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典籍之舜-司马迁笔下的舜-《夏本纪》里的舜
评析典籍之舜-司马迁笔下的舜-《夏本纪》里的舜
王照伦
『原文』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于!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於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诸众谗嬖臣,君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译文』当年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摧毁了村镇,天下的民众都为此而感到非常忧愁。为了解决洪水肆虐的难题,尧到处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才,四岳和群臣都推荐鲧,说他可以胜任治水工作。尧说:“鲧这个人曾经做过违背天命的事情,毁败同族,这样的人是不能重用的。”否定了他们的建议。但是,四岳异口同声地为鲧说情,对帝尧说道:“通过反复地比较,我们认为在所有的大臣之中目前还没有发现比鲧在治水方面更为好的人选,希望您让他试试。”没有办法,于是尧只得听从四岳的建议任命鲧担任负责治理洪水的领导人。9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洪水治理方面仍然乏善可陈,洪水仍然是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年龄和健康等方面的因为,尧帝把寻找继承帝位的人作为首要工作去办理,十分幸运地得到了舜这个德才兼备的人。于是,舜被推举代理天子之职处理行政事务,代表尧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工作的过程中,看到鲧在治理洪水方面的工作做得一塌糊涂、一败涂地,于是就把他流放到羽山以示惩罚,最后鲧就客死在了流放地。凡是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恰如其分的。为了做好治水工作,舜使用鲧的儿子禹担当大任,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未竟事业。
帝尧逝世之后,舜帝问四岳说:“你们想想看,有谁可以让他担任官职去光大尧帝的事业呢?”大家都向舜说:“如果让伯禹担任司空之职,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那好!”于是就命令禹说:“你去负责平治水土的工作,要努力工作尽心竭力地办好这件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啊!”禹叩头拜谢,谦让说还是把这个官给契、后稷、皋陶去做吧。舜说:“你就别谦虚了,还是赶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负责治理民众的工作。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共同在舜帝面前对如何治理天下献计献策。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坚定不移地遵循道德优先原则,就能够做到谋略高明,让臣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把事情办好。”禹说:“你说得很对,但具体说说应该怎样做呢?”皋陶紧接着说:“哦,是这样。第一,要小心谨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打铁还要自身硬。第二,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长远打算,要高瞻远瞩,不能目光短浅、得过且过。第三,应该协调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之间的关系,使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家人族人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取长补短、其乐融融。这样一来,家和万事兴,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您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所有的事情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因为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由表面可以推及到内心,小的事情做好了,事情的细节做好了,才能在大的方面不出大的问题。因此,任何事情都必须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民众就会纷纷效法,就可以达到一呼百应、无往不胜的目的。”禹拜谢皋陶的建议,十分赞赏地说:“对!”皋陶说:“哦,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德业的成败最为关键问题在于用人之道。因此,知人善任能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让民众口服心服。”禹说:“呵!达到这样高的水平,恐怕即使是尧帝在世也会感到吃力的。知人善任是明智之举,给恰当地给人安排恰当的官职是件难度很大的工作。爱民如子是仁惠之举,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他们都会爱戴你、拥护你。如果既有知人善任的贤明,又有爱民如子的仁德,还忧虑什么领导作乱的驩兜闹事,何必流放反叛的有苗部落,又何必害怕那些花言巧语、伪善谄媚、惹是生非的小人呢?”皋陶说:“对,事情就是这样,道理千真万确。检查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得当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是不是有道理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行。”他又接着说道:“开始的时候,先使用让人办事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的言行,是不是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良品德的人是选贤任能的关键!如果能每天宣明3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如果他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君王做事,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如果够能全部具备这9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能担任官职,使所有的官吏都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能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担任官职,就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就会用5种刑罚处治犯有5种罪行的违法犯罪分子。我讲的以上这些总体上可以自圆其说吧?”禹说:“如果严格按你刚才所说的话去做事情,一定会把事情做得卓有成效。”皋陶说:“我才疏学浅,以上所说的那些东西只是希望对您治理天下有所帮助而已。”
舜帝对禹说:“你有什么样的好的治国理念,也说说吧。”禹谦恭地先行了拜礼,说:“哦,让我说什么好呢?我每天只是想着怎么样做才能勤恳、如何加倍努力地把应该的事情办好。”皋陶追问道:“那么,你就说说怎样才叫勤恳、怎么才算努力,也让大家开开眼界嘛。”禹说:“当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遭受着洪水的巨大威胁。当时,我正在陆地上乘车而行、在水上乘船而行、在泥沼中乘着木橇而行、在山路上穿着带铁齿的鞋子行走,翻山越岭,立木桩作为路标,在山上、陆地和水边均作了标记。我和益一起送去粮食和新鲜的肉食、蔬菜等食品用以救济灾民解除黎民百姓的饥荒。在我的领导下疏导了9条河道将水流引入大海解除了水患,接着又疏浚了田间的沟渠把农田里的积水引入河道以排除内涝让农作物健康生长。我和稷一同赈济没有粮食吃的民众,使饥民免除饥饿之苦让这些老百姓的生命得以延续。在粮食匮乏的时候,我就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部分余粮到粮食欠缺的地区以补粮食的缺口,或者让没有粮食吃的灾民迁移到粮食富裕的地区居住和生活以便解决这些灾民的吃饭难题。广大的民众安居乐业了,各诸侯国内部的其他问题的解决也就比较容易了,社会也安定祥和了。”皋陶感慨万千,说:“是啊,这些都是你的功劳啊。”
禹却谦虚地说:“啊,帝!我认为,谨慎对待您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里的官员,让这些官员安安心心、稳稳当当处理您所交办的政务,行政事务就不会出大的纰漏,社会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如果辅佐您的大臣都是有德行之人,天下的平民百姓都会响应您的号召、拥护您的主张,您的想法、您的方针政策就会在普天之下畅行无阻。如果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最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上帝就会赐福于您和您的臣子。”舜帝十分感动地说:“啊,你们这些大臣呀,你们这些大臣呀!你们这些大臣都是我做事情的时候的左膀右臂和了解天下信息的耳目。我想造福天下的黎民百姓,你们就是我头脑和手臂的延伸,我借助你们的口把我的思想和我想要说的话传递给平民百姓,我借助你们的手把我想做的事情做成。我想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给我想想,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民众所穿的服装怎样才能区分和识别。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方面的指标来考察那个地区在政教方面的情况,在取舍各个方面的意见的时候你们要认真仔细地帮助我辨听,给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便帮助我下决心。当你们发现我的言行有不恰当的时候,要及时、大胆、直言不讳地纠正我所说错的话。你们千万不要当面对我阿谀奉承,背后却又指责我的种种错误言论。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我的大臣,最关键的是因为这些大臣能够对我说实话。至于那些喜欢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佞臣,只要君主真心实意地实施德政,佞臣们就会被逐渐清除。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禹说:“您说得太对了!您如果不这样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好人坏人不分,是非曲直不辨,那就不会成就大事,久而久之最终会导致天下大乱。”
舜帝说:“在这里,我需要提醒你们千万不要向丹朱学习,朱丹桀傲骄横、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纵情放荡无所不用其极,他在没有水的陆地上行船,在自己的家里聚众干那些叫人不齿的奸邪淫乱之事,最后导致他的父亲尧剥夺了其继承帝位的权力,让人扼腕叹息。对于像丹朱这样的人,我是决不会听之任之的,一旦被我发现就会立即严厉惩治,绝不姑息养奸酿成大祸。”禹说:“在我娶涂山氏的女儿之时,新婚的第四天就离开温暖的家、离开新婚燕尔的夫人赴职埋头工作,对于我的儿子启自出生到现在我也未曾抚育过他。我之所以抛家舍业,是为了一心一意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治理水土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让帝王放心,让老百姓安心。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覆盖范围达到了2500千米。我让每个州动用30000个劳动力,开疆拓土,大大增加了天子管控的疆域。我在每5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联席会议首领,确保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们恪尽职守,结果证明卓有成效。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只有在三苗所控制的区域里因为他们普遍凶顽,不按照我的命令行事,帝王您的思想在那里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我恳请帝王您记着这件事,告诉我应该怎么办。”舜帝说:“你使用我的仁德来开导教化民众是明智之举,那么你就一如既往,按照惯例去感化他们,就会使他们归顺!”
听了禹的陈述之后,皋陶因为禹的功德显赫而对他敬重有加,于是发布命令让天下的人们都学习禹的的精神,并且以禹为榜样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同时强调,对于违抗命令不学习禹的人要严加惩罚,违法犯罪的要使用刑法加以处治。实施了如上的措施之后,舜的仁德、舜的思想得到了大发扬。天下的风气为之一振,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祥和之气充盈天下。
在这样的大好局面之下,舜让夔担任乐师之职,在夔的领导之下谱定乐曲的工作进展顺利。每当优美的乐曲响起来的时候,祖先的亡灵就会降临现场欣赏这些曲子,在这些让人心旷神怡的乐曲的熏陶之下各诸侯国的国君相互礼让纷争之事很少发生、战争的硝烟消失得无影无踪,听到如此美妙的乐曲就连鸟兽都在演奏乐曲的宫殿的周围绕着宫殿盘旋飞翔、踩着乐曲的节奏翩翩起舞。在《箫韶》奏完九通之后,就连凤凰也控制不住如此像天籁之音一样的声音的诱惑来到演奏场欣赏乐曲。合着乐曲,鸟兽舞起来了,凤凰舞起来了,黎民百姓舞起来了,百官也舞起来了,并且在这样的氛围之内对舜帝更加和谐一致地忠诚。舜帝看到如此盛况,情不自禁地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唱罢之后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接着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皋陶被舜帝的歌唱感动得五体投地,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伟大的帝王,您可记住啊,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感觉还没有尽兴于是又接着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以此告诫舜帝。舜帝拜谢答说:“说得好!唱得好!以后我们天下的人上上下下都要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恪尽职守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此时此刻,天下都对禹精于尺度和音乐而推崇备至,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实际上,禹已经因为他的丰功伟绩在舜还在世的时候就成为众望所归的下一代的帝王了。
舜帝顺应民意,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17年之后舜帝逝世。服丧3年完毕之后,禹效法舜帝的所作所为,把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避到阳城以便让舜的儿子商均发挥治国才能。但是,和舜那时的情况如出一辙,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看到这种情况,禹这才欣然继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评析』这段在《夏本纪》里的文字,司马迁站在记述禹的丰功伟绩的角度附带着写出来的舜的仁德、舜的思想、舜的顺天应民德行,让读者大开眼界。特别是舜在知人善任这个方面的智慧和在纳谏如流方面的胸怀让人叹为观止!
像舜这样有大智慧的圣明的帝王十分清楚,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才,从而能够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对于天下的和谐发展以及天下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把合适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不仅能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或者服务于社会,而且能够防止因为用人不当而导致的社会怨恨之气的产生和蔓延。原因十分简单——如果一个人的才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那么,他的才能就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对社会发展起到阻碍甚至会成为破坏或者瓦解社会的力量。舜之前的社会发展,特别是舜以后社会发展运行的轨迹一再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就是这样的显而易见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就像1+1=2一样一目了然的道理,历史上的许许多多的自以为是的帝王就是不明白!他们一方面蔑视贤良之才,甚至是迫害、残害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另一方面却大张旗鼓地提拔重用那些见风使舵、花言巧语、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利忘义的奸佞小人,导致社会的正气受到压抑,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得到助长。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好人受气,奸邪的坏人趾高气昂,正义得不到伸张,邪恶得意忘形。渐渐地,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成为社会的常态,许许多多人习惯了这种非正常的生活。随着时间的增加,邪恶腐蚀了人们的心灵,也腐蚀了整个社会,许多人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情心安理得,甚至就连一些被害人也将自己受迫害的生活习以为常,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受害者竟然站在加害者的立场上为加害者说话,这就是成语为虎作伥的来历。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有良知的人,怨声载道,社会上的不满意情绪日益增加,使得整个社会就像1个处于爆炸临界点的高压锅。而这个时候的帝王却自以为得意、认为他的江山社稷稳如泰山,继续为非作歹、恣意妄为。然而,在某个节点上就会有人振臂一呼,看似铁打的江山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这就是秦二世时候的真实写照!使用当时当地尽人皆知的借陈胜之口说出来的一句土话说就是“天下苦秦久矣”!
开放言路,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是做1个好帝王的充分必要条件。对此,贤明睿智的舜心知肚明,所以他才说“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舜认为,向他说实话、当面指出其错误言行的大臣才是真正好的称职的官员。这也应该是1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但是,十分遗憾,历史上的许许多多的帝王就是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而栽在了这一点上!因为他们喜欢阿谀奉承,因为他们喜欢歌功颂德,因为他们喜欢报喜不报忧,因为他们厌恶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因为他们讳病忌医,他们自以为是天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先知先觉,他们过分迷信权力以为只要大权在握就会无往而不胜一切都不在话下,裸奔不止!结果是丢掉了江山社稷、丢掉了身家性命,还成为历史的笑料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帝王最终都成为后人引以为戒的反面教员,可悲!可叹!历史就是这样无情!