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坑儒”到“独尊”,秦汉思想如何发展?

2021-08-17 21:11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哈喽~淀粉们中午好呀,今天是干货分享,我们将从通史的角度给大家带来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话不多说,看起来~

本篇干货内容较多,小编在开头列出目录,方便大家查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一.时空观念

二.知识结构

三.基础梳理

1.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2.专题拓展

3.科技文化成果

4.两汉经学

时空观念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一)秦朝的“焚书坑儒”

1.根源: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2.内容

(1)凡是私人所藏的儒家经典,交予官府销毁。

(2)以古非今者灭族。

(3)严禁私学,以吏为师。

(4)为妖言以乱黥首者坑杀。

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4.评价:(1)维护了封建专制,有利于政权的巩固。(2)灭学之祸,否定先秦思想文化。(3)文化浩劫,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二)汉初的“黄老之学”

1.原因:汉初统治者吸收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2.渊源:黄老思想形成于战国后期的齐国。该学派与依靠黄帝发挥老子的学说,在社会政治上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为主体。调和儒法,把道家的贵柔同儒家的惠民思想糅合,提倡仁义和德政。    

3.表现: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4.评价:积极:稳定秩序,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消极:诸侯跋扈,土地兼并,匈奴威胁。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而创立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2.背景

经济上: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文景之治),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

(1)诸侯国势力膨胀

(2)土地兼并剧烈

(3)匈奴为患

思想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内容:(1)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1)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内法(2)儒学实现官方化和神学化(3)继承发展儒家的民本思想(4)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

5.影响

对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对学术文化: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对社会:“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四)武帝尊儒的措施:

政治:重用文人儒士参政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②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郡学),扩大儒学民间影响

影响

①儒学与学校教育结合,使儒学的传授官方化、制度化,政府组织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教育系统。②儒学与选士制度结合,使儒学成为官僚阶层的基本来源,导致官员儒生化与文官制度的建立。③儒学被确定为统一社会思想、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儒学的经典教义成为判断人们言行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二、专题拓展

(一)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②民本思想:“仁政”、“礼”“为政以德”③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2)发展

①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③兼收并蓄:以无为而治思想阐释三纲和治国之道等(黄老道家)

(二)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②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先秦儒学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而汉代的新儒学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三)先秦到秦汉思想变化规律

(1)由纯粹的学术思想发展成统治工具:由开创之初的思想学术的研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

(2)由“民本”发展成“君本”:即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以君为本”,讨论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君主的政治统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扬仁政,逐渐转向承认现存的统治秩序。

(3)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

(四)两汉时期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情况:

法家:初时附会于黄老之学,西汉中期以后则融入儒家学说之中。

墨家:后继者匿乏,只有其思想中接近于儒家的部分被吸收。

阴阳家、名家:被吸收进儒家学说之中,董仲舒所开创的今文经学思想,有借鉴两家学说的地方,被班固誉为“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纵横家:纵横家已经合流进入了儒家或者道家人物,同时,纵横家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深刻影响了这些人物,也才有儒不兼纵横不能取富贵的说法。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一)科技

1.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2.数学: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天文历法:秦汉创制的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天文观测工具。

4.农业医药:西汉氾胜之著《氾胜之书》为四大农书之一;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专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万世宝典”

(二)史学:代表成就是《史记》与《汉书》。

《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兼具史学和文学价值。

(三)文学:汉赋。

1.特点: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表现出大一统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五)汉字与书法

(1)小篆: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四、两汉经学的若干问题

1、经与经学

“经”:本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后来引申为具有典范意义的文献著作。构成儒家经学的经书主要是指一系列儒家经典。经学的研究对象: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东汉在此基础上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经”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宗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古代文化常识之“经、传、注、疏”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从六经、五经、九经、十二经,发展到最后的十三经;“传”:指的是对“经”的补充和解释,仅《春秋》这部经书,就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注”:也称“笺”,指的是对“经”及其“传”的注释;“疏”:又称正义,是对“经书”、“传”及其相关的“注”的解释。

2、今古文经之争
     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一派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故称经今文学;另一派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称经古文学。

两派所据经籍,不仅书写字体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经观点方法和传经学统宗派上亦不同。经今文学师传严守师法家法,重在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为汉政权服务。经古文学重在训诂考索经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汉太学,先后立博士 14 家,后者多在民间传授。 

西汉末年,刘歆议立经古文学官,招致经今文学博士激烈反对,两派之争自此开始。新莽时和东汉初,经古文学几度跻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为官方显学,但在学术上则逐渐居于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守经今古文的家法,博学多闻,以经古文学为主干,并吸收经今文学某些观点而遍注群经,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学的统一,经今古文之争遂告一段落。

3、两者的主要分歧:

经书文本的不同:古文经学尊崇《周礼》和《春秋左氏传》,而今文经学尊崇《仪礼》和《春秋公羊传》;
研究方法不同:今文经学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古文经学重视对经书中的文字、音韵、史料和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今文经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而古文经学提倡回归三代的王官之学;

推崇的宗主不同:今文经学推崇孔子,古文经学推崇古代圣王。

4、谶纬神学

谶纬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纬是盛行于秦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纬书是对秦汉以来“纬””候””图”“谶”的总称。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神话民俗文化的记载,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综合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中国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里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纬书是上古谶纬思想学说的辑录,并非出于某一作者。谶纬出于神学迷信,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迷信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什么干货,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欢迎你给我们提出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要【猜题押题】快速提分选红宝书,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从“坑儒”到“独尊”,秦汉思想如何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