是随着MBT70和XM803项目宣告失败,美国研制的主战坦克又回到动能穿甲的传统思路上来。此时M60A2就成为了孤独的白象:庞大、复杂、昂贵,技术上已经没有前景或出路,成为美国陆军无法承受之重。这艘堆砌了大量太空时代科技,因难以维护难以使用而得名的“星际战舰”,最终还是成了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